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安仁之四:学背《三字经》
(2022-11-24 09:14:48)
标签:
教育育儿情感文化 |
分类: 闲言碎语 |
《三字经》大概是国学启蒙的初级读物了,而且,据说很多前辈在认读写字的最早教材就是《三字经》了。孙女也如此,早在牙牙学语的年龄,我推着童车,就让她跟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最初,确定每天背诵四句,也还坚持下来。看她似懂非懂的懵懂神情,听着她大声朗诵的稚嫩童声,觉得还很有幸福感。
到了2020年初,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她参加的早教班也都停止活动了。我们“宅在”家里,每日里“哈罗贝比”(她上的早教班)在线上传来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其中就有一大段《三字经》的童声歌曲,我在网上搜搜,也能从不同的来源看到这些类似的歌曲。于是,原来仅是听读背诵也就转成看动画听音乐,跟着学唱背诵了。但毕竟这段歌词不太长,只是到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就结束了。安仁学唱《三字经》的音容形体,也要用手机摄录下来,在线提交给老师,算是完成每日的功课了。或许因为她始终坚持下来,每日完成并提交作业,等到哈罗贝比线下复课的时候,老师根据孩子们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经过考评,奖励给她一大盒各色彩笔。而得到这份奖励的,也就是她一人。
《三字经》的唱诵,到此为止。而我们的学习,还在坚持下去。于是,有关“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要给她讲一讲,她学以致用,在给家人们分配食物时的谦让也就无形中练习了。至于“马牛羊,鸡犬豕”之类的动物,则是和一大本动物画册的认知联系在一起。但是,再往下学,那些个“喜怒哀惧爱恶欲”的七情,“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的八音,都很难解释和认知理解了。于是,她学的《三字经》也就自然终结了。
我总觉得,《三字经》要全文背诵下来,需要些功夫。但是,更难的是,其中的道德传统(三纲五常)、家族代系关系、四书六经、朝代更替等,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如果死记硬背,都只是些声音,纯属记忆负担了。于是,《三字经》的背诵,也就到此为止。
不过,《三字经》对她的最大影响,就是“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学习,从此成为安仁的日常生活重要内容,也是她健康成长的必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