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餐饮业迷失的根在哪里?

(2015-05-27 20:03:13)
标签:

it

分类: 方法论

问题集


这两年半来,一些问题得以答案,却又有更多的特纠结的问题始终在脑海盘旋:

如果说产品重要,为什么雕爷牛腩单店能干个年营收近两千万?又为什么以服务为擅长的海底捞年营收将近50个亿?产品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体验重要,为什么水货小猪猪生命周期那么短?又为什么快时尚在一些市场业绩急速下滑?体验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品牌重要,那消费者心智中的品牌认知该如何拆解?品牌到底是什么?

产品+体验=品牌,这个公式是否成立?

如果说互联网厉害,为什么还有很多跟互联网八竿子打不着的隐形冠军逆势上扬?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牛人牛公司,都在说互联网要把餐饮业颠覆?

为什么又有那么多大鳄级投资公司,都不敢碰餐饮业O2O领域?

互联网时代,餐饮业洗牌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

这些问题,相信绝大多数业内人士同样在苦寻答案。

 

一直到飞机进入高空,一边看着KK的失控,一边却又被屏幕里的搞笑视频吸引。猛然间,醍醐灌顶,所有问题终于想明白了,刹那间感到浑身轻松。

现在是23:47。

第一次体会到手心渗汗、紧张到呼吸都已经急促,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个观点写下来给餐饮业小伙伴分享,又怕写的不够明白无法清晰传递信息。

 

半夜写完后,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慢慢整理。

小伙伴都知道,餐饮君不擅长写长文,一跑起来,容易打滑。

所以,就尽量在字数可控范围内,把内容写明白。

若干年后有机会,重回校园,咕咕四大嘚。

三体和失控

雕爷牛腩孟醒跟黄太吉赫畅,有个共同点:都是三体的死忠粉。

没有看过三体的,可以直接跳到下一节,没很大影响。

三体确实是中国空前赞的科幻小说,过两年就能看到好莱坞的电影版本。

其中有个重要的理论,就是恒纪元进入乱纪元,这个理论也是被互联网精英最常提到的论点之一,因为将互联网时代称之为乱纪元。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呢?

乱纪元并不是替代,而是与恒纪元"共生"。

"共生"这个词来自KK的失控。

如果让我一辈子只推荐一本书,我会推荐失控。

第一次草草没读懂,第二次看了一周,现在是第三次,三个月都没看完。

因为太牛逼了。

KK是以生物学角度看到世界,更客观,离现实更接近。

他在90年代已经预见了如今及未来的世界,因为基于生物学角度。

他是全人类的礼物,我的大神张小龙的大神。

 

互联网思维及赢家通吃

跟餐饮业老板张口闭口说互联网思维的是三种人:

1、互联网人。因为不谈互联网思维,他们没的谈;

2、伪专家。因为没干过餐饮,从第一种人那里批发了些货色,利用信息不对称,零售给餐饮业人;

3、被忽悠的餐饮业人。因为好像他们说的都没错啊,需要学习啊,恰恰中了互联网思维的毒。

你的根在哪里?

当你带着"共生"的理解来看待"互联网思维"就会发现:为什么有这么多带着互联网思维的新生军所向披靡,而另一些跟互联网思维八竿子打不着的隐形冠军仍然能够在餐饮业最寒冷的冬天逆势成长。

做的好不好,跟互联网思维没直接因果关系,在互联网里的赢家通吃,现实中不是。

淘宝天猫京东…电商折腾了10年,再折腾个10年20年30年,街边还是有服装店。用户会在线上和线下两种"共生"渠道购买。

除了"共生"两个字,还有失控里另一个关键字:进化

成功与否,跟企业的进化能力有关。

罗振宇vs李善友

我大概用了110天左右看完罗胖所有的视频和书籍,对于他的知识面之广感到实在佩服。他跟李善友老师有个共同的理论:社群经济与弱关系。

我被这几个字折腾了8个多月后,才算想明白。

罗胖的知识架构来自团队的高质量甄选,李善友老师的课程及什么研习社的内容90%来自于失控。

为什么孩子总爱挑食?因为家长不会买自己不喜欢的菜回家。

先说社群经济。社群经济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统,请中了毒的朋友仔细看看想想,罗胖和李善友老师的社群经济,究竟是去中心化还是他们就是中心?

再说弱关系。弱关系只适用于互联网,因为互联网的长尾效应让边际成本无限接近于零。而餐饮业是实体经济(餐饮业O2O及互联网+后面会有内容,别急),必须是强关系。强关系还分高频深、高频浅、低频浅几层。举个栗子:你家餐厅每天进来1000人,消费频率5次/月/人,人均100,这是高频深;每天进来1000人,消费频率5次/月/人,人均50,这是高频浅;每天进来1000人,消费频率2次/月/人,人均25,这是低频浅。

去年总结的一句话:品牌的强弱,取决于品牌跟用户之间关系的强弱。今天补上后半句:用户的消费决策排序,依据是跟品牌间关系的强弱。

作为餐饮业者,仔细想想,以弱关系为基础你干个毛生意?

每家挂掉的餐厅背后,都是弱关系。

你的根在哪里?

 

强关系/微信关系

去年第一季开始,共建了大大小小200多个群,最高时微信联系人有8000+,

现在800多,弱关系的都删了,还有些多,每月清理。那些躺在你微信通讯录里从不见面、从不交流、从不点赞、从不评论、从不转发的,悄悄地看着你每一条朋友圈的"朋友",留着何用?

人最重要的资源,是时间,没有之一。

现在是信息过载时代,对于每个人而言,有限的时间亟需有效信息的过滤机制。过滤机制的背后,是权重排序,权重,强弱而已。

200多个群都退了,仅保留了极少的几个强关系小群。

好比微信里关注的公众号,来不及看就需要精简,我现在大概关注了10个。

这两节的关键字,是"强关系"。

人欲即天理

当每个人的碎片时间都在弱关系的阅读和弱关系的群内弱关系地交流,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一件事:深度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万物分阴阳;在互联网世界里,是0和1构成的二进制。

两者有什么区别?

阴阳可以共生,而0和1不同。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时间空间上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压缩了时间,让品牌生命周期变短,穿越了空间,让连接速率倍增。

如果把中国市场浓缩成为一个社区,再过100年,也仍然有人可以不用互联网依然活得好好的。

回到开头,看着KK的书的同时,也会被搞笑视频吸引,是因为人本就是两个我共生。感性的人也有理性时,理性的人也有感性时。我们会同时喜欢罗大佑和邓紫棋,同时喜欢轻松的罗胖和枯燥的吴晓波,同时喜欢艾尔帕仙奴和金凯利,同时喜欢星际穿越和奔跑吧兄弟…

多么简单的道理,让很多人却在弱关系的信息过载中迷失。

所有市场行为的背后逻辑,那双看不见的手的组成部分,就是人欲


 

产品主义|用户主义


好了,啰嗦了这么多,终于开始切入正题了。

餐饮业的现状和成功案例失败案例,看起来长得像这张图:


https://mmbiz.qlogo.cn/mmbiz/keEHm4dkwjFxgSKiacclpjnZBU8zEKeBJYvcJ7d9WYvHMNcdibdBFs5nib5uA0rJpAFpCqMKFyJvTGicLlMsIhSJ6Q/0?wx_fmt=jpeg


一个字:混乱。

如果有很好的逻辑梳理和归纳,就能成为这样:


https://mmbiz.qlogo.cn/mmbiz/keEHm4dkwjFxgSKiacclpjnZBU8zEKeBJe9BKXx8IPo2O66gm5aYT9BaleNZt8RFjZSrttwDboicicyWt3ibgLlBLA/0?wx_fmt=jpeg

好,开始梳理。


直接说答案:

餐饮业可以分为"产品主义"和"用户主义"两大分支。

两者的差别,是前者以产品为中心原点,所有的资源都围绕着产品,后者以用户为中心原点,所有的资源都围绕着用户。


产品主义和用户主义都可以O2O、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可以有自己的营销和体验方式。


不同点是:因为圆心不同,定位、战略及战术实施完全不同。

所以扩展开,就是:

产品主义的O2O、产品主义的互联网思维、产品主义的互联网+、产品主义的营销、产品主义的体验...

用户主义的O2O、用户主义的互联网思维、用户主义的互联网+、用户主义的营销、用户主义的体验...

产品主义的理论,来自一位超级厉害的掌门人: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总。如果没有他无私的分享,这篇文章不可能存在,在此表示感激。杜总用整整两天的时间帮我讲述了产品主义背后的架构及逻辑,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最厉害的将定位理论、冷门战略、具体战术三者完美合一的超强系统。

举个栗子:巴奴因为是产品主义,所有的服务就跟海底捞有个区隔。用户主义的海底捞是围绕着用户为圆心的服务,而产品主义的巴奴是围绕着产品为圆心的服务。什么擦眼镜布、发箍、手机袋啥也都有,但不主动提供,让用户的心智聚焦在毛肚。甚至可以客观地说,海底捞的毛肚在一些用户口味中未必比巴奴差到哪里去,但是因为是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更记住了服务,而不是毛肚。

关于产品主义的详细内容,杜总有定期的公开课,推荐所有信奉产品主义的餐饮业老板参加。这里不再扩展开了。

用产品主义和用户主义的区隔,很容易就能区别到西贝的好吃战略、喜家德的现包水饺,都是属于产品主义,快时尚、雕爷牛腩、黄太吉、西少爷…都是属于用户主义。

产品主义里也有跟用户有关,那是围绕着产品的用户关系,比如聚焦产品的定位系统;用户主义里也有跟产品有关,那是围绕着用户的产品关系,比如把产品趣味化。

请注意:这里没有对和错。

重要的话要连说三遍:

产品主义和用户主义没有对和错!一遍;

产品主义和用户主义没有对和错!两遍;

产品主义和用户主义没有对和错!三遍。


天喜欢西贝莜面窝窝的妹纸,明天会去黄太吉吃煎饼;喜欢新奇的90后会被小猪猪前的猪偶吸引,也会排三个小时的队伍等着吃禄鼎记。

主义没有对和错,经营者的选择却有。

需要品牌经营者依据自身基因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产品主义需要在产品上死磕,用户主义需要在用户上死磕。

回头一望,餐饮业老板的迷茫,无非是本身就是产品主义者,却去干了用户主义的事儿。或者本身就擅长用户主义,却在产品主义上徘徊。

将产品主义或用户主义做到极致都能成功,只是需要企业完全资源的配置,从定位到战略到战术,集中在一个点上打。

在一个点上打,叫滴水穿石,到处打,那是下雨。

再回到问题集的所有问题,是不是已经有了答案?

消费的需求是人欲、是共生,跟随自己的基因在一个领域打好,就能够捕获认同的用户。再根据强关系用户的交互,不断进化。产品主义进化产品体验,用户主义进化用户体验,呈螺旋式上升,产生品牌力。

产品主义品牌力,来源于产品力;用户主义品牌力,来源于用户力。

那些无法在产品力或用户力上做到极致的,都将成为用户心智中的弱关系,等待却又无奈地迎接着没落的到来。

对于品牌经营者而言,需要首先斩断一切弱关系无效连接,空出时间深度思考自己究竟更适合走产品主义还是用户主义之路。

可以在成功案例中看到:两条路都能走通。

唯一不变的,是基因极致系统

适合自己走的路,才是

餐饮业的根,可以是产品主义,可以是用户主义。

没有对错,只有共生。


我就想帮他,就看不得他受委屈。

--- 【一步之遥】

对餐饮君而言的"他",就是深爱的餐饮业。


这篇可能有些生涩难懂,希望深度阅读、深度思考。

从个人角度,我也偏产品主义。

写完这篇,打算静心一段时间整理两大系统,希望能够对行业有一点点的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