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商报》专栏:英国学生在生什么气?

(2010-11-30 10:26: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政治文化
 
英国学生在生什么气:“英式教育”的收费困局
                  来源:长江商报

                        ◇ 和静钧

    11月初英国大学生脚踢执政党大楼、蛋扔教育部的5万师生抗议学费上涨和削减教育经费的示威活动没过数天,24日全英各地近2万学生再次走上街头,举行新一轮大规模示威活动,这次连中学生也加入进来了。

    英国学生愤怒,起因于英政府10月份公布的新的教育开支计划和新“办学指导方针”。陷入债务危机的英国被迫紧缩财政,努力寻找“开源节流”的突破点,在不能增税或不能征太多税的前提下,政府显然已经确立了这样一个指导方针:收费以弥补政府投入不足。这样,高等教育就成了政府急欲出“政绩”的重点。新的开支计划表明,英政府将砍掉至少40%的高等教育经费,除少数主干学科外,所有教育津贴一概取消,代之以鼓励和放开大学学费收取上限,把政府责任“转移”给学生和学生家长。

    “英式教育”一直是全球的典范,其基础是高等教育与义务基础教育一样,纳入了国民福利制度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上大学是不用交学费的,而且大部分都是公立大学。然而,这个体系在工党政府上台后的1998年就改变了,“免费高等教育”开始转变为“收费教育”,工党政府为了“遮丑”,装模作样出台了一个“全国标准”,无论何种大学,无论知名或不知名,都不得超过某个收费上限,这个初次出台的千元英镑上限,数额不到英国一般工薪阶层一个月的工资,完全属于“可以承受”范围,没有招致太大的阻力。

    这类“以钱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本质反映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需求成反比的事实。结果,以2001年情况为例,英国老牌学府牛津大学即便从政府手中获得每生4000英镑的投入,但牛津大学的开支缺口依然高达2330万英镑。2004年,英国教育部出台《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吹响了大幅度提高大学学费的冲锋号,之后,全国收费上限提高,放任各大学自主决定收费标准,学费普涨三倍。为了缓和高收费引发的愤怒,英国政府推出了学费低息或无息贷款,也推出了只会让极少数人受益的“国家奖学金”计划。然而,这些措施还是填不平大学教育经费越来越大的缺口,教育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大学因教育经费不足,待遇下降,导致人才外流。英国最著名的科学家霍金,面对科研经费越来越少的窘境,竟萌生外出谋生的主意,百年老校剑桥大学居然留不住人才,这已经成了昔日帝国没落的笑话。

    今年大选时,联合执政的自民党誓言绝不涨学费,但无奈“失信”,这轮涨学费后,相对于2004年前的水平,英国学费技术上涨了九倍,这成了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涨学费”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选举政治为主体政治的国家里,任何一个执政党都不愿意以增税来激怒选民,而面临下一次大选时被选民选票“惩罚”下台的风险,在计算“得罪”哪部分人在政治上要划得来的时候,往往会把削减军费或减少教育投入作为政治“避风港”。英国大削军费,并与法国达成共同防务计划,人们称其为“节约协议”,而高校教育经费大削40%,只有通过牺牲在校学生经济利益来弥补,可以预计,这轮涨费不会是英国最后一次“教育涨价”。从某一角度看,教育学费涨价,不是国力增强的标志,而是恰恰相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