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抄作业”的“终极用户体验”

标签:
转载 |
分类: 经典好文章常读 |
读初中时,班上数学老师很好看,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想被她表扬,可是我数学很差;当时一位女同学总被表扬,我就想到借她的功课来抄。
为了抄出效果,我早早地去借(当时她的作业还借别的同学抄,谁先借,谁就先抄),别人都是10分钟抄完就交,我用一堂课的时间躲到后边去,像做语文作业一样,一字一字认真抄!后来发现抄错了一处,懊恼啊,那时流行用涂改液,我不用,撕了重抄!抄完发现,本子怎么比别的同学薄啊?不行,又把准备做地理的新课本拿来抄。
最后,功课和别的同学一起交上去,没出任何“意外”,我得到了全班表扬。
《商业秀》(All
比如抄作业这事儿,我的老师(用户)要同时批2个班超过100本作业(产品),要想脱颖而出,你首先要能给出正确答案(标准化的产品),如果你连题目都没做对,那无论你提供的本子多漂亮,字迹多工整(服务体验),你都偏离了主题。
在做对题(满足基础需求)的情况下,什么是赢得老师表扬(客户肯定)的关键?我抄的作业方便批阅,让老师多出时间备课、休息;因为字体、格式的赏心悦目减轻了疲劳感,可见答案是产品之外的体验。
《商业秀》里的故事,某理财顾问服务一位60岁的老太太,她每次都独自穿过地下停车场,通过中转大厅来他的办公室,有一次,他决定创造一种终极用户体验:他们约好时间,然后没有预兆地,他准时到停车场等候老人,陪她一起走过大厅,帮她拿包,谈完后,再帮老人拿资料,送她下楼,帮她开门,扶她上车……当老人准备将车倒出来,她摇下车窗对他说,会把放在另一公司的30万转到他的名下来打理。
每次我们去超市,都发现一些已经切好包好的水果,按理说,我们只不过想买些水果吃,但我们买这些切好的,同时也买到了一些舒适和时间。
周末我整理上周的提问,做了个简单的数据发现,超过40%的问题是有关如何开始营销,以及营销过程中的具体难题;在难题部分,又有过半是比如,“客户觉得我的产品贵,要怎么让他买我?”“怎么差异化?””怎么做口碑传播?”“本地化业务如何吸引更多用户”等。
今天写这篇内容,我想刚好可以回应这里面的大部分问题,你真的以为你只是在做那些产品,卖你的笔记本?矿泉水?展览方案?咖啡杯?衣服?错了!那是你想的,你看过去的东西,不是用户看过去的东西。
客户为什么说你的方案贵?为什么他总是没时间?因为你没给他足够多的价值,客户永远有时间,如果他认为有价值,他可以加班!我们身边贵的东西多了,苹果、星巴克、香奈儿和卡地亚,为什么他们不缺用户?关键依然是我们没有创造出与用户情感上的联系。哎,说起来都是那些小事儿,“孩子们去麦当劳看小丑表演,自然要买点儿东西来吃……”。
过去我们都太纠结于“做对题”(产品)本身,没想到老师(用户)的真正使用场景,是从拿到作业本的那一刻,到翻开、批改、打分,再把作业本发回来的全过程,你提供的应该是贯穿全程的体验,而不是“字面答案”。
互联网创业公司常有句话:“产品最重要,把产品做到极致,就不用想营销,你看腾讯什么时候做过广告?”这话当然不能说错,但你不是孤立的,你为什么不相信竞争者也能将产品做到极致?为什么巨头不能把你的产品“抄”到极致?像抄作业一样?
不能抄的不是产品,而是体验。
最近我忙着更新一些博客,平台很多,页面出错时让人烦躁,有一次网站又出Bug,弹出一个报错页,我一看,还挺萌,一个苦逼的卡通人物配一句话:“该死的程序员,我的页面哪去了?”,笑了下,对这个网站也多了点儿耐心和好感;后来我琢磨,就连在你“犯错”的时候也能顺便为用户创造点价值(一点点娱乐和放松的心情),你还有什么别的时候不能这样做?
本文来自宇见,查找微信公众帐号“宇见”,或微信搜号码输入:yujianyingxiao(预见营销四字全拼),方便手机阅读。
每天240秒,我负责营销,你负责成为比昨天更好一点儿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