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安仁之十七:学弹钢琴
(2023-07-30 08:17:17)
标签:
教育情感文化育儿 |
分类: 闲言碎语 |
现如今,学龄前的儿童在幼儿园是不给教小学课程学习内容的,所以,语数外都是没有的。可是,大人们都担心早教启蒙阶段,如果不学点什么,既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也可能将来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总想法子让孩子学点什么。两三岁的时候,安仁就到附近的写字楼里,参加一个知名的少儿英语班。混了一年以后,又到另外一个外教的英语机构学了大半年。看看英语学的不咋地,就改学钢琴了。
这也是她的奶奶和妈妈的意见。
我的母亲是上海中西女中毕业的,她是1919年生人,自小四岁时就开始学钢琴,直到中西女中高中毕业,都以钢琴为主业,据说毕业时,由上海音乐界的评委当场点曲子,要完成十二首乐曲的弹奏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毕业。因此,家庭的钢琴教育得自她的心传。大姐和二姐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她们在高中阶段弹得一些曲子,我从小就记得,比如“多瑙河之波”“冰雪圆舞曲”等。我哥哥也学了一点皮毛,到了文革期间,家里的钢琴就被红卫兵抄家时给贴上封条,“只准弹无产阶级革命歌曲,不准弹资产阶级靡靡之音”,我也就没有学过钢琴。文革期间,我下乡插队,回城探亲的时候,母亲弹琴给我听,顺便还教我一点五线谱知识,也没怎么学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基督教恢复宗教活动,母亲从小就是基督徒,因为会弹琴,就到市里的基都教会唱诗班做钢琴伴奏,还给神学院的学生教一点乐理知识和钢琴课。
妻子受到我母亲的影响,也信仰基督教,还参加唱诗班,对学钢琴产生了兴趣。母亲在世的时候,她到母亲家里学了几次钢琴,还不算入门。2007年我办了五年房贷,购买了新房。提前两年还贷,算着省下来一笔钱,就给妻子买了一架钢琴,之后,她参加老年大学报了钢琴班,也学起了钢琴。断断续续学了两三年,也没有参加过考级,不过,她的老师说,现在的水平相当于四级了。
安仁学钢琴,是在五岁后开始的。她妈妈和网友们打听,得知有一位老师教的不错。教琴的地方离我家也不太远,于是,和我们商量了,选择周六上午去学琴,每周一次,一个小时。因为安仁爸妈都不懂音乐,而且周六时而加班或上班。因此,陪读的任务就交给我们俩老了。我开车送安仁和她奶奶过去,然后去泳馆游泳,游完后再开车接她们回家。
安仁对学琴倒是不反感。其实,她学什么都不反对,但未必就都是很投入。一开始,我担心孩子感到为难,学不下去,毕竟,琴谱上的“小黑豆芽”(音符)上下跃动在五线谱上,而两只手的配合此起彼伏也很不听使唤,还要背谱等,反复练习也显得有点单调。好在一家人的态度都比较一致,并不指望她把钢琴当做学业发展,甚至也不在意考级与否。就让她跟着学下去。
我在家里也就成了陪练。把她的教科书拿过来,一遍学着读谱,一遍在琴键上操练。这也逼着我成为编外学生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陪着她练习完成。然后,还做点预习的准备,以便在下次课上不至于对新课太陌生。
一开始,我觉得安仁每周练习的时间很紧,毕竟她一周上幼儿园就近住在儿子小家,她那里没有钢琴可以练习,于是,周六学习后在我们这里练习一下,然后到周三下午接她过来练琴,周五下午接过来到晚上练琴,周六上午去上钢琴课之前再练一点。这样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她妈妈的闺蜜是做早教的,就送给她一架电子钢琴,放在她的小家里,这样幼儿园放学后,可以随手练一下。
学了两三个月,老师要把她教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借用一家咖啡屋的场地,来一场汇报演出。当然,学生们年龄差异很大,因此学琴的时间长短、水平高低差别也大,安仁以其初学的水平,练习了一首贝多芬的《欢乐颂》,双手都是弹曲调相同的单音,只是高低音不同,应该说是相当简单的。但是,她上下场依然鞠躬敬礼,在琴凳上正襟危坐,非常完整流畅的弹下来。之后,她妈妈说,她在家里练习了很多遍,挺当回事的。而她说,我学的时间不长,也弹不出更好的曲子。似乎和其他水平高的哥哥姐姐们比起来,既是遗憾,也是不服气呢。
因为疫情反复的缘故,安仁去上课学琴的节奏经常被听课所打乱。于是,自学的时间就更多了。甚至有时幼儿园也停课,她在我们这里也就是全天候了。我和安仁一起练习,一起预习自学也逐渐成了每日的功课了。而安仁识谱、背谱和练琴的水平也在渐渐提高。虽然,现在只学到第二级,每天学习一两首新曲目,也不再成为难事了。当然,还要到现场听老师的指导和调教,不然,像我这样的“瓶底醋”,连“三脚猫”的功夫都没有,自学下去,就是误导歧途了。
有一次,我们俩老和安仁一起,练习了六手连弹,旋律都是一样的,只是高低音不同,儿子他们把这段演奏摄录下来,放到朋友圈里,还得到一些赞许。(二姐看到了,还说“就是安仁的指法最好。”她从小跟母亲学琴的,当然有发言权。)我们知道,并非是我们的水平高,而是祖孙相伴,欢聚一堂,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今年五一期间,老师照例组织学琴的孩子们搞了一场音乐会,安仁参加了两只曲子的表演,她在家练习,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比平常要多了些,当然,自我感觉比去年的要更好。老师对她的评价是,乐感(节奏感和旋律线)不错,识谱和记忆能力也好,就是手型还是有问题。因为前几年疫情反复的缘故,安仁每周学琴一次的节奏也总被打乱并中断,实际上学习的时间并不正常。拖延到现在,也才学到三级,也没有参加考级。她爸妈的意见是不要参加考级,权当兴趣。而她奶奶则认为,不考级,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也无法了解和证明自己的水平。我则保持中立,先让她这么学下去再说。
我以为,孩子的兴趣培养,不是送她去兴趣班,家长就到此为止,在一旁玩弄手机,根本不关心孩子在学习什么,学了怎样,是否感兴趣。这样下来,即使孩子有了新的兴趣,家长却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那有什么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