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陪护职业前景的喜与忧

(2010-02-21 08:53:10)
标签:

心理陪护

新兴职业

市场需求

情感慰藉

市场监管

应用心理学

杂谈

分类: 时评杂议

昨天网上新闻报道说,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16日发布消息,春节过后该市将诞生三项新职业,分别是注册婚姻辅导师、注册心理陪护师和注册员工援助师。其中,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社会上对此评价说,就是“陪聊”,网上热议的焦点问题 “是创建了一种新职业,还是继续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

的确,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所谓的“陪聊”服务,一些“三陪小姐”改头换面成了陪聊女,承诺只要付钱就可陪顾客做任何事情。对此,我国法律始终是明令禁止的,工商管理部门对开办“陪聊”公司的申请也不予审批,并对擅自从事此类服务的公司按“超范围经营”严肃处理。在有的城市,出现了标名“情感陪护”或“精神陪护”字样的服务机构,但几乎均属“地下公司”。

根据有需求就有供给的市场规律,无论心理陪护是否够专业、是否成为合法职业,现代社会中需要精神慰藉和心理陪护的大有人在,比如子女长大成人离开父母,形成的空巢老年家庭,丧偶、离异后的单亲家庭,父母经常外出或者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因病、伤残不能行动参与社会活动缺乏情感交流的疾患者,等等……他们或是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现代媒介与其熟悉并信赖的人们保持联系,或许有着亲友、邻里、同事等的人际交流,还可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得到一些心理咨询建议和开导,但这些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可能因为感情的困扰和利益的纠纷等非专业的因素,使他们陷入更多的烦恼和忧郁之中……既然世上有着年迈的老人将死后遗产通过遗嘱公证,全部或大部留给悉心照顾自己体现“临终关怀”的毫无亲缘关系甚至素昧平生的人们,而这些遗嘱的真实可信合法有效得到公证人以及法律界的认可,那么,其中存在的精神慰藉和心理陪护的功能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了。一项新的职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不仅要具有满足社会需求并具有市场价值的合理性,而且也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具备相应的法定资格条件,并在严格的法治监督下依法行事。人们对于心理陪护职业的不理解,甚至不赞成,一方面说明应用心理学的科普工作还很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担心心理陪护等新兴职业的规则和执行监督是否完善可行。因此,心理学界、职业技能鉴定和管理部门等,应当加强宣传、指导和规范

持证上岗是必须的,但是在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市场准入环节上如果不严格把关,是否会产生花钱办证、给钱就放行的权钱交易呢?加强市场监管是更加重要的,如果仅仅是在所谓企业年审当口做点形式上的审查,对于日常执业行为失察,对于发现的违法案件不能及时查处,严格处置,这个市场是否会越办越烂呢?此外,有相当的专业问题仅靠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是难以认定和处置的,这还要发挥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士以及相关专业的非政府组织的功能。比如,心理陪护关系的“移情”和“异化”,都会使这些职业化的行为嬗变为特殊的私人情感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嬗变,在具体的当事人之间将会带来复杂和难堪的后果,在宏观层面上将会影响这个职业的声誉和前景。特别在中国,有着容易把职业与非职业混淆,以亲情关系代替职业关系的社会心理环境,心理陪护这种以专业技能提供专业服务的新兴职业,到底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这绝不是用简单的道德批判和舆论干预就是可以左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