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古代物流系统初探

(2007-08-04 11:12:27)
标签:

知识/探索

物流

古代物流

自18世纪末发明和使用汽车,使得运输业更加发达,推动和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从自货自运走向专业运输,产生了除生产和销售的第三方——专业运输者。在中国,目前各地都纷纷兴起“物流热”,现代物流在制造企业中兴起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压力,在此,物流也就成为了外界所说的“第三方利润源”。 

谈起物流,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和美日这两个些所谓物流发达国家联系起来。不错,在物流的发展史上,美国和日本的份量最重。现代物流起源于美国,即起源于二战期间的美国后勤管理,英文为logistic。战后,美国真正形成并发展了物流理论。而新败的日本,借用《大国崛起》的说法,为了重新崛起,在上世界50-60年代,日本当时的企业界和政府组织了各种专业考察团到国外考察学习,“物的流通”一词开始登场,包含了“运输、配送”、“装卸”、“保管”、“在库管理”、“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从而全面推动了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二十年后,以王之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又把物流的概念从日本带回了中国。 

目前,我国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约19000亿元,国内运输和物流费用超过2000亿元,并继续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据专家估计,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至少在1000亿以上。然而,我国的物流研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历史中我国也有非常出色的物流运作,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以及各朝各代遍布全国的水陆驿道网络,都是世界闻名的物流大通道。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是人类古代物流的杰作。目前我国物流研究的方向很多,因此社会上出现的概念也较混乱。笔者建议了解物流在中国的形成历史,使我们了解了物流的来龙去脉。 

根据英国皇家物流协会的定义,所谓的物流就是对从资源供应开始到消费点结束的货物实际流动的管理。人类社会有经济活动开始就有了物流,只是当时人们没有这样的认识和文字定义。从古到今,物的流动确实存在,而且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物流的管理世代相传,延续几千年。 

中国古代的"物流",就是延续几千年的邮驿或邮传、驿传系统,包含着现代物流的基本元素。可以这样说,"物流",它绝对不全是舶来品,深深地打着"中华"的印记。 

根据现代物流理论,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一般认为有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等,如果从物流活动的实际工作环节来考查,物流由上述七项具体工作构成。相应的我国古代物流系统包括物流网络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原始的搬运装卸和包装系统等。限于篇幅,本文只探讨我国古代的物流网络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信息管理系统。 

我国古代物流网络系统最初和城市道路的规划布局有关,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物流网络从城市扩展到全国,秦岭地区开辟的著名的“金牛道”在先存最早的道路,是当时物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陆上通道就是汉朝时开辟的"丝绸之路",为各民族之间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提供了便利。西域36国与中原的商品往来,延续了两千年。珠玉、马匹、丝绸、茶叶、瓷器、米、麦、棉、布都成为了商品,在交通能达到的区域内进行交流。通过这条伟大的道路,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了西方乃至全世界。此外,还有在我国西南还蜿蜒着一条起于唐代、兴于明清的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口岸。物流网络的水上通道肇始于秦朝之凿灵渠,成为古代中原到岭南的最便捷的通道后,全国水运渐趋成熟。春秋吴国开邗沟,至隋代完成的大运河,将南北五大水系,连成了统一的网络,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同时,还通过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到海河,至京师。自元代开近海漕运,最远的航程达13000多里。西汉形成和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了一条贯通欧亚非洲的世界上最绵长、最伟大的一条航线。这是一条陶瓷之路、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涵盖了中国的古代物流的诸多具体内容。 

我国古代物流的运输系统包括舟和车,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舟字,诗经《国风"河广》篇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说明西周已出现了水上运输。历史记载的殷盘庚涉河迁都,武丁入河,更表明当时水运有了一定的规模。从传说中的黄帝造车,到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前17世纪)薛部落(今山东枣庄)以造车闻名于世。据《左传》记载,薛部落的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更说明了我国古代运输工具的多样和丰富。 

现代物流的仓储系统也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蛛丝马迹。仓储制度自夏朝开始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开始,历朝都十分重视,仓是存粮之所,贮粮以备不时之需,被视为"天下之大命"。春秋时期的管仲精辟论述了建立国家仓储之制的重要性、必要性;"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基本上,我国古代仓库的基本用途有:储存、储备两大功能。储存是将漕运来的粮食保管起来,供皇室、吏官及人民日常消费;储备是为应付战争、灾荒及突发事件的。同时,仓储还有平抑物价之功能。粮丰时收进入仓,粮欠时出仓籴粮赈灾,不至于价格飞涨,影响市场稳定。汉初营建新都长安,首批重点建设工程就包括了太仓。中国最大的古代粮仓---洛阳含嘉仓,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是用作盛纳京都以东州县所交租米之皇家粮仓,历经隋、唐、北宋3个王朝,沿用500余年,后来废弃。在唐人杜佑所撰《通典》说:"隋氏资储遍于天下,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锡赉勋庸,并出丰厚。"关于仓储管理思想,秦代就有专门的仓律,汉代倡立的常平仓制度,设有专门的会计簿册,详细记录仓储谷物数量、品种、出入、经手人、核验等,成为后世封建王朝沿用的主要仓储制度。宋代以后,有关仓储的规章更多、更细、更严。我国古代仓储系统最发达和完善的清代,仓京师有15个,通州二库,德州、临清、淮安、徐州各一库,凤阳两库,以上为国家级仓库,省、府、州、县也各设仓库。 

古代物流系统维系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各地的经济交往,除了以上介绍的运输系统和仓储系统外,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物流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我国在西周时已形成了以人传递称作"传",以车传称为"驲"的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在当时通讯手段十分原始的情况下,驿站担负着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信息传递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物流信息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特定的网络传递与网络运输。由于历史条件、科技水平局所限,其速度数量和质量与今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并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驿站与当今的邮政系统、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货物中转站、物流中心等、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唐代刘晏在各道设立巡院,建立全国信息网。各地遍布驿站,收集各种庄稼好坏、市场价格的变动、四方物资的余缺等情报,高价招募"驶足",由他们一站接一站传递,数日内可将全国各地的信息迅速集中。再由专人综合各地信息,做出决策。由于信息灵活,渠道多,使市场长年保持稳定,虽经数十年战乱,仍保证了唐代国富民安。唐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有诗云:"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纪录了当时邮传事业的兴旺。宋代还出现了"急递铺"(又分为马递、步递、急脚递等),更和现代的快递含义大同小异。 

明代诗人于慎有诗云:"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其中包含着丰富运输、保管、搬运、包装、冷藏、流通加工,乃至信息活动等。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物流不只是物品的机械性流动,而是蕴涵创造着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唐朝大诗人杜甫《后出塞五首》给我们描绘了唐代海运的壮阔场面,显现了中国古代物流的繁荣和引人注目,也正是在这种以水、陆交汇为基础的物流网的基础上,古代经济才得以辉煌,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套发达的物流系统,使得中国无论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还是从生活的物资水准的角度来看,在现代以前,中国长久以来一直领先西方,这是可以肯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