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碎片化传播给手机行业带来的启示

(2014-11-29 18:50:44)
标签:

股票

分类: 经典好文章常读

上周看了一篇文章,猎豹移动CEO @傅盛在腾讯的一场内部演讲讲的是互联网时代的4个趋势变革:


1.消费品时代用户更关注外观感受,以体验和用户认知度制胜;


2.互联网时代使单点突破成为可能,并成为主流;


3.互联网让世界更平,找到极简的点,就能产生引爆;


4.工业化时代是体系促单品,而互联网时代是单品带体系,找到单点,带出整个面。

 

因为是针对腾讯内部的演讲,所以只讲了核心部分内容(基础知识腾讯的朋友肯定不缺了),有很多人看不懂,但我认为手机行业的朋友,真的应该好好消化一下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


有些科技点评人士在点评新品时,会习惯性地下断言:这个产品这么简单,肯定卖不动。可是我想说,世界可能真的变了,未来成功的产品可能都是简单的,并且越简单越成功。


很多人包括互联网企业都没有注意到一个趋势:碎片化的传播环境对商业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如果关注一下自己及身边人的行为,你会观察到跟三年或五年前对比有非常明显的变化。今天人们每时每刻都会被信息侵入,微博微信QQ旺旺邮件陌陌短信还有电话,这也导致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解锁屏幕150次。智能手机不是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而是把时间打成了碎片,互联网普及后带来的信息极速传播以及人人随时连接,令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


1. 信息接收过多,不堪重负的情况下复杂的信息首先被放弃。


2. 人们都记不住其他领域的信息,当有需要的人不再看广告,而是咨询身边的人。


3. 当整个环境的信息太过杂乱时,简单信息变得更尖锐从而被记住。


4. 没有被持续推动的信息会迅速被遗忘。


5.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渴求新鲜感来刺激被信息爆炸麻木掉的灵魂。


苹果是典型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把手机的复杂功能还原成一个键,并且以人类最原始的触摸方式来操作,所触即所得,这种产品面世就引来巨大的关注和新鲜感,我认为苹果的成功除了因为颠覆式的创新之外,其实产品的骨子里是符合人性对简单的诉求的。


但苹果的案例在中国具有普遍性的参考意义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年来OPPOVIVO的发展路径。


先普及一下OPPOVIVO的品牌知识,这两个品牌虽然曾经同门,但今天已经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了,甚至只有竞争关系,这两个品牌在今天的市场上都是非常成功的品牌,用九爷@潘九堂的话来说就是都赚了大钱。


OPPO的智能机产品从Find3开始,到Finder时产品形态变为超薄,到Find5时转变为旗舰,之后的Find7延续了旗舰风格,在这个过程中细分出R系列、N系列、U系列等。


VIVO的智能机策略相对晚了一些,一开始没有清晰的方向,摸索着OPPO走过的路探索,之后VIVO细分出三大系列:影音HIFI旗舰、X超薄、Xshot拍摄。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去年VIVO的出货量已经超越OPPO了,这个曾经亦步亦趋看着OPPO怎么走的小家伙,今天已经超过了昔日的伙伴,成为引领市场的大哥。在2000元区间产品中,VIVOX系列产品出货量甚至超越了小米3,对一个线下销售为主的手机品牌来说,这是相当惊人的。


VIVO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认为靠的是单点突破。


FIND5作为OPPO第一款使用FHD屏的旗舰产品,因为硬件上的先声压人,在市场上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并奠定了OPPO的智能手机的江湖地位,但是这款产品同时也让OPPO步入了误区(好多跟进的品牌都被坑了),OPPO沿着旗舰这条路往前走,发现很难再走出奇迹来。


因为市场发生了变化,众多厂商对硬件堆砌战略的跟进,导致旗舰瞬间变得同质化,同样的配置、同样的参数还有同样的评测界,产品很难突围而出,要么把营销玩出花样,要么就沦为平庸的旗舰。


从营销的角度来考虑,在碎片化及同质化的传播环境中,传播一款旗舰产品需要巨大的资源,对传统企业来说难度极大,例如Find7就花了巨大的代价做营销,但用户只记住了闪充和呼吸灯,事实上FIND7标准版从工艺及配置上可以称为目前中国最好的旗舰手机,而且闪充是2014年唯一令我觉得最有用户价值的手机创新技术,但是要成为一个热门行业话题显然没有成功。


而在探索的道路上 VIVO逐渐把产品细分成更容易识别的三大系列,HIFI、超薄及Xshot拍照,这些基于用户习惯的细分深入人心,特别是HIFI及超薄基本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在真实的社交媒体场景中,人们很难记住一款全能的旗舰,也就无法理解旗舰对自己有什么价值,但却很容易记住跟自己密切相关的摄影、音乐及超薄带来的直接利益,这就是被碎片化传播影响的用户,品牌要做的是适应用户,而不是试图让用户改变。


VIVO针对利益点的细分建立了清晰的市场认知,迅速地提升了VIVO的知名度,从而也带动了其他产品,品牌和渠道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就是傅盛说的以点带面的思维。如果今天要反思OPPO策略上的不足,就是企图以旗舰带动细分,以面来带动点,其实是违反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所以OPPOR系列、N系列、U系列在认知度上都比较模糊,远远不及VIVO的超薄及HIFI那样如雷贯耳。


同样例子还有小米,小米以手机这个大爆款占据了用户之后,所有后续推出的产品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包括移动电源、路由器、电视等等,无不一不是挟用户以令诸侯,因为拥有庞大的用户群,试错成本非常低,推新品成功率大大提高,这是典型的以点带面的单点突破案例。


重温一下傅盛的原话:“让所有人建立同样认知极其困难,这就是简单的核心点,简单的穿透力是让用户能够花很低成本就认识你”。


中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互联网人口非常巨大,任何事情的引爆都会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及用户规模,一款产品不需要所有人都认可,只有一小部分人认可已经足够品牌生存得很好,所以并不是我要经常谈营销,如果产品在规划的时候没有考虑营销,这个产品没有得到用户的认知和肯定,那绝对称不上是好产品。


虽然VIVO已经取得阶段性的胜利,但是仍然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根基并不稳固,我认为VIVO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继续提升:


1. 建立更清晰的品牌文化VIVO的品牌现状是用户多粉丝少,没有形成粉丝部落,这个跟品牌文化有关系,VIVO现阶段虽然成功地把产品细分,但是品牌文化也因此变得模糊。

2. 坚持用户价值VIVO的细分虽然是以利益点为准则,但是各系列产品的噱头性仍然比较明显,实用性不足,例如解决了手机的音质,但是并没有相应地解决内容,同理2K屏也一样。

3. 避免过度营销VIVO在营销方面确有不遗余力的决心,而且敢于尝试新技术和新想法,但是产品与营销的结合度依然较低,投放思维过重,因此难免产生过度营销的感觉。


VIVOOPPO都是非常成功的品牌,我觉得这个跟早期的段氏哲学有关:只要把产品做到极致,用户总是会感恩的。这两个品牌的胜利一方面是自身品牌的红利,其次是体系性的优势,已经形成了成功的运作惯性。


但我认为这两个品牌的基因仍然太过产品化,太过产品化的手机品牌是很容易遇到瓶颈的,也很容易被颠覆


昨晚的苹果发布会虽然没有发布对普通用户直接相关的硬件产品,但是全世界的人都在期待苹果推出新产品。这种品牌对用户的拉力真的是很惊人,因为有很多新产品发布甚至要想尽办法传播,其次,我们看到用户的真正心理并不是缺乏一个产品,而是用户需要新鲜的产品来刺激平淡的生活,这种心理就是我过往文章提到过的社交用户三大需求之一:娱乐。


手机的娱乐属性已经逐渐超过通讯属性了,而娱乐属性并不是完全由硬件来打造的,软件和营销产生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营销。因为碎片化的传播环境中,用户变得极不耐烦,也充满了孤独感,需要时刻寻找新鲜感刷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从新鲜的角度来看,小米和锤子虽然争议较大,但都比较好地满足了用户的心理诉求,特别是小米,每次新品发布都会形成整个市场的期待,这种品牌对用户的直接拉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抵抗的力量。


而传统手机品牌在创新新鲜感、创造热门话题甚至实施去中心化传播方面,仍然毫无建树,大规模投放或炒作仍然是主要营销手段,这种手段的持续性堪忧。


小米的成功模式很特别,从某种程度来说,即使有一个实力雄厚的手机企业以小米的模式再造一个小米,都已经完全没有成功可能性了,因为小米发展只是短短三年,传播环境及用户心理已经再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不建议华为和魅族走跟进小米的路,反着小米的路走下去成功机会都比现在的路要好一些。


有时候这个世界不是你变得不好了用户才抛弃你,而是你因为强大而变得复杂了,结果被一个更简单的东西打败,因为世界已经够纷乱了,乱到用户没有足够的耐性学习和接受一个复杂的产品,所以大企业如果变得官僚和失去狼性,会败得很惨。


那些变大的企业,无一不在面临这样的威胁,微信打败QQ,小米打败传统手机企业,猎豹逆袭360,简洁的设计取代复杂的设计。。。在碎片化的传播中,所有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都是一样的。


总结

1. 正视碎片化传播环境带来的变化及威胁,并找到变化过程核心的人性诉求,以此作为产品决策依据。


2. 产品功能堆叠本质上是对产品的信心不足,简化反而形成尖锐的记忆及用户的路径依赖。


3. 商业以务实为主,以简单的理念占据用户的心,有了用户才有一切。


4. 避免过度的产品思维,照顾用户因为碎片化带来新的心理诉求。


5. 警惕产品和企业变得复杂化,官僚化,重新考虑简化的真正价值。

 

 

熊猫灯管能用十年

www.xiongmaoled.com

联系QQ:4555983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