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映潮老师执教李商隐诗二首《锦瑟》、《马嵬》课堂教学扫描

(2012-10-16 15:46:56)
标签:

教学参考

杂谈

时间:2012.3.30.9:30-10:30  地点:安庆大礼堂

执教:余映潮先生    学生:安庆二中高一学生

开场白:这节课我们上李商隐诗二首。这节课我们叫诗歌研读,目标是感受诗歌内涵和表达技巧。

投影:李商隐简介。着重强调:晚唐诗人,和李白、李贺并称“三李”,现代学者称之为“朦胧诗人”。李商隐诗歌特点。

一.回味:(此活动与课后练习三有关)

我来帮助大家回味:

《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重点评析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写孤寂的心理。特别是后两句,有着丰富的内蕴:失恋感受,追求高洁与孤独……

《夜雨寄北》示范朗读后,大家读起来,写给远方的妻子一首抒情诗。想象与现实交织……

《无题》读。这首爱情诗,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传达出一种苦苦追求,至死不渝的深情,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积累一点知识:烛是李商隐比较钟爱的意象之一。作者常用烛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此外还有蝴蝶、嫦娥等。

简析(此次活动与课文练习二有关)

讽意至深,用笔之细

李商隐<<马嵬>>  先要求学生读.

教师评: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因此要读得深沉一点.再来一次.共读了3遍.

课件介绍"马嵬之变",学生默读屏幕.

话题:简析<马嵬>中的对比手法.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议一议,再来交流……开始。(任选一联,分析它的对比手法)举手发言。

一女生分析颈联:六军同驻马,——杨贵妃的死日,是悲哀的;七夕笑牵牛——回想起当年的故事,是喜悦的。是悲与喜的对比。

一男生分析颔联对比:虎旅传宵柝,表现出惊恐与紧张;鸡人报晓筹,宫中生活的安逸。

一男生分析尾联:天子——卢家对比,如何贵为天才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

小结:(注意关键词语记录)

首联:呼应诗题,起笔议论,有意从“马嵬之变”的后事写起,肯否之间,表现出千钧笔力。

颔联:暗写马嵬之变,兵变的惊恐与昔日的鸡人报晓筹的安逸形成鲜明的时空对比。

颈联:明写“马嵬之变”,对句用典,时空对比更为鲜明。

尾联:深化议论,强化对比,点明题旨。

整首诗通篇对比,用笔至深,批评唐玄宗自取祸乱,充满讽刺与悲剧意味。

强调:品诗要尽量学会用四字短语欣赏品味。

积累一点知识:

从《马嵬》中认识一种章法特点——

突起:开头精警有力;

纡行:中间部分纡曲而富有变化;

峭收:结尾劲峭而有余味。例子如《陋室铭》、《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揣摩(此次活动与课文练习一有关)

《锦瑟》是李诗中最为难解的一篇,其主旨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较为伤感的,大家读两遍。

话题:让我们试着揣摩《锦瑟》是一首与“恋情”有关的伤感的抒情诗。

(手上要有笔,随时把自己的思想火花旁批在诗句旁边)

试着揣摩:每一联都说着恋情呀。

一男生:锦瑟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引起了诗人的无限伤感,华年:青春年华。

一女生:颔联,从恋情的角度,回忆与现实交织。

追梦,梦中的回忆是多么的美好,婉曲表达自己心情。可能就是对往事的追怀。望帝死后变为杜鹃,活着没法实现,死后都不甘心呀。这种伤痛除了恋情外,还有什么可比呢?

一女生:颈联:沧海月明多么美好,但是有人在流泪,泪大的像珠子一样。

美好的蓝田玉,看的是丝丝缕缕的愁,可望而不可即。

一女生:尾联:从梦中醒来,此情是能够久久地等待的,但是到现在只能成为追忆。

一男生:追忆一词笼罩全篇,追忆与思遥相呼应。对无限往事,如烟往事的回忆,可惜只是带给我的惘然,无限哀伤,没有着落的感觉。

沧海联:沧海明月,写的是又艳丽又纯美,珠有泪:带来的是无尽的哀伤。

蓝田日暖,暖,温暖,浸润心灵。玉生烟:很哀伤,像烟一样消失。

孙绍振先生认为:唐诗中,春心在描述心情时,则是特指男女感情与恋情有关,杜鹃啼血染花隐含着不仅是绝望而且是不能明言的恋爱。

张中行先生解读:

一晃年已半百,回首当年,一言难尽。

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可是梦想和情思都破灭了,所得只是眼泪和迷惘;

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再用这种伤感的语调读诗一遍。

积累一点知识:

观察古诗的一种写作技法——用典

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引用古事或古语,婉曲在表达今义。

效果:精练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小结:

《锦瑟》抒情,余音袅袅:

《马嵬》感怀,一唱三叹。

简评:本节课的开头不仅把中学此前所学的李商隐诗复习了一遍,还为本堂课的诗歌评析作好了铺垫。这等于是借鉴了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的开头写法。(余老师在前一堂居然大胆地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美文,这等于是抛开了开头的排比段写法。事后想想,那样的开头确实有赘余,所以省略是一种智慧),而这堂课又将那种排比渲染气氛的开头写法还魂到《马嵬》教学上,更看出余老师教学设计的匠心与慧心。其次,老师的总结言简意赅,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使学生能从理论上和方法上获益。第三,老师把重要的东西出示在课件上,教学中又不断地强调学生们动笔,在习惯的养成上对学生有好处;最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紧扣课后习题来落实,这不能不说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课后作业,每年都没变,于是有的老师就干脆把课后训练当成是负担给减掉了,从余老师的教学构思上看,课后的训练实在大有可为,同时,课后训练也可成为教师解读教材,学生赏析教材的又一个小切口呢。

望着台上不断拥上去的身影,本想与先生合影之念实在又挪不动脚步了。一连两堂公开课,每堂课都近一个小时,先生已是接近古稀之年的人了,还有一场报告即将开场……好在先生的形象早已定格在我的心中:那花白的头发,那清瘦的面庞,那微微驼起的背脊……那是一位一辈子都在教苑里辛勤耕耘的人园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