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揭开中医的玄机(四):揭开中药治病的“惊人科学性”!

(2023-01-02 13:37:23)
标签:

转载

[转载]揭开中医的玄机(四):揭开中药治病的“惊人科学性”!



揭开中医的玄机

(四)

揭开中药治病的“惊人科学性”!



一、什么是病?

中医的医书里几乎不说人有病,只说气滞血瘀,阴阳不调。这一点,我深以为然。比如癌症可以理解为癌细胞的扩散,更可以理解为癌细胞无法在全身运行,不能让身体系统的自然免疫力来抗击癌细胞。

中医理论的宗旨是让身体自己的能量来保护自己,因此治愈一切疾病。这才是医治身体疾病的根本。

何来病呢?病只是肌体某种运行的不和谐,只要让血液通畅,一切就OK了。但是有人说,病人血液都是通畅的,有时候病人甚至比普通人的血液循环更快。血液的通畅指的是:

第一 、血液流通是身体的正常值,无论过快过慢,都是不正常的状态。

第二、血液的流速在不同的器官有不同的速度,所以西医没办法在这个方面研究,就是无法确定这种恒定值。

我们体内任何一个器官必须依靠血液的给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状态,病也是外部带来的,更需要循环出去。血液在某个器官内流速太快,致使这个器官的营养不够;流速太慢,垃圾无法带走,当然这只是个比方,不必在这个细节和我较真。这里指的是任何一个器官打破常态就会出现病的症状。理解这一点,就知道疾病的来源,才可以彻底找到治疗的方法。估计在西方医学界,将是一个新的思路。

血液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曾经看过有关资料,有些外国的治疗办法是放血来治病,也是同样道理。

利用血液的变化治病还只是中医的外层。“血为气之母”,推动血的却是气,气才是根本的动力,血是养分。

[转载]揭开中医的玄机(四):揭开中药治病的“惊人科学性”!

二、中医怎么治病?

先说西医如何治病:西医重视药物的疗效,重视处理肌体的病症,攻击的是病症的组织(靶点);即西医讲究“精准攻击---靶向治疗”。

而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整体治疗”,调整全身系统。

前面说过,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其实都是一种防御系统,一种过度的防御。简单的说,就是身体内出现不和谐的身体状态,气和血液的淤积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受,就是告诉病人,需要重新调整。这才是治病的原理。

疾病是身体不适应外环境而做出的自我调整,这里引出一个大大关键的问题:身体依靠什么来自我调整?中医和西医研究药物,研究医理,研究气血,却总是忽略这个源头——抵抗力(免疫力)或生命力。

中医治病就是从抵抗力或生命力开始的。记住这是总参照系中医治病的目的不是针对药物的特性,而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药物打破过时的防御系统充分利用和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力量来恢复肌体平衡——平衡态即健康态。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需要认识有关宇宙本体以及人体的奥秘。只有如此,才可能会找到很多破解药性的思路。

三、揭开中药治病的“惊人科学性”!

 随着基因科学和微生物医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惊奇的发现:一切疾病都与人的“免疫系统---微生态系统--酶系统”出问题有关(外伤除外)!——人们终于搞明白了:除了免疫能力,现在流行的化药(或西药)对大多数(99%)的病,都不管用(没有相应的药物成分和功能)。

 1、免疫系统是啥玩意?!

目前已知是由2500多种酶组成,当那种酶活性降低或数量减少了,身体就会对应的出问题(生物、生理反应不能正常进行)——具体不一一列举了。

 2、这2500多种酶是如何来的呢?

 其中,约300种靠“”激发(中国传统的卤水豆腐就含有大量的这玩意),约150种靠“”激发(海砺是自然界中锌王);另外那1000余种,就更与中医药有莫大关系了:这玩意的洋名叫类黄酮!自然界有1000多种类型的富含类黄酮的植物,其中中草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例如:传统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炎症(古代中医形象地称之为上火)的鬼针草,其叶子里含有6%左右的类黄酮;温和无毒的茅根、芦根(唯一可解河豚毒的廉价药)、土牛膝(内伤、扁桃体炎症良药)等等都含有不少类黄酮!

 3、中药治病的惊人“科学性”!

 特别是,许多动、植物中药——根、茎、花、果、叶等,经过“炮制”,纯天然中草药中的许多活性物质,被“天然保存”了下来!其中含有大量的“酶”!

(由此可知:有些中药的现代化学(西药)提取法是“多么的不科学”!),

 真是令人惊叹:几千年前,中医药师们遵照“天人合一”、“出自天然”、“自然平衡”朴素哲学观,经过不断实验观察、疗效验证的中草药,竟然包含着令现代基因医学、微生物医学家惊叹不已的“科学性”!

 这回你们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多看似“愚昧的人”,喜欢吃中草药的道理了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