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理论的大厦——鲁建华定位屋
(2018-02-02 09:28:14)分类: 学习定位 |
两大假设
一个中心:以品牌为中心
任何理论体系都有一个研究主题和核心研究内容。定位理论的研究主题和核心内容就是品牌。定位理论回答什么是品牌,为什么要建立品牌,如何在商业实战中建立品牌等这样的基本问题。
定位理论所有的概念、观点、内容都是围绕品牌和建立强势品牌而展开和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商业实践和商业实战中,竞争的基本单位是品牌而不是企业。离开品牌和建立品牌这个中心,谈论定位理论,必然会误入歧途,不得要领。
定位理论以品牌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竞争导向和品类心智
竞争导向
顾客重要还是竞争重要?
传统的营销理论认为,顾客更重要,没有顾客就不会有竞争,营销就是满足顾客的需要和需求。“顾客是上帝”这一观念至高无上,广为流传。即便进入新世纪,因为竞争的日益惨烈和定位理论的推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变得有些扑朔迷离,但总体来讲,顾客导向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
定位理论认为营销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大竞争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最重要的不是了解顾客、满足顾客,最重要的是要面向竞争,分析竞争形势,找到你的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并打败它,从他那里夺取客户和生意。竞争观念、竞争导向比顾客观念、顾客导向更有利于你获胜。
定位理论不是不重视顾客,而是相较于顾客来说,更重视竞争。或者说定位理论首先是从竞争的角度重视顾客的。
可能从纯理论的角度讲,顾客确实比竞争重要;但从实战的角度看,解决竞争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定位理论早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竞争导向要求营销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我们的品牌与竞争品牌区分开来、实现差异化,如何把生意从竞争对手那里转换过来。这是定位思考的起点。
定位理论坚持竞争导向也不是不重视合作。竞争导向是从两个方面促进和实现合作的:一是从为客户提供更多选择的差异化价值,避免价格竞争,维护品类发展的必需利润和投资,从长远上实现品类的成长繁荣,实现各方差异化合作共赢;二是防止垄断,维护合作:利用市场竞争的办法选择老大和约束老大,让老大自觉地承担起引导品类不断进化、维护品类公平竞争、拓展品类生存空间的责任,老大如果不做或做不到这一点,老大就可能会被颠覆。通俗地讲,没有或缺乏竞争的合作是一种低层次的合作,只有建立在充分竞争基础上的合作才是更高层次的合作。
营销就是战争,商场就是战场。定位就是在与竞争对手正式开战之前进入和占据一个最有利的位置。定位是建立在竞争之上,随竞争的发展而发展的。竞争导向的观念是支撑定位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第一个基本点。
品类心智
事实重要还是认知重要?
传统营销者当然认为事实重要。他们追求事实,他们通过调查事实、研发事实、生产事实、传播事实、交换事实来开发顾客、打败对手。
这些事实体现在产品质量、先进技术、顾客需求方面。他们相信更高质量、更好技术、更好地满足需求能够帮助他们赢得商战胜利。
而定位理论认为,营销之战不是产品之战、不是市场之战、不是事实之战,而是认知之战。商战的地点不是产品,不是市场,不是事实,而是心智。
这是因为商业中所有为满足顾客需求的购买都需要经过“顾客认知、进入顾客心智而被顾客选择”这个过程;而商业中没有事实,只有感知,事实只不过是一种感知而已。你不能跨越这个过程。
在经济短缺和一般竞争时代,这个过程其实也存在。但由于那时的选择非常少,人们接触到的信息也不多,它们进入心智而被顾客选择不是问题(因而被部分忽略,放在与需求相比较次要的位置),那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现和满足顾客的需求。
进入大竞争时代则完全不同了。成千上万的商品被开发出来,顾客的需要和需求被各种商品各种方式满足着。信息太多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人类所有的需要和需求都面临着太多的选择。如何被顾客认知、进入顾客心智而被顾客选择成了大问题。相反地,发现和满足客户需求到不是什么问题了。
进入顾客心智占据顾客心智资源成了当今营销最核心的课题,是营销竞争要达到的目的。
定位理论强调认知赛过事实,并不是说事实不重要。事实从两个方面影响着认知:短期看,事实给认知改进、进化自己符合事实的时间;长期看,如果认知不符合事实,事实将会站在既有认知的反面,给到新品牌新感知推翻老品牌老认知的机会。
人类的心智认知有自己独特的规律:
第一,心智认知其实是从了解品牌是什么产品、代表什么特点或特性(品类)开始的。
心智如果不能辨别品牌所代表的与原有心智相关联的类别,品牌将无法进入心智而被选择。品类是心智认知的入口,心智是对品类的认知。从品牌进入心智的角度看,心智就是品类心智,即对品牌所代表的品类或品类特性的认知。
第二,心智认知其实是过滤和高度简化归类了的认知。
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人的大脑学会了拒绝和简化归类:把与原来大脑中固有的认知、观念不相关的过滤掉,把接收到的信息(按照自己的理解,无论是对的还是错误的理解)进行高度简化归类,存入大脑中对应的品类梯子和品牌阶梯上。
第三,相对浩如烟海的信息,人脑中品类心智容量极其有限。
通常代表某个品类的心智阶梯上最多只能容纳7个品牌,随着竞争最后只会剩下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强势品牌。最容易进入和占据品类心智的往往是代表这个品类的第一品牌。
商战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设法进入心智认知并占据一席之地。定位就是选择、占据品类心智上最有利位置,帮助商战达到这一目的。商战在顾客的心智中进行,心智是你获胜的地方,也是你落败的地方,心智决定成败。商战中没有事实,只有认知,没有真相,只有观念,认知即事实,观念即真理,认知、观念决定成败。这是定位理论早期又一最重要的发现。
占据心智而不是占据事实,品类心智是支撑定位理论大厦的第二块基石、第二个基本点。
辩证关系
心智是竞争的内容,竞争是进入心智的手段。竞争在心智中展开,心智是竞争的战场;心智为竞争开辟了全新的内容、提供了一个差异化的竞争角度,竞争是进入、占据心智的必由之路;心智认知规律决定竞争规律,竞争发现和提升了心智认知的价值和作用。竞争观点与品类心智这两个基本点有机结合,相互运动,共同服务于打造品牌。这就是定位理论的核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正是竞争和心智的辩证运动关系,推定定位不断进化,所谓的重新定位其实就是定位要随竞争、变化或危机而做适宜的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
品类心智和竞争导向两个基本点的完美结合最终支撑起了定位理论的大厦——打造品牌的理论大厦。定位后面的发展,诸如:差异、第一、对立、简单、商战、战略、聚焦、公关、分化、品类等概念、观点,仔细推敲,其实都是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围绕打造品牌深化发展起来的,它们共同构筑成定位理论的恢宏大厦。离开这两个基本点谈定位理论,不是无知不是偏见就是哗众取宠。
定位
什么是定位
定位就是让你的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与众不同,占据一席之地,这是定位最初的含义。在定位理论的大厦中,定位概念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的含义是就沟通战术和传播方法讲的;第二个层次的含义是从竞争战略层面讲的;第三个层次的含义是从企业战略层面讲的。我们现在讲的定位概念其实包含了这三个层次的含义。
定位是定位理论中最核心、最基础和最早的概念和观点,正是定位这个概念和观点奠定了定位理论的基础,以至于人们把这种视心智为战场、打造品牌就是要在这场心智战争中取得主导地位的理论称为定位理论。
定位概念和观点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定位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精神。正是这个概念把定位理论与众多的营销理论、管理理论区分开来,确立了它独特的身份和价值。
定位首先是一种沟通战术
回看历史,定位首先是作为一种传播方法、沟通战术出现的。
这种方法与原来的USP、品牌形象不同的地方在于:(引号内文字摘自《定位》一书)
“定位不是对产品要做的事,而是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定位就是如何让你的产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中与众不同。你要重视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观念,千万不要从正面直接进攻它(而要选择避开它),无论你多么有钱、团队多么强大。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创造新的、不同的东西,而是改变人们头脑里早已存在的东西,把那些早已存在的联系重新连接到一起。
“定位的精髓在于,把观念当作现实来接受,然后重构这些观念,以达到你希望的境界。”
不要试图做改变人类头脑的蠢事是定位概念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你不能由此及彼”,如果你违背这一原则的话。
极其简化之信息是又一重要的定位概念,后来发展成为“一词占据头脑理论”。
“进入人们大脑的捷径是,争当第一。”第一法则是定位理论中最重要的法则之一。
如果你不能成为第一,就一定要与第一建立某种关联,比如抓住第一的弱点进行对立定位、寻找人们头脑中的空子等。从沟通和传播的角度讲,定位就是成为第一或者与第一发生关联。
定位理论在传播领域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引导企业要树立“由外而内”的思想,解决传播问题首先要从客户方出发,而不是从产品本身或企业自身出发。第一次揭示了传播的秘密在于客户的头脑、客户的观念、客户的认知,传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搞清楚客户头脑中对同类传播对象尤其是占据第一的同类传播对象的认知,然后重构客户认知。定位作为一种传播方法就是要通过抢占第一、对立定位、关联定位等具体方法界定传播内容实现传播目的。
这个层次的定位概念可以说是战术层次的,但这个战术层次的定位是后面二个战略层次定位概念的基础,虽然后面二个战略层次的定位可能也会影响到作为战术层次的定位选择。但战略层次的定位是基于战术层次的定位有效(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从而创造顾客)而发展起来的。
其次定位是一种竞争战略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营销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从根本上、从战略上解决竞争。定位概念正是伴随着竞争和最终解决竞争问题而诞生的。定位理论的第一篇文章《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1969年6月发表于《工业营销》杂志上)和后来的《定位》一书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企业必须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建立一个‘地位’,它不仅反映公司的优势和劣势,也反映出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
定位要求企业必须了解预期客户观念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竞争。或者说,正是因为对竞争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才发现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也不是市场,而是心智,从而直接引发了定位概念的诞生。
1985年推出的《营销战》指出:
“市场营销就是战争,要想击败竞争对手,只把目光瞄准顾客是不够的。
“在这场战争中,敌人就是竞争对手,而顾客就是要占领的阵地。
“营销战的阵地并不在杂货店和超市的走廊里,营销战的阵地在制定计划、进行构思的头脑里。头脑即战场。
“营销战并非只有一种作战方式,而是有4种。你首先并且最重要的决定是,要知道应该采用哪种作战方式。采用哪种作战方式取决于你在整个战略方阵中的战略位置。”
充分了解竞争对手和自身在客户心中的地位,针对这个地位决定采取哪种作战方式是确立定位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正确的定位也反映和隐含了企业的竞争战略。定位的过程,本身也是分析客户心智、了解竞争对手,选择竞争战略的过程。从定位的过程看,定位就是一种竞争战略。
最后定位上升为企业的根本战略
传统的企业战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分为三个层次,公司战略是比竞争战略(业务战略)更高一层的最高层次的战略。
定位理论认为,对应事业单位反映竞争战略的定位才是企业战略的核心。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商业竞争的本质看起来好像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品牌之间和品牌所代表的品类之间的竞争。没有对应事业单位的品牌定位战略的成功,所谓的公司战略只是出自企业内部的战略安排,其远大目标、美好远景就像空中楼阁一样,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二是定位指明了企业一致性的经营方向。定位决定产品的规划,指导企业如何进行内外沟通,引导企业组织工作的重心。定位就是战略,是指导企业资源配置和运营的核心。离开战略谈定位,定位将软弱无力,落不了地,发不了力。
当定位真正成为企业进行业务取舍、整体资源配置、开展运营配称(不仅是营销配称)的核心指引时,定位就从一种沟通战术、一种竞争战略上升为了企业的根本战略;只有定位发展为公司战略,成为整个企业的核心时,定位才能够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威力。于是定位成了战略定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营销定位(或品牌定位),从而第一次让“营销成为企业经营的核心”这一理念落到了实处。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论述可以参考《营销战》一书的最新一个版本——《商战》附录部分内容。
定位三个层次的关系
定位是品牌定位。传统管理和营销观念中,商业竞争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企业太大,东西太多,消费者大脑装不下。在大竞争时代,消费者只记得品牌,品牌才是商业竞争的基本单位。商业竞争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质是品牌、品类之间的竞争。定位从消费者心智认知开始,心智中的定位首先是从商业竞争的基本单位——品牌开始的。
品牌定位中,品牌的沟通战术决定品牌的竞争战略。简言之,战术决定战略。战术是一种竞争性的心智角度,战略是一致性的经营方向。战术对外,是关于传播和沟通的;战略对内,是关于企业内部资源组织的。战术是钉子,战略是锤子。战术是炮弹,战略是装置,驱动炮弹发射和命中目标。
与传统的先有战略后有战术、战略决定战术的逻辑相反,定位理论中战术决定战略,战术为战略提供方向,战略支持战术的实现,先有战术,后有战略。
定位理论中战术和战略的关系体现了一种与传统观念相反、一种由外而内、自下而上的思维模式。这是在竞争时代更有效的一种思维模式。
与上述战术和战略的关系一样,先有竞争战略,后有企业战略,竞争战略决定企业战略的方向,企业战略支持竞争战略的实现。离开竞争战略的企业战略,包括使命、愿景、目标等等,只能是一厢情愿,很难实现。即便成功也是一时侥幸,很难复制。
第一
定位进化为第一
第一,第一,还是第一。
成为第一,如果不是第一,就要通过开创能够让你成为第一的领域而成为第一,一直是定位理论歌颂的最重要的商业圣经,是打造品牌的第一法则。
为什么?
第一不需要定位;第一就是最好的定位。
科特勒的营销理论、甚至早期的定位理论强调的是与众不同。只是科特勒强调的与众不同主要是指物理层面的与众不同(如质量、顾客群体等,著名的细分市场理论讲的就是如何通过细分市场做到与众不同),而早期的定位理论强调的与众不同则是心智认知中的与众不同,包括但不限于第一、领导地位、市场传统、容易被认知的产品特性等(更多差异化详见特劳特著作《与众不同——极度竞争时代的生存之道》),提到和盛赞了第一,但还没有完全聚焦于第一。最新发展的定位理论更强调与众不同就是利用分化成为第一或是与原来的第一对立成为第一。
最新的定位理论认识到,第一是最大的与众不同。第一既是你成为强势品牌的原因,也是你成为强势品牌的结果。
“与众不同”没有错,它是基础,是前提。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彰显独特价值,才有可能进入顾客心智被选择。
但在大竞争时代和从长期效应来看,光是一般的“与众不同”还不够。
因为满足顾客需要和需求的品类在不断分化,代表“与众不同”的品牌越来越多。而人类的心智空间又非常有限,原来大脑可以容纳很多的品类、一个品类内可以容纳7个品牌。现在大脑压力越来越大,只能容纳代表品类的1-2个品牌。在互联网行业,这一点体现得尤其充分,这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可能只能存在一个品牌,位于第一的品牌。没有第二品牌生存的机会。
只有第一才更容易进入顾客心智而被选择。其它的与众不同要花更多的广告费才能勉强进入顾客心智(暂时进入了还很容易被遗忘),有的可能还根本进入不了顾客心智。
于是,“与众不同”进化到了“第一”。
第一提升了你的竞争力;另外,第一天生具有更容易进入心智、被心智记住和赋予更多的光环效应的特性。
这里关键是你的第一要有价值,亦即在你成为第一的领域具有市场前途,同时你的资源足够让你抵御时间的煎熬和残酷的竞争保持第一直至你依靠第一建立了品牌。
品类第一
我们这里强调的第一是指心智品类中的第一。
品类是认知的入口。心智认知从搞清楚你是谁,你是什么品类开始。
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品类的代表。
品牌有价值是因为它所代表的品类有价值,离开品类的品牌,一钱不值。
很多人认为品牌不死。其实品牌有生也有死,品牌伴随品类而生,伴随品类死亡而死亡。
就像品牌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一样,品类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品牌之间的竞争。这是因为品牌需要企业为载体,品类需要品牌来表达。
企业之间的竞争、品牌之间的竞争只是表象,品类之间的竞争才是实质。
品牌因为主导了某种品类而成为品类的代表。那么,品牌如何才能主导某个品类?
成为品类第一。
不能成为既有品类的第一,就利用分化开创新品类,成为新品类的第一。
品类给出了一个打造品牌的全新角度,也许是将来打造品牌唯一的一个角度。
现在,竞争帮助品类做到了这一点。
什么是品牌
现在可以回答什么是品牌了。
传统营销中关于品牌有很多定义。
以科特勒为代表的传统营销理论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品牌的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商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分开来”;品牌的要点,是“销售者向购买者长期提供的一组特定的特点、利益和服务”。
品牌形象理论的代表者大卫·奥格威对品牌曾做出这样的定义,“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的属性、名称、包装、价格、
上面的品牌概念曾被大多数人接受;但这是一个自内而外的品牌概念,不能体现品牌的实质:应对竞争,赢得顾客。
定位理论认为,品牌就是某个品类的代表或者说是代表某个品类的名字。建立品牌就是要实现品牌对某个品类的主导,成为某个品类的第一。当消费者一想到要消费某个品类时,立即想到这个品牌,我们就说你真正建立了品牌。
我们这里说的是强势品牌,即具有制定标准、左右市场价格、主导某个品类的品牌。传统意义上还有一些所谓的跨品类的大品牌,它们在没有与某个品类紧密联系的专业品牌出现时是强势品牌,但在大竞争时代,它们更多时候只是一个二流品牌,除了知名度外,不代表任何东西,在竞争中更多的依靠价格取胜。
为什么要打造品牌
对于企业而言,品牌的价值在于三个方面:彰显独特价值;应对竞争,创造顾客;获得溢价。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的价值也表现在三个方面:享受独特价值;回避风险,简化选择;降低交易成本。
这就是企业为什么喜欢建立品牌,消费者为什么喜欢购买品牌的原因。
找到第一:三大战略方法
如何建立品牌?
找到第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定位就是找到和成为第一。这个第一是指品类第一。从战术上讲,定位首先是找到你有可能成为第一的领域,包括品类和特性。(极度竞争环境下,独具差异化的特性有日益品类化的趋势)
找到你的第一不止一种基本方法,而是有三种。它们是聚焦、对立和分化。
虽然聚焦、对立和分化的概念不仅仅限于找到第一的基本方法和观点,但在我们的“定位屋”图中,聚焦、对立、分化首先是帮你找到第一的方法、观念、思想,其次才是帮你成为第一的方法、观念、思想。
聚焦、对立和分化是帮你找到属于你的第一、建立强势品牌的三种基本方法和观点。
聚焦:定位理论中建立品牌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聚焦,聚焦,再聚焦,狭窄聚焦,直至找到你能成为顾客心智中第一的领域。
聚焦让你形成局部兵力优势更利于你应对竞争,聚焦让你专注某一领域的经营,提升你事实上的产品或服务质量,同时更可以帮助你建立胜人一筹的质量认知、更快更容易地帮你找到专属于你公司的代名字,从而协助你建立品牌。
这是建立强势品牌最简单同时又最有成效的方法和观念,也是我们在“定位屋”图中把它放在屋顶直柱位置的原因。聚焦是定位理论中建立强势品牌的第一种方法和观点。
许多企业热衷多元化经营,酷爱品牌扩张,对抗它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聚焦、狭窄聚焦,直至你能成为顾客心智中代表某个概念或利益的字眼。
在商业实战中,聚焦往往表现为企业放弃多元化经营而转向专业化经营或采用多品牌进行集中经营(做减法),以及抢先利用权威媒体占据已经进入市场但还没有进入心智的品类概念(利用实力法则抢先进入和占据心智第一位置)。
聚焦建立品牌的方法和观念尤其适用于在品牌化不足的品类中打造强势品牌,也特别适用于在泛品牌化发展领域通过树立专家品牌打造强势品牌。
关于聚焦,里斯先生专门写了一本书——《聚焦》来阐述。
对立:定位理论中在原品类中建立第二品牌的方法
对立是定位理论在原有品类中面对第一品牌压迫建立强势第二品牌的方法,也是建立品牌的第二种基本方法、观点。
对立就是找到第一品牌的战略性弱势,与第一品牌对着干。
由于你攻击了与第一品牌战略性强势相联系的战略性弱势,第一品牌躲无可躲,还无可还;你一开始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这里关键是你找到的是不是第一强势品牌真正的战略性弱势,你有实力在与第一位品牌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坚持你的对立面定位。
人性中有两股力量,一种是趋于相同的力量,一种是有所不同的力量;对立与第一品牌实现了最大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力量让对立品牌更易进入顾客心智;在趋势发生逆转的时候,作为与第一位品牌完全相反的代表,对立品牌更容易替代第一品牌;从长远看在与第一品牌竞争中,对立品牌将获得最大的生存空间。
商业竞争中,为了抵制第一品牌的垄断和平衡双方讨价还价的力量对比,上下游供应链客户也普遍欢迎第二位品牌的存在和壮大。所以不需要担心对立品牌的生存空间。
对立是商战的艺术,成功战略的精髓。特别适用于仍然留在原品类又不幸要与第一展开正面竞争的企业。
关于对立,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定位》、《22条商规》、《营销战》、《品牌之源》等书。
分化:定位理论中开创新品类建立新品牌的方法
分化是自然界最重要的力量,同时也是商业领域中最重要的力量。分化为建立新品牌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机会和最大的概率。
这是定位理论最新和最重要的发现。它揭示了打造品牌的最简单、最核心的秘密:利用分化开创一个全新的品类,通过发展、主导全新品类,占据全新品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特性而成为新品类的代表、成为这个品类第一品牌,进入客户心智成为客户首选。这是建立强势品牌最大的机会(成功概率最大)所在。从而带领定位理论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品类时代。不是以前不知道品类、通过开创新品类建立品牌,而是分化让我们找到了开创新品类的方法、发现了成功打造品牌最大的秘密。
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凭借对分化的理解去大体判断商业发展的趋势,去开创业务发展的新方向,从而获得打造强势新品牌的机会。
分化将另外两种建立强势品牌的方法联系起来。
聚焦和分化是一种既务中的品牌打造之道。
对立其实也是一种分化,只不过它是一种最极端的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立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品类——与第一品牌主导的品类完全相反的品类,从而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
分化是在新业务中的品牌打造之道。
对立其实也是一种分化,只不过它是一种最极端的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对立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品类——与第一品牌主导的品类完全相反的品类,从而获得最大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