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呼唤通才教育
文/和静钧, 载于《检察风云》“风云大讲坛”栏目
作为全民“就业率”组成部分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它貌似是个外部性问题,与学校教育并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链,事实非矣。大量实证数据表明,接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就业适应力甚至高于接受高等教育者。这就说明,高等教育存在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客观性问题,而且这种趋势近年来愈加明显。
这样就引出一个“子命题”:高等学校有没有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函数”保护同步调整?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技术革命相对缓慢、社会分工相对平和的年代,大学生融入社会的“切角”选择比较多,教育与社会“分离”的程度并不高;但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大学再怎样奋起直追,再怎样开设五花八门的新鲜课程,等到教育周期一过,又发现所学到的知识处在社会需求的后面。可以这么说,高等学校光从专业细化的角度来拓宽学生就业能力,并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问题的出路在于高校真正回到“通才教育”的思路上来,至少本科教育阶段应以通才教育为核心。“通才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一个被广泛误解了的概念,很多人把“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对立起来,预设了“非此即彼”的选择怪圈。事实上,“通才教育”是“专才教育”的基础,两者并不天然地矛盾,正如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曾言:“天下有博而不精者,未有不博而精者也。”还有人把“通才教育”误认为是一种“拼盘式教育”,认为什么都给学生灌输一点,什么证书都让学生考一下,就是“通才教育”,这是对“通才教育”相当肤浅的认识。还有一种误解是把“通才教育”简单化为“素质教育”,忽视了“通才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受教育者思想,而非停留于传授一些“技能”。
接着我们就应该探讨“通才教育”会如何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主题。首先,具有丰富人文精神内涵的通才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建立一种客观和健康的就业观,很多“就业难”问题其实是观念性问题。其次,以独立人格思想为基调的通才教育,使大学生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而不是坐等社会对其承认与接纳,他会主动地感知社会的脉搏,主动地体验生活的冷暖,并把自己融入社会中,把“一次性教育”转变成“终身教育”。具有这样意识的人才适应力最强,应变力与忍耐力最突出,理应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才教育提升了大学生知识视野,为大学生的学术生命进一步延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接受过通才教育的人往往能运用多向思维来解决问题,往往会比一般学生表现出更好的创新能力,他们更能适应当今的信息时代。也就是说,他们在解决“初次就业”的暂时性问题,和解决“再就业”的永久性问题上,表现得会比没有接受过通才教育的人要好得多。
程星先生所著的《细读美国大学》一书写道,美国著名学府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核心课程的目标是为全体本科生,无论其将来的专业或方向如何,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使之谙熟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艺术和科学上的重要思想与成就。这种思路的影响下,美国学校在招生时,也会注意不同学科背景,如法学院的学生多半是文理科的毕业生,医科的会有相当数量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戴尔公司的创建人戴尔曾说过,他学的是生物,但居然是一门宏观经济学课让他受益一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