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简论谈]活的企业、活的品牌

(2013-12-23 17:19:38)
罗振宇和申音老师在2013年4月提出了一个概念——“魅力人格体”,这个概念十分有神。

以前做产品和市场的人,是不大把消费者当活物的。在他们眼里,消费者就是一堆的指标、标签、分类,像玻璃房子外等待被操纵的一堆堆克隆人,他们被“物化”,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感情、有个性、有想法、有情绪、有温度,值得被关注、尊重、理解的权利个体。 

所以很少有人去关心他们的个体差别、价值观、情感世界,而一味以“入侵脑细胞”般的狂轰滥炸方式找到定位缝隙,肆意霸道地占领消费者心智。这种方法可以奏效的背景,来自于过去消费者对媒体没有选择权,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他们缺乏选择的自由,时间和注意力被媒体强奸式的侵占。

近20年前,第一个互联网门户网站Yahoo!诞生,自那时起,在线媒体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受众的自由选择权被不断提升,从用鼠标投票到用手指投票,从桌面上的选择权到随时随地可以切换屏幕,大部分只起到“传声筒”作用的传统媒体被取代、碎片化,自媒体开始占有一席之地,电梯里每个人都在看着自己的手机——个性化的屏幕。在这些眼花缭乱的变化背后,意味着消费者的感官越来越难被强迫插入。

企业做市场,用之前的“找代言砸广告”的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奏效。受众越来越拒绝接受“推”过来的概念和内容。品牌像之前那样,通过媒体的狂轰滥炸来"征服"受众,变得越来越困难。

所谓“魅力人格体”,就是有人格魅力的主体,这个主体可能是一个人,也有可能是一个具有一些魅力人格特征的客体形象,比方说一个动漫形象、一个品牌,甚至有可能是一个组织、一家公司。“魅力”是指这个主体对人有吸引力,能让人产生好感、亲和感或者吸引力,让人愿意主动接近、了解、接受、讨论、传播。

当我们想到一些我们真正熟悉的强势品牌,比方说Nike、维多利亚的秘密、香奈儿、Prada、The North Face、Polo Ralph Lauren、D&G……,很容易把这些品牌和一个或一系列“人”的形象联结起来,这些人的气质,代表了这个品牌的“味道”,或者这些品牌,在赋予这些人某种气质。由此,这些品牌和一些人格特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这些人格特征,或是热情、健康、有活力、自信、张扬,或是神秘、柔美、率直、反叛、独立,甚至魅力在更微妙的感受里发生。一个品牌,在用他的气质和受众对话,让受众感觉到温暖、自信、兴奋、痴迷、神往…….。这时候,一个品牌更像一个人,而不是一堆不知所云的,诸如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样的空虚标签。

前段时间和做消费的创业的朋友交流品牌,我问他,如果你的品牌是一个人,那么她是一个具有什么样特质和品格的人?这种特质和品格,能否对你的受众产生吸引?如果她是一个小众的、风格化的东西,那么她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当你的受众和你的品牌互动的时候,这种格调如何吸引到你的受众?这些特质一定不能流于表面,用一堆脸谱化的雾化标签代替,而是和受众的内心沟通,勾起人内心深层次的情感和欲望。

对于一家企业也一样,外对客户、内对员工,如果这家企业像一个人那样,他将呈现出什么样一种性格特质?他的原则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他人沟通?他能为他人带来什么价值?他如何对他的员工、客户产生信任、温暖和魅力?他如何让他的员工、客户能因他而变得更好?如果用人的品质来描绘这家企业,这家企业的品质是什么?

可以预见,未来的许多新品牌和新企业,将以“活”的姿态展示在公众面前。他们不再用“国际化”、“X百强”之类的空虚标签标榜自己,而更多地呈现为一个有温暖、有个性、有魅力、会沟通、会变化、会自我进化完善的有机体。最终,呈现出一个有魅力的人格和灵魂,成为活的企业、活的品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