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少和多”:宇见

(2013-11-18 10:37:42)
分类: OK001

这几天放假主要在做两件事儿,看书和关注美股,灵感来了,简单和大家聊两句关于做事“少和多”这个话题。


我在今年8月2号,《周末闲话——临界点的一周》文章里,曾为大家梳理出目前在美国市值最高的10支中概股,并将它们划分为3个梯队。


彼时我提到在这个阶段比较看好优酷,也提到了Facebook,理由是移动广告从国外到国内的传导,正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可。虽然比不了搜狐这种大的并购题材,但在最近一段时间,尤其是近期美国政府关门震荡的区间,两股的表现都属于是比较强劲的(FB从7月到现在基本翻番了)。


另外一个看好此两股的原因,当时没提到,是认为他们都属于质地优良的,比较能专注于自己的企业。


所谓“专注”,我们可以从企业运行的角度来观察,那就是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且能在执行环节严格地围绕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来做事。


这样说是不是有点虚?让我来解释一下:


大约3、4年前,我在《第一财经周刊》上看过一篇文章叫“携程为什么不做租车”。那时候乔布斯还远没有今天这么家喻户晓,“Less is More”这句话也还没有太多人提,但文章表达的正是这个“做多不如做少”的意思。


站在彼时的市场环境下想一想,携程凭借得天独厚的业务布局,与酒店宾馆强大的关系网和对商旅人群的覆盖,如果“顺势”切入市场空间很大的租车业务,似乎是很名正言顺的一件事,但他们没有做。


没有做的原因,媒体分析除了市场本身的不成熟,投入较大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公司没办法再保持做一个“轻资产”的公司,而不得不在固定资产(车辆)、管理团队等方面投入很多的资金、资源和精力,对于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大市场,他们的做法反而是控制自己的欲望。


如今携程仍然凭借几十亿市值,稳居中概股前10位之一席。


市场中刚好有些相反的例子,你不这样做,肯定有人会这么想,这么做,比如同样做了很多年的分类信息网站,就在前两年遭遇了团购的“诱惑”;团购如日中天的那些日子,行业领先网站纷纷加入战团,想去分一杯羮,其结果是烧掉了很多投资人的钱,却并没有多大建树,反而耽误了不少宝贵的时间、精力、也让自己和投资人的博弈变得更困难,那这种“多”,对公司的价值是什么?


在视频行业里,优酷一直是比较能专注的企业,比如在今年大举炒作互联网电视的嘈杂声音中,就没听说优酷要有什么动作。有些媒体质疑优酷对互联网电视动作“迟缓”,若我是Victor,还真应该感谢下这些媒体,能帮忙麻痹竞争对手,并为他们“越做越大”的事业好好唱一下赞歌!


这两天我看优酷的付费电影板块,包括包月和单片,都增加了“微信支付”接口,在一个时间段内,使用微信支付购买优酷的VIP或者单片,在优酷的折扣上,再打5折。


微信在优酷的付费内容中植入,培养用户的支付习惯,同时也可以帮优酷做收入,这样合作无论对优酷获得更多付费用户,还是微信用户付费习惯的培养,都有相互借力拉升的作用。


FB就更是深谙专注之道,此前一度传言要推出手机或者搞别的,实际上都没有,按最新的报道,即便推出手机,也是由HTC来代工。而从FB最近的几个动作看,比如国庆期间刚刚宣布的,与思科合作,为用户提供免费WiFi服务(当游客身处一家酒店时,可直接通过智能手机上的Facebook应用登入该社交网络,即可直接使用免费的WiFi服务;当消费者进入零售店并登入Facebook服务时,零售商可以向其提供定制的促销信息),Facebook的用意仍在围绕其核心盈利方式——广告,来进行有关消费者购物和上网习惯的数据收集,以利于广告的更加精准与优化。


基于这些信息,我觉得可以继续对FB和优酷,在第四季度的表现看高一线(前提是美国政府关门和债务上限问题,在10月中能有一个不是太坏的结果)。


个人和企业在有一点上非常相像,就是一旦某种资源开始变多,不论是资金,时间或者别的,我们最正常的反应都是欲望变多,欲望多了选择就多,选择多了失误就多;比如说假期一长,大家的时间就变多了,然后我们就会想要去做一千零一件事,今天弄点这个,明天弄点那个,最后看下来,什么都只弄了一半,甚至只是一点点,并无太大成效。


从有效率这个角度去看的话,想法多是最没有效率的。真正的有效率,公司和人应该是一致的;主要是靠不去做一些事情来实现的,而不是靠去做一些事情来实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