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和辛苦都很廉价,训练自己的眼光和格局才是正经事
(2017-08-01 16:46:48)努力和辛苦都很廉价,训练自己的眼光和格局才是正经事。
我毕业第一年就年薪10万的原因
刚毕业时,我和一个南开大学毕业的人同时在高峰手下,但不到一年就做到了年薪10万(一个月8400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晰并买了当时的爱立信T10C手机),而那个哥们一直在月薪2000左右徘徊,是我比他努力和辛苦吗?是我比他聪明吗?是我比他运气好吗?
都不是。
当时我虽然桀骜不驯,但特别爱学习,更不服输。
记得,我俩的顶头上司高峰曾让我们作为预备干部旁听很多重要会议,并做会议纪要,一个会议纪要被打回三十多次,我和那个马XX最后都崩溃了,觉得,不就是一个会议纪要,把核心的信息总结写下来不得了吗,可高峰偏偏折磨我们,让我们自己琢磨为啥不好。
写到40遍的时候,那个马XX和高峰拍了桌子,说自己南开大学学环保毕业不是来写会议纪要的,大不了不干了,把高总气的额头青筋直冒。
在马XX和周围其他同事都说高峰变态的情况下,我也几近放弃,最后因为当时高峰的助理冯海珍(好像这个名字,也是和我同期毕业,山西人)说,既然高总这么器重你,你就按照他说的去做呗,对你有没坏处,大不了你写好我给你检查……
最后的最后,写了近百遍,我才知道,原来会议纪要最核心的是把共识再次告知与会者,并推进和监督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所谓“会而有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责,责而有激励”。
可以说,自那时开始,自己写会议纪要成了一绝,很多重要会议点名我参加,由此我旁听和知道了毕业第一年不可能了解的信息、经验和机会,让我从一个刚毕业画图的助理工程师正式调到了市场部、销售部,也才有机会出差,也才有机会拿提成,也才有机会成为当时的区域经理,拿到年薪10万。
乃至以后无论在在汽车公司、广告公司,还是自己创业时莫不如此,很多客户说,你们反应好快,最后的共识还有疑问总结的那么简明扼要还有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真是专业……
可以说,写会议纪要这个习惯,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聆听,问题的共识,还有目标分解及责任到人的行动计划;
可以说,没有写会议纪要这个习惯,我的创业之路没那么顺利,尤其在服务一些大客户的时候。
其实这个好“习惯”主要是靠训练出来的,包括当时我们执行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没有当时魔鬼一般的训练,我做事不可能这么有效率,和有首有尾,这些刚毕业就被训练而成的好习惯,我一直保持到现在,可谓受益终身。
不断重复、不断训练,习惯成自然
因为刚来广州去了一个广告公司并看了《定位》的缘故,因为喜欢这个理论,我和当时的另外两个小伙伴,就完全按照定位的理论进行“训练”并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看到任何品牌,都要按照定位理论去评估、去检测、去验证是否符合用户认知,是否能建立不同的定位。
比如当时的联通推广绿色CDMA,我们按照定位理论形成的习惯就对其分析评判了一番:联通当时信号覆盖不如移动,推广CDMA说自己通话质量更好是不符合认知的,断然很难成功,如果想成功,还不如主攻年轻人喜欢的娱乐市场,比如彩信和短信包月且比移动便宜一半,属于缝隙游记战术切入,避开打电话这个主流市场……
现在看来都觉得当时的判断和建议是正确的,可惜当时我们人微言轻,有兴趣的可以百度下“CDMA的绿色幻想曲”这篇文章。
当时最喜欢对饮料和化妆品市场进行评头论足了,因为就喜欢用定位理论去检视一个企业的营销和品牌是否正确和有效,比如十年前的叶茂中给朵唯手机定位于女性手机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反驳,因为女性心目和认知中没有女性手机这个需求认知,但有音乐手机、拍照手机这种认知,当时OPPO已经主打了音乐手机,边跑步边听音乐,媲美MP3(当时还不流行IPOD),但定位于拍照手机的品牌没有,还建议朵唯去做拍照手机来的,可惜当时老张依然影响力不如老叶,也不认识朵唯的何总。
这几年美图手机,把拍照这个技术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不仅干掉了卡西欧,还成为美图公司最盈利的业务,据说现在供不应求。
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下文章“从给朵唯定位女性手机看叶茂中对女性的不懂”(大概题目如此),看看我当年的言论。
说以上几个案例,不是为了吹嘘自己多厉害,而是当我们把定位理论天天运用和训练并成为自然而然的反应的时候,对一个女性项目的判断就容易很多。
把好习惯训练成本能,才会发挥一个人的最大潜能
最近见了一个做女装的故友,他从深圳要来广州发展做一个S2B的供应链平台,说实话,我对一些针对小B的项目还是蛮看好的,真心祝福他能够二次创业成功。
聊完正事一起吃饭时,他言语间很佩服我的转型,说我成功的从一个女性营销咨询专家转型成了一个女性消费投资人(这是在打脸我创业不成功),并很诚恳的问到,你学汽车的一个人,怎么做到懂女人、懂女性营销,突然有很懂女性消费投资的,不可能就是因为你智商高吧?
喝了点酒的缘故,我说,哪来的智商、天赋和运气,完全是努力并刻意训练的结果。
说实话,我真是一万小时定律和本能训练的受益者。
一万小时定律在这里就不解释了,本能训练是我发明的词汇,意思是,你要刻意训练某种反应一直到它可以成为你的本能。
比如你的眨眼、你的呼吸、性冲动都是本能,但其实有些专业领域也完全经过刻意训练也未必需要一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你的本能,比如很多足球运动员在那一刹那能够以很多不可思议的动作进球大都因为本能,而这种本能都是来之平时刻意的训练。
怎么样才算懂女人,其实没有人懂女人,哪怕女人自己都未必懂,就像鱼是感受不到水的存在的一样,女人未必懂女人,那么我是怎么做到对女人有些了解的呢?
本能训练!
我记得我在《得女人者得天下》这本书里说过,我为了了解女性,几乎硬性规定自己每周必须认识一位女性,而接触过之后就立即给其贴标签,比如是什么性格、星座、消费观如何、爱情观如何、事业心怎样等等,再一一深度了解和询问验证自己的判断,久而久之,就越来越准确,因为凡事皆有规律,星座、血腥、面相、穿着、谈吐等真的可以综合评估,及相互印证一个人,这是可以训练的结果,用现在流行的词汇讲,也是大数据和智能学习的结果
所以,我那天回答我那个姓徐的哥们问题时,我说我只所以看项目看得好像比较准,投的也比较不错,主要是我有十多年的女性营销经验在,很多女性消费项目我一听就基本有个判断,至少在消费需求是否刚需,消费频率是否高频,产品和服务是否有竞争力方面我有很大的发言权,反正总计我总结了看一个项目的12个维度,我们叫做疯蜜F12投资法则,用这12个维度一框,任何项目都八九不离十。
“那肯定,女性消费项目各行各业,尤其快速发展中的女性消费企业,全国应该没有你接触的多了。”老徐很谦虚的说道。
但他不知道,我为了做好一个合格的女性消费投资人,一直不断在做一个非常魔鬼的本能训练,那就是每天至少筛选和评估一下项目,并给出投和不投的理由。
因为我认为,做投资最重要的不是投后管理、投后支持,资源对接等,最重要的是筛选项目,项目筛选对了,其它投资问题一切迎刃而解,这是根本。所以你看到很多牛逼的投资人很少出来讲话,也很少出席很多活动,因为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筛选项目上。
筛选项目有没有诀窍,肯定有,但要训练,尤其本能式的训练:
1、保证足够多的筛选项目的数量,尤其那些高质量或者有争议的项目,最后你会发现,筛选项目的最大诀窍也无非是投资的手感,古人曰,无它,唯手熟尔。
我反正每天保证评估一个女性消费项目,如果你真有兴趣做投资,建议至少一周看一个靠谱的项目,如果没有好的项目源,先不管你有没有机会投,你可以每周分析一个看起来很红的女性消费项目,比如大姨妈、美图、蜜芽等,你给出你自己的判断,反问自己,当时那个阶段那个团队那个数据你投不投,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
2、一定要深耕一个领域。你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环节看得项目再多,你也是半桶水,没有一万小时你怎么可能真的了解一个行业,别听国内很过看起来牛逼的投资人的言论,他们对某个行业的洞见,一定不如这个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家,所以,某些给很多基金做LP的投资人你们回看下你们这几年以来,那个投资机构真的给你带来真金白银的回报了,都是忽悠、都是账面回报,你也不想一想,这些投资经理真的智商高到看几十个同类的项目就了解一个行业吗?
共享充电宝在餐饮行业看来就是一个笑话,有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去很多类型的餐馆比如快餐、火锅、酒楼、海鲜、胡桃里、川菜、湘菜等都分门别类去问问,也可以去本色、苏荷等夜店去问问,到底店员、店长都怎么看,以及未来这些店怎么打算,你就知道这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了。
反正,我除了女性消费行业中的吃喝玩乐时尚生活当中刚需高频的领域之外,我都不看,我尊重3G这样的投资机构,仅全球啤酒行业人家就垄断了1/3的份额,全球每卖出3瓶啤酒,就有1瓶是他们投资的,这才叫产业资本,这才叫专业。
3、真的只筛选项目,不成就项目。这里的意思不是指不帮助创业者,不帮助企业,是你要有一个投资人的心态那就是“树大自直”,很多项目能走多远,能做多大,你的作用真的不大,别过于拔高自己的作用,你除了钱之外,其它的热心和帮忙,对于创业者而言,未必适用,而且还有可能添乱。
为什么?因为你们的立场、角度、目标不一样,做事情决策的结果自然不一样。你见过哪个牛逼的项目是因为投资机构和投资人的帮助而成功的,投资腾讯的那个南非投资机构几乎“不作为”,投资facebook的那个俄罗斯投资机构压根连董事会席位都不要。最理想的状态是,创业者不找你的时候,你就离远一点,需要你的时候,你都在。
我可能做咨询做太久的缘故,现在哪怕看到我所投项目的问题,也懒得提醒和指导,因为我知道,这些路,需要他们自己走,没有坑没有曲折的路,未必是最安全和最近的路,一切都只留给他们自己。就如西天如来从来不会主动帮助唐僧四人解决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而是学会“等待”。
把筛选项目当做一种日常工作去做,不管自己投不投,人家找你没找你,你都可以去评估,如果是你自己的钱,你愿不愿意投资,你懂不懂这个领域,你愿不愿意等待这个项目的自然成长,而非指手画脚好想你是救世主一样。
这样的本能训练:
如果坚持三个月,你可能会喜欢上这种训练,你可能有了对项目的第一本能反应;
如果坚持一年,你可能真的能学会筛选项目,至少会筛选哪些项目不能投;
如果坚持三年,你可能真的在某个领域有了真知灼见,也有了这个领域的企业家朋友,并投中了一两个项目;
如果坚持7年,我相信你也会和老张一样因为本能会投中一些即将IPO或者长期持有已经IPO的项目,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