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大于事实”,不等于“只有认知,没有事实”;
(2016-07-08 13:43:25)分类: 学习定位 |
作者:定位精灵
本文针对金错刀《他们花巨资做了“定位”,却被一个“爆品”干掉!Why?》而作。
刀哥为了推销自己的新书,整理出一套看似华丽,实为哗众取宠的所谓理论,在其短短不足三千字的推广性文章中,至少有十个地方偷换概念,例举且不限于如下:
1、把不成功的血泪案例煽情归罪于定位理论,让人们看不到众多成功的案例事实;
2、不只是互联网时代才拼“爆品”,没互联网之前,各行各业早就血拼主打产品;
3、关注顾客心智,其中内容之一就是要关注“用户痛点需求”;
4、从顾客认知出发,并不是不要“从企业现实出发”;
5、“认知”和“体验”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即:体验感就是一种认知;
6、“认知大于事实”,不等于“只有认知,没有事实”;
7、改变认知不等于砸广告,产品体验本身也在改变认知,口碑也在改变认知;
8、把“销售导向”的屎盆子,胡乱扣在了“定位理论”身上;
9、地球人都知道:诺基亚的失利,显然不是因为砸多了广告;
10、把西贝的成功光环,趁人不注意戴到自己头上;
11、定位的核心武器,不是“信任状”;
12、“价值锚”不过是心智印刻现象的新面具而已;
……
如此处处偷换概念的文章,也许只是想让自己的书能更吸睛一点,利欲之心,见怪不多怪了。其书也许真值得一看,但畅销书,毕竟是畅销书,就像风中的肥皂泡一样,转瞬即消散,无处觅芳踪。想想也悲哀:《参与感》还在,但小米已经堕落!雷布斯神话已死!
对于一个变着戏法,想要吸引大家注意,以此讨一口饭吃,寻找些许安全感的蓝色妖姬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好批驳的,只需用佛法中的禅意故事——收了他!
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竹影,一片寂然。良久,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苏东坡心中欢喜,看到佛印的褐色袈裟铺延在地上,对佛印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佛印和尚微笑而已。
苏东坡心想:这回让佛印和尚吃了一记瘪子,暗暗得意。禁不住悄悄告诉苏小妹,想不到苏小妹却说:“哥,你又输了。试想,佛印以佛心看你似佛,而你又是以什么样的心来看佛印呢?”
言下之意,如果你的心里尽是牛粪,自然看什么都是牛粪;如果内心里只有佛祖,看谁都像佛祖了。
当然,不能光顾着打情骂俏,还是要从刀哥的案例中汲取点经验教训。
以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为最显著,带动电子终端的升级换代,让人们获取信息、日常行为习惯的基本方式发生了扩展和延伸。原来逛超市、百货、海淘的,现在全民网购了,吃喝玩乐才去SHOPPING MALL。其实,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都一直在进行,从来没有停歇过。甚至,就连最传统的服务行业,也都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技术创新。
管理学者迈克尔-克里斯坦森在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说到:“技术”一词,指的是一个组织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和技术(科学技术),转化为价值更高的产品和服务的过程。所有的企业都拥有技术。这一技术概念已经从工程和制造业扩展到了包含市场营销、投资和管理流程在内的广泛领域。而创新指的是其中某项技术发生的变化(以新技术或新商业模式的形式出现)。
那些尤其卓著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给人们在体验感上带来无限可能,而其的最终成果,就是各行各业广泛出现新产品,其中有被人接受程度特别高的,顺应了人们欲望爆棚、个性多元的时代特点,或者满足人们尝新的欲望,或者天生契合某种群体的偏好,因而,累积起来最成功的单品被人称为“爆品”。
究其本质和根源,就是颠覆性技术所带来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而之所以能够成为爆品,还是人们心智里想要好的产品,而技术创新为此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于是雪球滚了起来。
回望历史,工业时代最早电灯、蒸汽机、映像技术、石油化工等,以及后来生物学、模糊数学、量子力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突飞猛进时期,在不断迸发创新成果的早期,哪一样不是爆品?因此,所谓“爆品”,不过是一种颠覆性技术创新早期成果浮现的必然现象,根本够不成所谓的“战略”。
互联网环境下,不论主动获取信息和被推送信息,都已无孔不入,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面临的选择更多了,而真正有效的选择却更难了。
同为互联网企业,合并之前的58同城、赶集网,与百姓网,你能区分谁是谁的爆品吗?携程、芒果、去哪儿,你能分得清,谁是爆品谁不是吗?更有成千上万的各类手机APP应用,刚一出来就瞬间诞生无数模仿者。如果没有定位,你能分清楚,谁是爆品吗?
定位理论给自己的定义,是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什么时候会同质化呢?动用一下常识就知道,等到一个领域已经很难有爆品了,就需要借用“定位”的工具,才能真正实现进入顾客心智,赢得顾客优先选择。这一阶段的到来,在大工业时代,可能需要十年、几十年,而在科学技术超级发达的今天,可能只需要三年、五年,甚至一年半载,这样看来,所谓的“爆品”战略能管用多长时间呢?一个战略只能瞬间有效,那还叫“战略”吗?如此看来,战略的学科也可以废除了,那也自然不能再叫爆品“战略”了。
提醒所有读过《定位》系列书的人,应该不能忽略的是,任何理论都有当时的时代背景,如果只会离开当时的背景说风凉话,恐怕就再无前人知识可学了。若果真如此,可以把一切过去的历史理论都定义为“过时的理论”,凡事只有当代的理论才有参照价值,进而推理下去,凡是死了的人,就没什么好学的了。果真如此,那我们的前辈,还有被我们学习的价值吗?我们还有能够传承什么文化呢?正如语义学家柯日布斯基所说,人是“时间的联结体”,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元素。拜托刀哥:不要带领大家重回猿猴界!
定位理论在当时“立论”的背景,就是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产品过剩,同质化严重,进而信息爆炸和传播过度。要确定一个理论是否长期有效,应该看看它之所以成立的背景假设条件是否依然存在。
放到今天环境下,除了技术创新带来一时的产品成果颇丰,产品过剩有改变么?同质化越来越遥远了么?信息爆炸有减弱吗?移动互联时代,媒体爆炸会减弱吗?传播过度有减弱吗?非但如此,更加严重的是,颠覆性产品在激发了更多顾客需求的同时,也更加分流了顾客的眼神关注和手中的钱包。
在各行各业,从长期来看,爆品思维最终提升了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如果不能找到自己准确定位,继而做大自己所代表的定位,使之成为相对重要的主流选择,终将无法获得顾客的心智优先选择,最终也必然迅速或者被竞争对手迭代超越,或者被同质化时代所彻底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