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张店小学教师青岛版科学教材培训会有感
重点内容摘录如下:
1、
2、
3、
(2)各单元没有明显的知识联系(3)探究结果注重实效性。
4、各单元均以“学生生活经验”为线索,引入科学规范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5、展开观察、记录、整理 、制作等探究活动。
6、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7、培养:持之以恒坚持科学探究的情感态度,制定计划的能力,观察能力,中长期科学研究活动的展开。
8、一单元:绪论部分,亲近科学,提出问题,有效选择问题,甚至尝试解决问题
二单元:科学方法、掌握技能、学会探究
三四五六单元: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体验过程。
9、三年级上册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1)《玩具里的科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感官观察。2)《动植物》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分类,懂得先确立标准是分类的基础。从动植物身上引发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带领学生探究校园植物。先不提任何要求,只需分成两类,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建立标准,然后老师任取一类,再让孩子们分类。3)《我在哪里》解决有关位置描述的问题,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学会用图示方法代替位置的语言描述。4)《猜猜我是谁》声音是物体的一个品质,利用感官对声音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5)《科学在我们身边》,找科学,做科学,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几种探究技能的学习)
6)《它是什么》感官!意识到利用感官辨认物体的重要性和基础性。7)哪杯水更热:仪器测量!让学生意识到利用工具比用感官认识物体要更准确。8)《不倒翁》解暗箱!意识到从事物的内部去探究事物内部的本质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但有的“暗箱”无法解例如“宇宙”“人体科学”。因此通过外部特征----提出猜想假设----建立模型---- 解释现象的方法来了解。例如:探究人体的肘关节工作原理,可以用皮筋、木棍的组合,必须模型只能转到180度,而非360度,这样才基本符合肘关节工作原理。9)《纸的秘密》,意识到对比探究是区分事物必要的科学方法。
第三单元:天气与生活(搜集信息、制作的技能)
10)《天气与生活》:分类整理信息资料,意识到不同的人对天气感觉不同。11)《今天的天气》:探究获取天气的方法,实际观测天气{各项天气指标} 、获取数据的方法。12)《我的风向仪》:考虑到美观,老师选材要精心准备,吹塑板最好用。13)《我的雨量器》:注意实用性。14)《一周的天气》课前准备(第11课时已提前提出搜集数据的要求),利用表格、曲线图等整理信息资料,分析资料。老师分析:降水量 气温变化。气温变化统计图(曲线),课前准备好统计图,只是让学生填数据就可以方便实施研究了。
第四单元:水的科学(观察、试验探究技能)
15)《水在那里》感官观察,苹果挤出水的实验16)《哪杯水多》比较观察,运用仪器测量。相同多的水放在不同形状杯子里,观察很难判断,因此用仪器。17)《多变的水》实验、观察。形状和形态的变化。18)《有趣的沉浮现象》活动过程多,有4个,2课时探究活动:探索橡皮泥能不沉入水中吗。改变浮力影响沉浮。探究过程趋向完整,1课时讲解沉浮现象,水有浮力,下沉的物体有浮力吗19)《水流产生力量吗?》水力大小的测定(让学生设计),目前只能定性观察,无法定量观测,希望有老师能想出更好方法。
第五单元:秋去冬来(观察、中长期探究)
20)《秋天里的植物》观察、制定观察探究方案。只让学生知道一些表象。方案让学生自己去制定。(选好地点,不要变地点)观察周围动植物,观察多少,记录多少,而且长期观察记录。21)《秋季星空》观察、制定方案22)《冬季动植物》观察、修订完善观察动植物的探究方案。23)《冬季星空》观察、分析探究
三年级下册
一单元:控制变量(对比实验)体验探究
二单元:《春去夏到》观察现象,解释现象,让学生及时总结,提出问题
三单元:《地球外衣》综合性单元,学会梳理问题,筛选问题
四单元:《太阳与生活》户外探究亲近自然《影子的科学》方向、长短的变化,让学生进行具体实际的测量,搜集具体数据,体验影子。
五单元:《电的本质》对比假设、过程反思。老师准备器材一定要充分。
下学期注重了对比实验,进行定量观察,注重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这方面的训练。比如,让学生用实际数据来说明拉力大小与运动快慢的关系。不能只是看谁快谁慢。对比上册教科书下册探究性更强。一期以引领探究,渗透方法步骤为主。二期扩大探究空间,提高研究层次。注:科学教材网址:http://www.mmedu.net.cn
接下来,褚老师又重点讲解了《实施科学课的教学策略》。讲课堂笔记记录如下,方便学习。
一、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
2、
3、
4、
5、
6、
7、
8、
9、
10、老师有效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老师巡视不要形式化,要如上所列,真正深入学生活动中。
10、角色定位:发展为本————学习的激励者(激励创新,基本试验成功后,老师点拨另一个思考方向);学习的组织者(创设环境);学习的帮助者(帮助成功)
11、教材总目标: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逐步地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褚老师讲了两个有趣的教学故事:
《观察大树》。教材目的是观察大树,很多老师就上成了一节说明课。其实正确课堂设计应是:先让学生会议无意观察结果,然后老师问学生一个没观察到的问题,设置矛盾,再一起讨论找到观察不全面不细致的原因,然后围绕一定目的去观察,获得观察体验,将两种不同的观察对比,形成观察要有目的的初步感性认识:回忆----整理----再观察----再整理。
《观察老虎写作文》第一次语文老师没有提任何要求,回来后都没写好,老师问道:老虎尾巴尖是什么颜色? 没人知道。带着这个问题,为了写好作文,于是第二次又去,再观察,再写。这位老师巧妙让学生感悟到观察要有目的,让学生体验了这个道理。
二、拿到教科书应想什么?
1、
2、
3、
4、
5、
6、
7、
8、
三、关注课堂“生成”,让设计“简单”些。
1、
2、
3、
4、
课程总目标:不是多学知识而是善于思考。知识的主要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中长期科学实验的几点启示:循序渐进开展活动;知之深则爱之切,了解越多越感兴趣;星云知识难与教学和观察试验,限制学生研究星空的因素,因为多在夜间很辛苦,观察时间少。
让学生经历探究全过程的课:拆装玩具;沸腾;哪杯水更热;不到翁;纸的秘密
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以“为什么”开头,属探寻根源性问题;以“怎么样”开头,属因果关系或功能性问题。老师要善于区分学生的问题,并将“为什么”的问题转化成“怎么样”的问题,就好回答的多。
学生成长记录袋能帮助老师和学生。
重视过程性积累,动手之前先动脑,重视积累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