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是自己的事情

(2022-04-22 09:23:06)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读书偶得

423日是国家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有关文化部门都要做一些阅读的活动,今年因为疫情,我也很长时间没有去图书馆和书店了。不过读书的习惯倒是坚持的更好了。

我习惯在每年的日记本里记载当年读书的信息,包括阅读的册数,以及书名和作者包括作者所属的国家。读书的来源是新华书店系的智慧书屋,通过租阅来阅读纸质书,另外就是微信读书,阅读电子书。纸质书阅读还是比较舒服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来回翻阅,但是书是借阅的,就不能在书上批注,而电子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批注,读完后还可以写一篇读后感作为总体的印象与评价。不过,最近由于疫情,外出借阅就停止了,因为担心不知何时遭遇静态管理,小区被封闭不能还书。所以就是电子阅读了。

我翻看了过去几年的读书记录。自2017年以来,日记上开始有完整的读书记录。2017年读完144册,2018年读完189册,2019年读完237册,2020年读完227册,2021年读完221册。今年到昨天为止读完46册。

微信读书是以读书时长为记录的,不过每位书友的记录既有时长(包括总时长和每周时长),也有读完册数,我在微信读书上的记录自20155月开始,至今总时长也就是3042小时,读完529册,在读268册(有的仅读个开头就搁置了)。

我觉得计算时长意义不大,还是要看平均每本书用时多少,可见读书的效率,但是,这也不好说,因为书有厚薄,很厚的一本书读书时长肯定就用时很多,比如清人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既是古文,也很厚实,用时肯定不少。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读起来也很慢,因为有的地方需要反复咀嚼才有味道。有的书是多卷集,比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我只当做一册,但是实际上是三卷本,也是比较厚的。英人肯·福莱特的《圣殿春秋》也是三部曲,都是比较长的。相对说来,虚构作品如小说读起来就很快,而学术著作读起来就很费时的。所以,读书的效率也不能以时间与页数或册数之比来看。关键还是读书的质量,亦即收益。当时,说起收益,还是不好评说。有的书还是无用之书,不可能让你强身健体,点石成金,获得一技之长。即使对你有益,可能对他人无益,也不好评价做比较的。

所以,读书是非常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不需要找人作伴做集体活动。我从小就酷爱读书,有过边走路边读书撞到树上,边骑车边读书跌进沟里,而为了到市中心新华书店门前的小人书摊上多读点书,把返程的公交车费(5分钱)都省下来读书然后饿着肚子走回家(也有四五里路)等等回忆了。

当年上大学,因为买不到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将学校图书馆借来的四册,几乎抄录了一遍。

所以,在八十年代中期,我的一位学生(如今是省律协副会长)曾经给我刻了两枚闲章,一枚是“华洽藏书”,一枚是“万卷足矣”,后者的本来想法是,藏书能达到一万卷也就足矣。不过,至今家里的藏书也没有达到那么多,而不断清理送出去,现在的藏书则更少了。那么,一生读一万卷是否可能。没有统计过,退休之前每年能读到一百册就不算少了,因为毕竟工作为重。如今退休赋闲在家,读书成为每日里不可或缺的生活了,所以,每年能读到二百册也不少了,如此算下来,从青年时代每年读100册,40年就是4000册,那么,剩下的6000册要在退休后完成,假定正常到八十岁还能读书,那就是20年读书时光,每年要读300册,那就够呛了。所以,一生读一万卷的确不容易。

如此想来,司马迁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目标,在现时代,行万里路不难,而读万卷书的确不易了。而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更难了,读书贵在一个“破”字,如苏东坡读书需“八面受敌”,才能有一己之见。那么,不破,又怎能下笔有神呢?倒是担心,到了现在人工智能时代,连思考都可以被代劳了,读书还是自己的事情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CBA的看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