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的版图
(2014-05-10 08:28:26)
互联网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长大之后也要面临升级问题。目前,国内够体量,需要考虑到升级问题的也就BAT三家。腾讯的根基在于网络社交关系,不管是QQ还是微信都是如此。但腾讯的升级战略是全业务,就是说,什么都要做。早期,腾讯是谁做什么做得好,就抄出来,3Q大战之后,战略执行稍微有了进步,除了继续抄袭,并购的动作大了很多。
百度的根基是搜索,也有全业务发展的意思,不过,走得有些稳妥,所圈的地没有腾讯那么远。阿里巴巴可以算是最专注的,除了电商,其他都没做好,就连并购的业务,也都不算好。
全业务的诱惑和陷阱
腾讯和百度的全业务扩张很正常,毕竟在他们各自的根基领域里,竞争对手太弱小。特别是QQ和微信,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核心业务再如何提升,都不如把手伸到别人的碗里。所以腾讯的全业务扩张力度最为凶猛,当然,腾讯的扩张,从开始的胡吃海喝,到现在的张弛有度,还算是有所进化了。腾讯的全业务扩张一直在做,但从执行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什么都要抄,第二个阶段,就是什么都要有,现在到了第三个阶段开始有了思想,领悟到有的可以收,有的却可以放出去。所以有了搜狗的并购案例,有了京东的投资案例。前者把枪口对准了百度,后者当然不是为了帮刘强东泡奶茶mm,而是威胁一下阿里。
如果全业务以什么都有抄的方式去做,永远没法真正做好全业务,但是以战略布局的方式对全业务进行资本层面的规划,成功的希望还是蛮大的。腾讯因为根基业务特别强大的原因,大本营的安逸让他采取了全业务强势布局的升级方式。
而百度和阿里在各自的根基业务上都有不少竞争者,特别是在腾讯的输送式业务扩张的布局之下,还必须守好大本营。在这样的前提之下,BA在全业务扩张上,还没有显露出特别强势的欲望。两者布局的点,基本在于移动互联网。也就是说,他们俩的升级方式,暂时避开全业务,重点放在移动化之上。可以说,百度和阿里目前并没有被腾讯拉进全业务竞争的泥坑里。但这种情况延续下去,发展速度是否就会被腾讯更加甩掉十三条街呢?
互联网的变化非常快,在这个市场上,业务做到数一数二还是不够安全,只有做到独一无二,才可以放手全业务。但是,市场不可能永远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企业面临发展拐点的时候,升级模式的选择,决定了翻盘的机会。
全业务的好处,就是流量的价值能做到最大化,陷阱就是资源的投入产出比以及流量属性的相关性是否存在协同效应。
在业务扩展战略上,腾讯已经超越了百度和阿里,不但边界清晰,而且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方法论。百度战略突破的时机也已经到了,只有阿里,还在自我冲突当中。这种局面还是挺怪异的,特别是腾讯这种业务在国际市场上也难以找到可以对照的巨头,全靠自己摸索,而百度和阿里其实都有参照物的情况下,却展现出相反的战略能力。
业务多元化的选择
在传统企业管理理念中,运营全业务不算是一种好的企业形态,但是,当一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已经做到面临瓶颈的时候,摸着满口袋的现金,不做其他业务的扩张那是不可能的。而扩张的方式,是相关业务,还是核心利益业务,比如说最肥的市场,都是和全业务不同的选择。
腾讯选择全业务化,其实还是从竞争的角度出发,基于内心的恐惧,腾讯选择了和所有数一数二的业务为敌的策略,把潜在的敌人,逼迫在对方的阵地上。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这个道理,对于一个巨人而言,确实是恰当的。
但其实如果从核心业务出发,腾讯这个时候更应该进行国际化的拓展。比如微信这个产品,在海外市场已经有不少的自然流量,腾讯应该趁早国际化,把whatsapp等相关竞争产品给杀掉,把这个移动核心流量给迅速做大,而不是一味在国内布局全业务。也就是说,微信这个产品,其业务边界的扩张空间还有非常大的时候,比起全业务而言,更具备有升级的必要性。特别是,现在进入国际化市场进行竞争,还不至于实力相差太多。也许,海外产品进不了中国市场,国产服务无法国际化这个互联网魔咒让腾讯裹脚不前,但是微信这种产品形态既不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也没有太多本地化运营的难度,还真的是有国际化的机会的。
实质上,互联网企业的业务对于多元化或者专业化的问题不需要太纠结,互联网企业只有一个业务核心,那就是流量。当核心业务的流量扩张已经到了瓶颈的时候,企业才会考虑到战略升级的问题。而互联网业务的流量是有用户属性的,腾讯的用户属性其实是相当无聊的,所以从这些流量说转化的有效业务,基本也就是消磨时间的无聊业务。其实,腾讯在做新业务扩展时候的选择,可以判断这个新业务是否足够无聊,如果是,把现有流量转化过去的话成功率很高。如果是电商、在线教育甚至搜索这些目的性很强的业务,也许不如把资源输送出去,让别人的流量去运营算了。当然,当互联网企业所发展的业务和流量无关时,比如说做房地产、做机器人的时候,那就属于典型的多元化的问题了。在这个层面上,阿里做手机,和他们的流量是相关的,而腾讯和百度做手机,和他们的流量相关性就不是很大了。
搜索引擎的流量相比其他的要优质得多,因为他的用户属性的边界非常广袤,什么都包括在内了。所以其实百度的业务扩张最不需要头疼,打印一份google的并购案列表出来,照着做就可以了。这不一样视频做得不错,地图也挺好么,下一步不如买个手机操作系统?或者干脆就凑钱把小米收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百度目前过于谨慎了,应该加快扩张速度,最大程度地把流量的重用价值给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至于阿里,其用户流量的属性是最窄的,但也是最鲜明,最有变现能力的,但他们的业务扩张战略现在还在瞎折腾阶段。移动化并非就是用KPI的方式,压着业务部门简单粗暴地把PC端的流量直接导到手机端,也不是立个军令状,就能把电商的流量转到来往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业务上。明明有个amazon榜样在不学,整天像个宅女一样乱下订单。从并购的无序化就能看出阿里在升级战略上的混乱,比如买文化中国和高德,如果不涉嫌洗钱贿赂的话,那就是乱来。有的分析师还能把高德地图扯到O2O,但对于文化中国这个案子,虽然也不乏分析师来洗地,但基本上已经没法自圆其说了。说到O2O,高德地图的用户习惯,基本在导航上,信息点根本不是高德的优势,这该如何O2O?要实现这个目的,类似大众点评这个类型的才是正确的选择。花那么多钱买一个跟百度地图死磕免费已经元气大伤的高德,还不如拿点零头去把老虎宝典给救活还更有用。
并购是巨头们业务扩张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那种和自身核心流量相关性不大,漫无边际的所谓战略布局并购是最危险、效率最低的。别说不入流的阿里,就连在投资并购上已经炉火纯青的google,也在经受着和核心流量相关性不大的战略布局的巨大压力。比如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也已经耗时已久,甚至都买了八九家机器人的相关公司,至今还没有多大成效。Google布得起几年后甚至十几年后的局,阿里呢?
新公司钓鱼术
创业是一条不归路,有人创业时梦想很大,计划着未来能把BAT打倒。也有的人创业时就很现实,盯着巨头,一心只想嫁入豪门,实现个人财富的积累。那么,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做一个迅速让BAT并购的业务呢?
第一个方法,就是在某细分领域里做到数一数二。不过,真做到数一数二的时候,创始人还是否愿意卖掉就难说了。
以前,创业者在找VC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被问到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如果腾讯也做这个,你怎么办?”,现在有一个很标准的回答:“那就赶快去找他们,把这个业务卖给他们。”也就是说,盯着BAT他们还没有做大的领域,选择流量属性相关的业务,迅速切入做大,然后主动找到他们献身,这也是办法之一。
当然,还有更加容易的方法,就是直接找他们的投资部门,了解他们的兴趣之后,去市场上找几个已有的团队进行合并,然后打包卖过去。
其实,把google和amazon的成功并购案例列出来,再对照百度阿里的版图,赶紧搞点相关的,机会还是挺大的。至于腾讯的并购已经有了自己的节奏,而且版图的覆盖要比这两者更广,会相对难啃一些。
说到底,方法很多,但都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创业这种事情,如果说有秘诀的话,那只有一个,就是选择天资过人又勤奋的团队一起干。不管是要做基业长青的巨头,还是搞点动静赶紧卖掉,在开始时,都没有什么难易的差别。
只不过,当巨头们都已经选择用并购的方式来迅速扩张势力的时候,这对于创业者是一种福音,毕竟,这是在独立IPO、坚持基业长青之外,多出来的一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