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正如文中所说,很大程度上,发起任何一种社会流行的成功要取决于信息传播者所特有的社交天赋。原因是什么呢?据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朋友之间的近距离比他们有用的共性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如果两个朋友他们的生活距离很近时,他们并不会过多的在意他们的共性,人们常常会与那些同自己共事的人或与他们做事方式相似的人成为朋友。而根据六度空间理论,我们仅仅需要几个人就可以产生强大的联系力,将整个世界联系起来了。
那些具有出色的社交天赋的人,他们有一种能力,可以与很多人保持着一种“微弱关系”,即一种随意的社交关系。此外,他们对这种微弱关系感觉良好。他们的特点就是,涉足许多不同领域,结果就把所有这些领域联系到一起了。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别小看这种微弱关系。当你想要了解新信息或新想法时,微弱关系总是比固定关系发挥的作用更大。毕竟,你的朋友于你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差不多。由于联络员拥有庞大的社会关系网、长长的微弱关系名单和在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他们一定能快速高效地传播某种信息,实现“引爆”的作用。
除此之外,联络员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情绪具有感染力。虽然情绪是自里向外流露的,但情绪的感染作用表明,情绪也可以由外向内产生影响。有些人更善于表达各种情绪和感情,心理学家称他们为“情绪发送者”。
在流行潮中,信息传播者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些信息传播着能让消息传播开来,但信息的内容也非常重要,信息具有“附着”性,让人印象深刻。让消费者知道产品信息并不是直接销售的困难所在,困难在于让消费者花时间去读广告,记住广告,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那么怎样使信息产生附着力呢?任何观念要对人产生震撼作用,关键之处都在于其内在质量。书中所举的例子中,没有一个在叙述的内容上做出较大的改观。相反,他们使信息得到广泛接受的方法不过是在意思表达上做了一点边缘的改变。这一切都说明,排斥和接受之间、能够风行起来和不能风行起来之间的分野有时候比表面上看到的更窄。
书中说道,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时间、地点等密切相关,这也就是环境的力量。促使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不是某类人而是其所处环境的某个特征。比如犯罪,其根本不是处于本能行事也不是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对自己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对各种暗示非常警觉,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在身边事物的触动下萌发犯罪念头。
在某些具体情境下,我们内在的脾癖性会屈服于强大的情境。比如,笔者上课时假若坐在第一排听讲,会毫不苟且的认真记笔记,手机都不敢拿出来玩。而当我坐在教室后面的时候,自己的警觉性会很自然的下降。如果我们只从内在特征去考虑,忽略具体情境所起的作用,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真实原因的认识是自欺欺人的。
此外,我们似乎都有一种惯性,就是本能地从人的基本特征的角度去解释身边发生的事情,对于人际暗示比环境暗示要敏感。
一个人的信仰和思想在指导行动的过程中并不像行为发生的具体环境所施加的影响那样重要。当我们试图使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个产品为别人接受,我们实际上是在改变我们的听众。实验表明,大环境下细微之处的变化对引爆流行潮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威力法则认为,那些诱发人们不良行为的因素可以是非常简单的、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秩序混乱的信号,如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和乘车套票现象等。
除此之外,环境威力法则还强调了一个神奇的数字:150.要发起大规模的流行潮,首先要发起许多小规模的流行潮,而发起小规模流行的团队最有效的人数不得超过150人。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我们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容易感受到来自身边众人的压力、社会规范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影响,正是这些至关重要的种种影响裹挟着我们加入到某个流行潮中去。
要想使人们的信仰和行为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且要让这种变化能够持续存在,并成为更多人效仿的榜样,就必须建立一个社会团体或组织,在这个团体或组织里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实践或培养自己的这些信念。
150法则的好处在于我们可以利用记忆的纽带和同伴的压力来促使自己有效率的工作。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