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心法:不以找G点为目的的定位都是耍流氓

分类: 经典好文章常读 |
很多讲起来很复杂的事情,画图出来看就清楚多了。
从生意角度来说,蓝色区域说的是“用户想要什么”,红色区域说的是“我们能做什么”,绿色区域说的是“别人能做什么”。
蓝色区域(A,B,F,G)是用户需求金矿,也是价值的源泉,只有把资源投入这个区域才有可能获得市场的回报,去其他地方折腾都是耍流氓浪费社会资源。
比如把资源投到E和D区,就是“我有什么“就做什么而不管“用户在不在乎”,属于蒙着眼睛自娱自乐自嗨。比如我有在语音传输方面的技术沉淀,所以就在用户选手机主要看外形和上网功能的时候,还投入大量资源去提高通话质量;比如我有某著名音乐大师资源,结果在做个小APP时也总想着要用上,在主流程还没通顺时就日夜跨国沟通优化点击按钮后音效是否完美。因为自己有锤子、就以为用户需求的关键总是“敲钉子”和“敲钉子”的变种,叮叮当当乱敲,自欺欺人。
把资源投入到B区或C区,则是“别人做什么,我就要做什么”,用竞争而非需求来指导方向。首先,投入到C区的钱都是打水漂,因为那根本不是用户选择他们的的理由。比如竞争对手网站上每一个商品都有100个不同供应商可选,我们看到就去拼命招商,殊不知用户已经很烦这种挑选,只希望能有个一键购物。这时我们在招商上的投入只是在确保把敌人犯过的错再犯一遍而已。
而投入到B,则是在其他人已经建立了游戏规则的赛场上打追赶战,传统赶超途径就两条:比他们吃得更少(成本领先战略)或者做得更好(差异化战略)。
“吃更少”很难,因为后来者往往没有已有巨头所拥有的生态圈支持、优化经验和规模效应。比如“今夜酒店特价”部分业务和携程重叠,苦哈哈磨了一年多,单个订单处理成本还是比携程高(“吃更多”而不是“吃更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携程分工更细、流程更优、供应商配合度更高(比如保留部分房间仅供携程),这些差距远不是靠小聪明和加班就能几天追上。
“做更好”的问题则是“清晰定位”和“用户规模”之间的纠结,定位清晰的话就得在原有市场只切一个小细分来做(比如只做移动端,只让当晚预订酒店,只允许6点以后预订),这样个性鲜明,可适用性弱,整碗汤也没油水,营销成本摊销不下来。而如果扩展到更普适性的需求上(例如也可以白天预订,也可以预订多天酒店,越做越像携程)则会失去本身特色,在用户心智中留不住。
日常关注的重点和常见的竞争往往发生在三者重叠的部分(F),因为这部分用户需求最明确,投入资源的安全感最足(因为大家都在做,也因为自己已经做了),竞争和对抗带来的情绪化快感也最大。早几年的电商价格战就是很经典的例子,用户这个需求维度明确(高性价比!),各家都在亏本买用户,风投也认可,于是大家伙儿一窝蜂打价格战,100块钱进货95 块钱卖,场面热闹钱包滴血。发发狠总能用亏本买一段时间虚假繁荣,可回归到生意本质,最后没剩下几家活下来的。
虽然表象很不一样,但现在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拼“用户体验”其实也是类似的逻辑,因为你是在大家都看到的明确需求上和大家在同一个方向上努力。本质上来说,这个区域的战争就是红心皇后版军备竞赛,除非能有战略的通过有规划和节制的抢滩打造其他壁垒(比如网络效应),其他情况下总会疲于奔命永远和对手拼脑力拼底线拼加班时间。
最理想是可以找到用户有切实需求+ 这个需求又没有被替代品满足+ 我们也有能力满足的部分(G),比如黄尾葡萄酒,不去和其他葡萄酒一般拼历史拼产地拼复杂口感,而是找到了用户“不知道怎么挑怎么品葡萄酒“的痛点,把自己做简单,反倒异军突起。比如早期电商价格战打来打去的时候,易迅第一个拉起大旗一日两送三送,大打广告讲自己送货快(”上午下单,下午送达“),瞬间抓住了一票在乎快点拿到货的上海用户。
再比如用户有找低端酒店(比如几十块钱一晚)的需求,小酒店也有网络销售的需求,可之前这个需求一直没有被携程艺龙这种OTA满足(因为没法收到足够佣金来支持订单处理成本),结果美团用团购模式(只展示信息和处理金流,没有人工处理订单)一切入,两年就做了个小艺龙的间夜数出来。寻找用户心智中重要,却还没有被占领的区域,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有效的战略,不至于只是在埋头苦干拼辛苦。
只是,凡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G点哪有那么好找?竞争对手又不是白痴,凭什么漏下机会让我们捡?其次,就算能找到G点,一时开心了,竞争对手不能模仿么,最后不还是红海血拼比加班时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