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章取义之439“友谊公式”简介
(2019-08-27 09:11:52)
标签:
友谊公式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教育 |
分类: 学少问多 |
近读《像间谍一样观察》一书,作者是美国前FBI特工(杰克·谢弗
书中以在美国策反一个外国特工代号“海鸥”为例,讲述了美国FBI特工,对一个戒心深严的外国情报人员,从素不相识到建立友谊最后成功策反的真实故事,总结了“友谊公式”。
友谊公式包括4个基本模块:趋近度、频率、持续时间、强度,用数学公式表示:
友谊=趋近度+频率+持续时间+强度
趋近度是你和他人之间的距离,也是你和他人接触的时间长短。这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发挥作用的关键是目标对象处于一个没有威胁的环境,如果对方感受到其他人的迫近威胁,就是“举起盾牌”采取回避行为,试图摆脱。
频率是你和他人在一定时间内接触的次数,持续时间是指你和他人接触的时长。持续时间有其独特的品质,因为你花在别人身上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能影响你的思想和行动。持续时间与频率成反比关系。如果你能经常见到某个朋友,那么你们碰面的持续时间就会缩短。相反,如果你不常见你的朋友,你的拜访持续时间通常会显著延长。
强度是指通过采取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满足他人心理/或生理需求的程度。
用这个公式可以考察所有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中的夫妻、亲子关系,社会中的邻里、朋友关系,工作中的上下级、同事关系以及客户关系等。以夫妻关系为例。加入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觉得关系正在恶化(淡化),但不知怎样修复。通过审视友谊公式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可以自我评估双方关系。趋近度就是要夫妻是否同处一室,还是各自独立生活,很少共享物理空间?频率就是看他们是否经常在一起生活?持续时间则是看彼此相见、相处时,会共度多久?强度就是维系感情的粘合剂,是否还有相互依恋、扶持、抚慰的需要以及满足状况?用“同床异梦、貌合神离”来形容夫妻之间的冷战,那就是虽然还有趋近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但是强度已经远不如前。此外,也有这样的情况,夫妻关系中的一方长期出差在外,趋近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不够,但是,如果强度依然,那么,“久别胜似新婚”的感受就相当强烈,而且,这种强度在彼此信任、相互依恋的基础上,也就坚信“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当然,前三个因素的不足可以通过技术加以解决,比如借助电子邮件、短信、网络电话和社交媒体,可以保持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
一旦你了解了所有关系的基本要素,你将能通过有意识地调整这4个关系要素来评估既有关系,并培养全新关系。如果你想建立、并强化某种关系,就要设法调整友谊公式,以实现预期效果。
通过逐渐削弱友谊公式的各个基本要素,你还可以摆脱不必要的关系。这样的逐渐削弱能以渐进方式降低无关人员的预期,从而不会伤害其感情,也不会令关系戛然而止。在大多数情况下,无关人员会很自然地得出关系不再可行的结论,转而向别人寻求更有价值的互动。
我对这个“友谊公式”的补充理解是,可这一加法公式改变成“(趋近度+频率+持续时间)X强度”这一公式,而且,对强度还可以进一步界定强度系数,根据满足双方相互依存、互相支持的程度以标准值为1.0为基数,做大于和小于(但不为0或负数)的界定。比如,一面之交的“名片(微信号)朋友”到酒肉朋友,直至莫逆之交、刎颈之交的朋友,在强度上肯定是有差别的。
若此,“友谊公式”还是有点作用的。
201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