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2024-02-16 17:07:3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七律-练塘古镇作者:彭友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七律—练塘古镇

 

鱼米茭瓜誉水乡,

三湖汇浦入申疆。

吴音越语飘河岸,

剑戟刀枪落冷霜。

章练夫人援百姓,

陈云总理惦粮钢。

评弹一曲春秋义,

黛瓦灰墙岁月苍。

 

2019-5-17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1、练塘镇:练塘镇隶属于上海市青浦区,地处上海西南。镇东南与松江区新浜镇接壤,东与松江区石湖荡镇毗邻,东北与上海太阳岛旅游度假区隔泖河相望,北与朱家角镇境域相连,西北与金泽镇境域相接,西与浙江嘉善县丁栅镇毗邻,南与金山区枫泾镇毗邻。截至2011年,练塘镇区域面积92.90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1760户、54656人。来沪人员24047人。下辖25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练塘镇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国家生态镇""上海市文明镇""上海市卫生镇"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2、鱼米茭瓜:练塘地处淀泖低地,这是在长江老三角洲古太湖基础上发育而成的湖沼平原,成陆历史大约7000年。练塘境内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上海市低洼地和湖沼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练塘土壤属水稻土土类,分沼泽型水稻土,潜育型水稻土,猪育型水稻土,侧渗型水稻土4个亚类。4个亚类又分成7个土属13个土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使练塘成为鱼米之乡。茭瓜,即茭白。练塘茭白是上海市青浦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练塘茭白主产于该区练塘镇朱家角镇金泽镇等淀泖地区。青浦区境内湖荡群集,河流纵横,水泊遍地,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来种植菱、茭白、慈姑等水生作物。特别是练塘镇,是华东地区种植茭白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乡镇,有着"华东茭白第一镇"的美誉。所产茭白具有"鲜、甜、嫩"的特点,吃口糯,味道清甜,被列为沪郊一宝。2008年10月3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练塘茭白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3、三湖汇浦入申疆:练塘地区有太湖、淀山湖、汾湖三湖之水汇入黄浦江,蜿蜒穿过上海全境,在吴淞口进入长江,成为上海的母亲河。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4、吴音越语:练塘地区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战国时期先属于越国,后楚国灭越,又属楚国。练塘地区属吴语区,融合了历史上吴国、越国的语言和语音。当地人讲话的声音非常柔和,富有音律,动听悦耳。嗲是嗲的来。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5、剑戟刀枪:传说东吴时期,在练塘地区开塘练兵,所以称这里为练塘。东吴水军一直是战斗力非凡,为东吴鼎足三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6、章练夫人援百姓:指章仔均的夫人练氏,又称练夫人。因章练二人曾经居住在练塘,所以练塘又称章练塘。传说章仔均担任建州(福建)的将领,守卫浦城。一天南唐的一支部队说要借道经过,章仔均同意了。谁知到了城下,南唐的军队立刻开始攻打浦城。章仔均一边指挥保卫浦城,一边派两名军校到建州(福建建瓯)讨救兵。由于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救兵迟到了一日。章仔均这是已经打败了来犯的南唐军队。按照军规,此二人应斩首。练夫人劝说章仔均,如果人逃跑了,你也没有办法。于是练夫人将自己的首饰交给两位军校,让他们逃往别处去了。若干年后,章仔均过世,练夫人携全家回到建州居住。此后闽国(福建)大乱,南唐趁机灭了闽国。进攻建州的将军正是当初练夫人放走的两位军校。两位将军决定要屠城,屠城前,为报答练夫人救命之恩,特意派人携带金帛财宝和一面白旗交给练夫人,要练夫人在屠城前挂起白旗,士兵就不会骚扰。练夫人拒绝了财物和白旗,说,如果将军要屠城,就先从我这里开始,希望将军取消屠城计划。两位将军,考虑再三,决定取消屠城计划。这样全城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得以保全。练夫人活到八十岁,建州老百姓为感谢练夫人,集资厚葬了练夫人,并盖祠供奉,称练夫人为“芝城之母”。练夫人祠墓历千年沧桑,直到近代毁于动乱年代,建瓯市政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原址塑练夫人铜像一尊,以表示对这位伟大女性的永远纪念。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7、陈云总理惦粮钢:陈云副总理在困难时期,十分关心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在研究粮食问题时,提出了耕地面积不能再缩小了,产生了18亿亩红线。在宝钢建设下马后,陈云又支持宝钢上马,为我国的钢铁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决策。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8、评弹一曲春秋义:评弹是陈云同志一生喜欢的文艺形式,也是练塘和江南地区老百姓喜欢的文艺形式。陈云为评弹的发展做出过很多指示,其中最难忘的是“出人、出书、走正路。”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9、黛瓦灰墙岁月苍:练塘古镇目前保有明清时期的建筑1.8万平方米,在不长的市河上,至今还有10多座古桥掩映在垂柳之间。这些古老的建筑和桥梁,见证了中国百年沧桑、风云变幻、奋发崛起,是历史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

[转载]七律-练塘古镇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就此谢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