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边城》中人物情感谈作品体现的人性美

(2007-09-04 21:43:28)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杂谈
 

摘要

 

    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就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 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透过沈从文的《边城》,我们从作品中,品味到了当年湘西之神韵,体会到了那素朴的人性美,那纯朴的民风。感受到了,沈从文当时身处那个动荡的年代,对于自己所经历的人世间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残酷而冰冷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从湘西人们对那种淳朴、自然、善良、和谐的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之中,显现了希望人类能够返璞归真的那种人性美的可贵。同时,在“边城”里,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

 

关键词:《边城》,亲情,兄弟情,人性美

 

 

 


 

 


 

 

    《边城》完成于1934年,故事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述了靠摆渡为生,相依为命的祖孙二人的生活。外公年近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二老),从此萌生了青春期少女那独有的情愫。傩送的哥哥天保(大老)也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此时地方上的王团总却看上了二老,情愿以碾坊作女儿陪嫁。二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大老知道翠翠喜欢二老,为了兄弟之情,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意外而死。二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也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可能会回来的二老。

从情节上看,《边城》的爱情故事,并非以跌宕起伏而取胜,而渗透于作品之中的通过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体现出一种美的人生形式却耐人品味,那是以“爱”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沈从文的《边城》正是体现了湘西小山城茶峒人们之间形成的那种淳朴的民风,影响、支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显示着人性美的感化力。

 

一、翠翠:“自然之子”般的纯洁

     凡是读过《边城》的人,心里都会装着一个小女孩——翠翠。主人公翠翠为何会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小说《边城》第一章中先介绍老船夫,然后说他有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又有一个女儿,就是翠翠。翠翠是老船夫心目中的一个“太阳”。老船夫属于这个自然世界,他的内心与自然发生着感应:随着太阳升起而欢乐,也有了朝气;到太阳下山了,也一片黑暗了,如果老船夫的心一直是跟着大自然转,该是休息和沉寂了,可是老人没有,他身边还有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可以代替大自然,代替生活环境,给他一种生活的勇气,是他的另一轮太阳。可见翠翠在老船夫心中的重要性,也由此可知翠翠是个讨人喜欢的女孩。

    小说这样描述翠翠:“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又从从容在水边玩耍了。”

    这是关于翠翠最经典的叙述。正所谓的大自然的女儿:一个湘西茶垌边城天真无邪,活泼健康而又微微带点胆怯与羞涩的女孩,在她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乡村少女的自然清纯。可见,这段描写不仅写出了人物健康美丽的外表,还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天真活泼,善良柔弱。

    翠翠是一种生命的现象,有着一种本能的和自然融汇一体的气质,是跟风、跟日、跟树、跟绿水青山一样的一种生命。也就是说,她没有沾染人世间的一切功利是非思想、达成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是纯净透明的世界。所以翠翠是一个优美、健康、自然的形象。

    翠翠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对爱情懵懵懂懂,对婚姻之事也全无心计。如第一次知道顺顺托媒人为大老攀亲,她便“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向屋后白塔跑去。有一次二老站立在对岸喊渡河,翠翠一看明白是心上人,大吃一惊,同小兽一样“回头便向山竹林里跑掉了。”可见翠翠对周围的人事,全无心机与兴趣,只是顺从于天意与心性,快乐地与渡口山水为伍。她就这样一如既往的,以平和的心态生活着,等待着。可见,她的感情变化几乎全与特定的自然景物相联系,把她的思春情绪放在潺潺流动的溪水背景上,显得那样纯真可爱,流溢着朴素羞涩之美。我们不难从翠翠对爱情生活的态度,看到一种人世间纯洁美好的感情,从中体会到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

    翠翠这一人物形象贯穿整部小说之中,是小说的灵魂人物。因此,围绕着翠翠这个刚刚懵懂世事的小姑娘的“爱”也就贯穿于小说之中,深入每一个人物性格之中,也体现出作者在极力想要通过这样一些小镇人们的生活表达一种极为纯朴的、本质的“人性之美”。体现出湘西这些自然的山民不刻意追求生活,只保留着心中的善与美,处处流淌着人性的温情,达成人与自然心领神会,使湘西社会总显得那么和谐,处处洋溢着温暖和爱。总之,边城的一切都为一个爱字所笼罩,人们既真诚热情爽直重信义,又既相互尊重、相互帮扶,而且无论高低贵贱,还是顺境失意,都保持友善和爱。

 

二、       祖孙间:相依为命的亲情

 

(一)爷爷对孙女的挚爱与怜爱

 

    说到爷爷对孙女的爱,我们不得不追溯到翠翠的身世,在翠翠还没有生下来时,屯戍兵父亲因既不能与爱人一起远走高飞,又不便毁去军人的名誉,便服毒自尽。翠翠刚生下来,母亲也以身殉情。翠翠呱呱落地就失去了父母之爱, 成了一个孤儿。因此,在翠翠出生后的十多年来,与她朝夕相处的,便是年迈的祖父和一条通人性的狗,爷爷便尽自己的所能来弥补翠翠的这一人生的缺憾,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翠翠,为翠翠的未来担忧,不时还提醒翠翠“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给翠翠讲故事,讲自己的女儿——翠翠的母亲,那是他与翠翠之间的不老的话题。 
    因此,爷爷对翠翠的爱是既充满温柔的关怀而又掺杂着悲伤和怜悯的。当然,会更多的体现在他对翠翠婚事的操心上。老船夫深爱着与自已相依为命的孙女翠翠,时刻惦记着她的未来,于是,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为翠翠找到一个终身的寄托。端午节的那次邂诟,老船夫看出了孙女的心思,他明白这类事情对于一个女孩的影响。起先,大老走车路,托人来提亲,他是满心欢喜,可看翠翠的神气“不愿意”,也就不再提此事;后来他将夜里那动人的歌声误以为是大老唱的,便瞒着翠翠,“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访大老的心思,可谓操心费神;此后大老挑明了事情的真相,告诉他,夜里的歌是二老唱的,他又以此试探翠翠,还有意识的“一到了晚间就故意从别样事情上,促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而当二老的歌声由于不明的原因,不再回荡在悬崖山谷时,他便在月光下,吹起芦管,唱起“那夜里听来的歌”,来排遣翠翠心中的寂寥,给予翠翠心灵上的安慰。这都是因为他总会想起自己那死去的独生女儿——翠翠的母亲,当年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当没有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后来因不被当地的风俗所容许士兵自尽,女儿为之殉情,他毫不犹豫的承担起抚养孙女的责任,但在他的心中充满了自责,悔恨由于自己的疏忽才使自己后悔至今,“如今假如翠翠又同她妈妈一样”······老船夫不敢想象。他总觉得那孙女太像她母亲,连那忧郁的眼光都一样,更为了避免重演女儿的悲剧,于是,爷爷对孙女的婚姻是那样的慎重与举棋不定。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大老、二老、船总顺顺和杨马兵之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一些障碍,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面对二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

    最后,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但是爷爷所作的一切都充满了善,充满了对孙女的关爱。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人性古朴而纯洁的美。

 

(二)孙女对爷爷的依赖与体贴

 

    年迈衰老的爷爷是翠翠朝夕相处唯一的亲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也是翠翠唯一的寄托。翠翠对爷爷的爱,则是一种全身心的依赖和那种小孩初长大对长辈、对亲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体贴。从小说中我们看到翠翠有过离开爷爷的念头,也曾幻想过出走后,爷爷满世界地找自己的情形。“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我要你”!从这里我们看到翠翠需要爷爷,她离不开爷爷,爷爷是她的全部。当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这是翠翠在一种情无所依,倍感寂寥无助时,她无忌地大喊:“爷爷”,声音里“带着娇”,还“有点儿埋怨”,正是她依恋爷爷真实心迹地流露;翠翠的懂事、天真、依赖给爷爷带来了人生的快乐,当她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已经与成为爷爷的喜怒哀乐相连时,她便很认真地对爷爷说:“我一定不走”,言语中充满了对爷爷的体贴、关爱。

    由上面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她感受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爷爷带来的“惩罚”——让爷爷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爷爷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的叫爷爷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爷爷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爷爷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都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爷爷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的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更进一步的反映出孙女对爷爷的依赖及爷爷与孙女相依为命的真情实感。

三、       二老:与翠翠间纯洁的情爱

 

    沈从文在谈及小说《边城》的创作宗旨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我们仔细品味翠翠和二老之间那种处于青春期懵懂少年之间的相互欣赏与爱慕,就不难发现这一纯洁的人性之美。

 

(一)     翠翠对二老的爱

 

    翠翠已经成人了,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喜欢听“娘送女”的曲子;常常“独自装扮成新娘子”。在两年前端午节的赛龙舟盛会上,翠翠因看龙船而误了回家时间,偶然与二老邂逅,两人一见钟情,产生了少年男女那种对爱情懵懵懂懂的情愫。两年来,翠翠对二老的爱一直萦绕在心头。第二年端午,二老在下游六百里路青浪滩过端午,翠翠未能见到,当祖父唱着驶船下滩催橹的歌时,翠翠的心早已飞到青浪滩了。她问祖父:“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第三年,翠翠在二老的吊脚楼上见闻了团总用碾坊作陪嫁要二老作女婿的事,“翠翠心中不免有些乱”;之后又从祖父、媒人口中得知大老要娶自己,心中“只想哭”。翠翠只爱二老一人,却无从表达,更不得凭据,一颗心似乎悬在半空中。可见,这种爱意萌发于两年前的那次与二老的相遇,随着她的“成熟”,翠翠对爱的渴求也就越发强烈。当这样的一种“爱”, 只能埋藏在心底,无从表达时,对于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少女来说,难免就会“胡思乱想”。也就增加了她心底里的那份焦躁、迷茫,更增添了她的孤寂感,自然也就更觉“悲伤”。
    “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这里以唱歌为线索,含蓄且富有诗意地描写了翠翠萌生爱情后的甜蜜和对爱情的渴望。“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几多欣慰,几多甜美,全部寄托在了那心形的物象上了,似乎翠翠的梦也是实在的,是现实中她对二老情爱的真切表达,然而,梦毕竟是梦,梦醒之后,“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有所思而不知所以,又平添了几份黄昏式的幽远和茫然。当二老因哥哥的死不再来唱歌,她便要求祖父:“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祖父把那晚上听来的歌唱给她听后,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几多憧憬,几多甜蜜,把所有的爱全都寄托在在状如心形的虎耳草中。

    这种爱,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内心深处的“向往”,充满了自然、清纯和朴素,不沾一点儿世俗,令人陶醉,令人向往。但是,翠翠再也没有听到二老唱给她的歌,她“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二老为寻找哥哥的尸首下了桃源;伴随着白塔的坍塌,一个风雨交家的夜晚祖父也无声无息地死了,最后只剩翠翠一人留在渡口,等待没有归期的二老。一切美好都归于破灭,令人深思:其情绵绵,其爱也绵绵。

 

(二)二老对翠翠的爱

 

    翠翠喜欢二老,二老爱着翠翠。二老与翠翠是相互爱慕的,他用那热情、迷醉的歌喉对翠翠唱出的一曲又一曲心灵的恋歌。这歌声,让翠翠在梦里沉醉,享受到人间“顶美顶甜”的滋味;这歌声,也让历经沧桑的爷爷觉出了一份“快乐”,乃至后来“祖父所唱的歌”,全是“那夜里听来的歌”,传达出二老的歌“又软又缠绵”。而地方上的王团总却看上了二老,情愿以碾坊作女儿陪嫁。这样两条路就摆在了二老的面前,一条是荣华富贵、轻松舒适的生活,另一条就是做个摆渡人。在二老看来,翠翠、白塔、渡船是密不可分的,得到翠翠就必须继承祖父传下来的古老的渡船,而离开了白塔、渡船,翠翠将不成其为翠翠。因此,为了爱,二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可见,这种爱是纯洁的,不掺杂私欲的。 然而哥哥的意外在弟弟看来则是老船夫所造成,他永远不能原谅这一过错,二老也知道他父亲不会允许他去娶一个哥哥曾喜欢的女子,他只有离开,离开这个他解决不了的纷繁复杂的局面。因为,他没有选择,他没有勇气,他更无法面对他眼前漂浮着的哥哥的灵魂。

    就这样两个相爱的人,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为爱而叛逆之举,更没有权钱之为的铜臭之交易。有的只是那种源于纯朴的爱情,以及人心底本质上的淳朴人性,虽然结局是悲伤的,但是我们从中看到了现今社会所需要的那种真实的情感,也从他们两人相爱的历程中看到了人性美的本质。

 

四、兄弟间:围绕对翠翠的爱而展示的手足情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手足情也无不与翠翠紧紧相连。翠翠的天真无邪、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赢得了大老和二老的爱慕。但是情窦初开的翠翠与二老的相互吸引,相互爱慕与大老积极主动的征求老船夫的意见,采用走车路(请媒人提亲)的方式形成了一对复杂的矛盾。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大老知道虽然自己爱翠翠,但是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又得知翠翠爱二老,二老也爱翠翠,为了兄弟之情,为了成全弟弟,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将更广阔的时空留给了二老,他断然带着失恋的忧伤,驾船远离了故土,外出闯滩,却意外客死他乡。这一切的一切,让二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二老则沉浸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愧疚中,这愧疚中包含了对大老成全自己的感激,当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愧疚,二老陷入矛盾的沉默之中。于是也抛下翠翠远走他乡。可见,哥哥的意外使二老失去了勇气,使他更无法面对他眼前漂浮着的哥哥的灵魂。这其中掺杂了些许的苦涩和无奈,但同样也渗透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可见,这份爱里面没有为爱勾心斗角,只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血与血的对流,无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那古老而淳朴的亲情。

    除此之外,书中还通过描写纯净幽雅的湘西风光,忠厚善良的边城百姓,来展现人性美。里面有属于人性的真诚温暖的情感,超越世俗所要求的伦理道德价值,用人心人事作曲歌咏出别样的情致和韵味,以其缠绵委婉的曲调轻轻叩击你的心扉;又描绘出一个个动人的情境,可见这份浓浓的人情、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的人为之惭愧。

  《边城》正是从翠翠、爷爷、大老、二老等众多的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让我们从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二老的纯真的爱,天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感受到了人间所需要的真情,感受到了脱离世俗后,人们那种自然的、清新的本性流露,让我们作为一个读者也不禁为之感动,融入到小说当中人物的心理中去了。这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人性的美。


    透过《边城》我们看到了沈从文的一生,是对人性执着追求的一生。我们从作品中,品味到了当年湘西之神韵,体会到了那素朴的人性美,那纯朴的民风。感受到了,沈从文当时身处那个动荡的年代,对于自己所经历的人世间的尔虞我诈、自私自利、残酷而冰冷的现实社会的不满。从湘西人们对那种淳朴、自然、善良、和谐的世外桃源生活的向往之中,显现了希望人类能够返璞归真的那种人性美的可贵。

    总之,沈从文通过《边城》 用温暖的抒情笔调描写下层人民的淳朴人生,用质朴的语言,含蓄自然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整篇小说回荡着作者对故土风物人情的热爱和眷恋。体现了人世间可贵的本质纯朴的人性美。

  参考文献

1.一苇:《沈从文作品精编小说》,漓江出版社。

2.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文学季刊》

3.沈从文:《 〈从文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十一卷,45页

4.《翠翠:从山水走向社会——<边城>人物论之一》,《江西社会科学》 2005年 第5期。

5.《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集》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组编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4

6.《新时期以来<边城>研究述评》 吴蕴东 《吉首大学学报》 1995年第3期。

7.《沈从文精读》 张新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