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道夫戏弄“美国梦”?
文/和静钧,刊于《世界知识》
一个年青时几乎身无分文,凭做苦力挣了数千美元后转投华尔街,数十年之后,这位曾被旧识相好认定为“没有多大能耐”的“混小子”转身一变,成为华尔街最受追捧和最成功的人士。他罗织了千亿美元的公司资产值,完美演绎了一曲最令人陶醉的“美国梦”。他就是伯纳德·麦道夫,前纳斯达克主席,“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董事长。
然而,被“美国梦”笼罩下的却是一个毫无创意的金字塔层压式的“庞氏骗局”。当骗局再也无法躲藏时,骗子终于浮出水面。到发案时为止,麦道夫共骗掉了投资人500亿美元的“血汗钱”,调查官正试图从麦道夫零乱不堪的“对冲基金”财表上确立涉案金额可能达到1700亿美元的新证据。让调查官惊讶不已的是,这种通过借新债还旧债的“小儿科级”骗术,居然“安全”运行了20年,并骗倒了众多华尔街知名金融公司,被骗的外国银行有英国、法国、德国等知名投资银行。
更令人惊讶的是,案发时麦道夫公司及个人名下的资产只剩下10亿,远远抵不过投资者500亿美元的损失。令人迷惑的是,所有骗局似乎只是麦道夫一人所为,甚至其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都不知其中奥秘,而其儿子和妻子都有独立的公司实体,看起来与麦道夫骗局的实施工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的“投资咨询”业务毫无相关。
2009年3月13日,当记者见到这位“美国梦”的标本式人物、70岁的麦道夫时,他刚刚告别了习惯的豪宅、香车和游艇,入住到一间他这辈子都没有“享用”过的“迷你”级小屋。这房间长2.43米、宽2.28米,配有马桶,还留下一张空床铺,随时还会有“同道人”来分享这小空间。
这是纽约拘留所“都市管教中心”的牢房,麦道夫成为阶下囚,其犯人编号为61727-054。假如在即将到来的6月份审判中定罪,他将面临高达150年的监禁。70古稀之身,这意味着余生在铁窗中熬过。
联邦地区检察官为了把他关起来,已经在纽约联邦地区法院“斗法”了近三个月。之前,检察官屡次提出抗告,要求法院取消麦道夫的“取保候审”状态,但,均未成功。有人气愤地说,如果针对的对象换成低阶层人士,那际遇就大不一样了。这难道也是一种“逆向美国梦”——只要你够有钱总有“法外开恩”的机会?
无奈只有等到3月12日开审的法庭调查,在麦道夫完全承认检方的11项罪名指控后,才被当庭法官下令立即收监入狱。
事实上,只要华尔街金融监管者稍微认真一点,只要人们收敛一点贪婪之念,这样的骗局是不难识破的,天下哪有保赚不赔的投资?曾有人上书美国证交委举报麦道夫,但号称世界上最严密的监管机构居然对麦道夫的行骗视而不见。
麦道夫吸引投资者的“理念”就是承诺投资者“保赚不赔”,因为他有一套“神秘的投资组合”策略,这被贪婪之心“熏坏”理智的投资者们所深信。
在麦道夫预感到“穷途末路”之时,他可能又施展了一次“小儿科”级的骗局:让儿子来告发老子。
去年12月10日,麦道夫的两个儿子向联邦警方告发了父亲,称其父用“不存在的钱”和来骗投资者。而故事的起由是,有投资者想临时取回70亿美元的投资,麦道夫在无法掩盖下去后向儿子们坦白他一直在骗人的事实。
为了让人们进一步相信他是被人告发的,他故意在办室桌上留下相当多准备仓促转移财产的“证据”:差不多总额2亿美元的数百张签名过的现金支票。
他在保释期间,故意给儿子寄出贵重物品,造成转移财产的“假像”,儿子又一次“大义灭亲”,再一次告发父亲。
但是这样的演戏可能没有起什么作用。联邦法院准备在3月19日签署命令,扣押麦道夫妻子及两个儿子名下的所有财产,以偿还被麦道夫骗局中的投资人的损失。
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如果说有高招,那很可能就是他早就预感到被揭穿的结果而早早就把财产转移走了,然后,通过“苦肉计”,演出一折“儿子告老了”的戏,好让所有罪孽由他一个老头子来承担。
受害人莫拉里·默里森表示,麦道夫入狱于事无补,“因为我损失了过去整整40年的积蓄,这改变了我的未来。”在受害者的心目中,麦道夫入狱多少年并不重要,“如果他能说出财产藏在哪儿,我愿意让他相对从轻判罚。”50岁的失业房地产高管科恩说,“这来得更实际。”
这就是“美国梦”对金钱的深度“迷恋”。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在其文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变化中的‘美国梦’概念》中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恰恰是对财富的过度追逐,使‘美国梦’也在变味,逐步丧失了对世界各地人们的吸引力。”麦道夫事件的所有受害者们,应反躬自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