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段子提示:本文来自《华尔街日报》,作者叶耘女士,从业无数载,市场圈十八载,外企十四载,曾就职于多家欧美五百强企业。所撰写的麻辣职场小说《第N种危机》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在2009年秋季出版。因为我订阅了《华尔街日报》电子版,经常看到她的文章,属于该报电子版下的职业生涯栏目。本文对比了两位大学生实习期间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对工作的价值,特别是在实习期,是把薪酬待遇放在首位还是把个人成长机会放在首位。
01年的时候,我所在公司的市场部经常做些大的市场推广活动,每次活动上都会请30-50个大学生来临时帮忙,有负责在电脑上安装演示软件的、有负责软件演示介绍的、有负责给顾客介绍公司促销方案的,也有街头发传单的,根据工作性质不同,每人每天报酬是100-150元不等,管一顿午饭。
大学生A是个大三的文科生,他干了一天下来活不是最突出,活动力却是最强,那次活动请的30个学生来自5所高校,他半天就把人头混熟了,谁一天拿多少钱弄得门清,发现自己是100一天,有人竟然拿150一天!他没有去比较自己和150一天的同学工作性质有何不同,自己能否胜任150一天的技术工作,就在头天下班的时候发起了罢工运动,要求把所有人的工资都调整到150元一天,因为认为上班时间早(早8点至下午5点),他还要求每四人结组打车上下班,车费由公司来报,否则第2天就罢工,集体不来上班。因为整个活动共5天,第一天只是培训和筹备工作,真正的工作第2天才开始,可以说他罢工时间把握得很好。公司刚给他们做完培训,还没用上就要“人才”流失,公司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挽留。
可是他忘了,他将要从事的工作──散发产品传单──入门的门槛很低,公司很容易就再找几十个学生来代替。所以他当然没有成功,而且在公司市场专员否定了他的提议,请大家自由选择是走是留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跟他走,他就这样在失衡的心态中离去,但愿他能从中有所领悟,不会把自己未来的路走绝。
另一个学生B是学信息技术的大三生,负责演示软件的安装,一天拿150。但是这个学生很有心,他不像其他学生那样,装完软件就在一旁聊天说笑,而是很热情地帮负责介绍产品的同学给有疑问的顾客补充解释,甚至还和顾客聊天,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再对症下药进行重点介绍。
5天活动结束后,其他学生都高高兴兴地领了报酬走人,只有他留下来要求跟我们谈话,他的设想吓了我们一跳,竟然在几天时间内了解到我们推广活动的频率很高,主动提出来以后由他组织各类专业的学生来定向给我们公司服务,他给所有带来的学生进行培训和分派工作,并保证他们敬业,不用公司的人操心。
一开始我们并不放心,怕他熟了以后像A那样搞运动,第2次只让他带了10个人来观察,果然没让我们操半点心,后来逐渐发展到几十个学生都由他组织、管理,每次都完成得很像样。他从大三到硕士、博士的五年时间里一直定向为我们公司服务,兜揽的事从最初的发传单、装软件、给客户介绍产品,发展到帮我们的新闻发布会设计舞台演示,媒体产品测试的时候也去技术支持,并搞了一系列适用于高校、教育机构、金融、制造业等行业的软件演示方案,到后来连我们公司自己的工程师碰到演示难题都要向他求教。当然,他的报酬也不再是150一天,而是按照每一个项目结算,他和他组建的团队那些年每月经常能收入5000-12000不等,变成了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学生B因为提供了增值服务,在心态积极向上的情况下,赢得了自己的成功。
我不赞成把成功量化成钞票和房子的数量来衡量,毕竟成功有许多种,最重要的是我们心头有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跑赢了自己的起点,就是成功者,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如果许多年还在原地踏步,找出各种理由来抱怨社会的不公,然后寻找各种出口进行发泄,那对不起,恐怕您自己都没法欣赏自己。
不相信成功的人,成功也不会相信他/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