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友教授: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
(2017-06-19 10:41:09)
巴菲特的合伙人,今年93岁的查理·芒格就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沃伦·巴菲特就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为什么你终日学习,却依然无法望巴菲特的项背?
有人读了很多书,变成了高手;更多人终日学习,却依旧平庸。决定你层次的不是知识量多少,而是心智模型高低。“一万小时定律”有着巨大的缺陷——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并不必然导向成功,甚至能把你练废。经验会让你掉进不思进取的舒适区,却并不能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刻意练习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发现或创建事物背后的方法论。查理·芒格称它为思维模型。
脑科学研究证明,如果经常通过刻意的思维训练激发某几个神经元,最终这几个神经元会连在一起,成为一种脑结构。这就是刻意练习的生理基础。这个时候我们是真的能说,一项能力“长”在了我们的大脑中了。
即使你已经在有意识地反复刻意练习,你仍需要一个教练对你的练习进行及时反馈。
任何一个人都看不清自己,如同你永远不可能拔着自己的头发从地上站起来。
为什么世界排名第一的网球运动员、高尔夫运动员、象棋运动员,都需要教练?他们自身的水平不是足够高了吗?这就是教练的好处了,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帮你认清自己。在刻意练习中,在有及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可以非常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找到好教练,做及时反馈非常重要。
拥有“元认知”的人,会具备更强的破局能力,能够击透工作的本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很厉害的人。没有“元认知”的人,将成为“识字的文盲”。你是不是一个“识字的文盲”,已经沉淀在时代的底部?
创新背后不变的东西到底有哪些?要探索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就需要一个特别可靠而坚实的基础思维模型作为抓手,去和大家一起刻意练习。
这个思维模型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系统,在剥离了具体的表象之后,都存在着一个不能被删除或违反的逻辑基点,这是整个系统存在的前提,它就是“第一性原理”。
而芒格有一句话是第一性原理在商业界的化身:“在商界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准则,它分成两步: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学习芒格,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将跨学科的重要理论作为你的前提,没有跨学科的学习是不可能找到第一性原理的。
现在的现实是,大多数人毕业后就不再学习跨学科理论,停止了基础学科的学习。但等你进入到行业中,就会将所有看到的东西往自己既有的认知模型上去套。
如果你的大脑中只有一个思维模型,你的视野是狭隘的,所以你会扭曲现实,直到它符合你的模型为止。就像一个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到的全世界都是钉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锤子综合症”。
获得更多的跨学科“公理”,需要大量的阅读。
当有一天你真的把几个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联合起来了,你就能得到一个叫lollapalooza效应的东西,就像物理学里面的临界点效应,你会变成一个不一样的人。你将拥有破局能力。你能够击透工作的本质,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越聪明的人,往往越无法养成这样的能力。他们宁愿去花精力自圆其说,去骂同事、骂老板,而不愿意自我精进。
这样的人注定要一生在低水平重复中度过。
后一篇:要么开创特性,要么开创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