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互联网思维

(2013-11-13 15:52:35)
分类: 经典好文章常读

1. 快速迭代,用户参与。通过不断地迭代使产品日臻完善,而不是追求一次性做出一个完美的产品。并且,用户的反馈会作为设计决策的部分依据。

2. 基于海量数据分析进行决策。互联网产品的一大便利是可以实时获得大量用户的行为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可进行产品决策。也可以采用AB测试等方法主动比较不同的设计方案。Google是此法宗师。

3. 病毒式营销,星火燎原。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促成产品在社交网络、社会化媒体的渗透,并通过制造轰动性事件、争议性话题等(参见雕爷、罗永浩),实现大范围病毒传播,乃至达致引爆点。这是一种无本万利的营销手段。

4. 小而美,少即是多。互联网产品通常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抓住用户某个痛点或价值点,针对性地做出定位明确的产品。在功能上尽量简单明确,即便要做大做复杂也是慢慢地加上去。体验上尽量做到简单易上手,甚至使「界面消失」,仅凭本能和直觉操作(如「摇一摇」)。

5. 免费策略,平台战争。互联网产品大多不向用户直接收费,而是用免费策略极力争取用户、锁定用户。并且,同时致力于使IM、搜索引擎、浏览器、杀毒软件等从专用产品变成平台产品,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推广和兜售其他服务。

6. 粉丝经济,草根品牌。培育和勾引死忠用户,壮大粉丝规模,营造粉丝文化乃至构建话语体系。同时,必须在品牌中注入草根基因,放低身段,讨好甚至逗弄粉丝,保持高频、全方位的互动,比较成功的互联网品牌包括小米、罗辑思维、梁欢等

7. 激发用户创造,自组织构筑网络生态。使用户也成为产品的一部分,激励用户进行创造,生成高价值内容;用户在创造的同时还能自组织,自发形成多层次、多样性的网络单元,使互联网产品扩展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最典型如豆瓣),自行繁荣壮大。

 

1、业务规划。
传统互联网的做法是,挑一个方向,先做起来,如果错了,改方向,继续走。快速上线、快速试错、快速决策、共同负责。
传统行业的做法是,开会,讨论,定义清楚方向,然后再讨论,方向实现的细节,然后再讨论,碰到问题怎么做,嗯,这里发现走不通了,好,推翻重来。某个项目,从去年8月开始讨论,至今,居然还没讨论清楚怎么做。嗯,有意思吧?

2、需求梳理。
传统互联网:开始拍脑袋,运营一段看数据,从用户、运营、产品、商务各个方面收集需求,产品经理牵头处理。
传统行业做互联网:拍脑袋——怕负责,看数据——没有或者不懂,所有人在等拍板,没有人出来提需求。

3、 产品设计。
传统互联网:需求紧急重要程度来排序。
传统行业做互联网:这个功能要花多少人天?什么100人天!?那那个呢?哦,10人天啊,好,先做10人天的吧。这个要1000人天?!哪儿来这么多人,砍掉!最后出来的东西,嗯,登录注册功能还没好,CMS已经在跑了,1000人天做的是网关,结果什么都好了,不能付钞票。

4、运营。
传统互联网:不管你是拉新、维老,都有一条线穿着,用户怎么来,来了怎么分,分了怎么留。
传统行业做互联网:划好啊,你们谁也别越线啊,你看,这多清晰啊,你就管流量,你就管销量。嗯?中间怎么衔接?不急,开会讨论吧。

互联网思路违背常识。比如免费模式,比如群体效应,比如非零和游戏。
想明白这个,算互联网思路入门。
传统思路用开会、调研、行政命令、分工明确岗位职能应对变化(但传统思路也能赚钱)。

1)互联网人不知道怎样才是成功的产品
镜子前的变色龙,最后到底是什么颜色?
快速迭代更新反馈后,用户的下一个喜好改变是什么?
最初没人料到微信会红,没人知道下一个爆红手游,没人知道下一个流行社交网络是怎样。
我们无法预料3年后的世界。1年后都很难预料。
小米也并不知道用户喜好怎样的产品,发布又取消的wifi分享功能是佐证之一。
但这并不表示小米是失败的。试错在互联网里面大量存在。
微信、唱吧、融360都不是出场完美,都是试错,持续改进,最后得到好产品。
Google也取消了大量产品。曾经看好的博客,RSS在慢慢衰退。
未来是怎样?没人能回答。
有忠诚用户,有强大文化,跟用户深度互动的产品,更容易赢。
他们更容易第一时间得到反馈,修正意见。

招聘产品经理时候,不要陌生提问要给产品加XX功能不?怎样提高激活率?怎样盈利等等。
不了解用户,就只能用传统思路去回答。比如Push,比如刷榜,比如渠道,比如表情包等等。
这些都不是产品致胜重要功能。这些是表象。

2)互联网产品没有垄断
这个也很违背常识,而且这个也算马化腾的观点,可以看马化腾和KK视频对话,也可以看这里文字版本http://www.36kr.com/p/102779.html
微信、小米、知乎、豆瓣、微博、余额宝……看似不相干的东西,其实有个共同特点,他们无法垄断。这不是零和游戏,你赢,并不一定要对手输。
用创新方式把之前业务重新整合,任何人都有占据大市场的机会。
换句话说,不管你多么不喜欢你的对手,除非你收购再拆散整个团队,否则他将永远存在于市场。
用户的口碑,微博、豆瓣、知乎、二维码、论坛、线下聚会、病毒视频…各种方式自动传播。
即使360反对者再众多,电脑小白会忠实给人推荐360系列软件。
这2个人群将永远存在。不会一方消灭另一方,就像传统渠道方便面,通过谈判让某个品牌没有上架机会。

3)用户体验非常重要,而且是持续流程。
好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不行,卸载就瞬间。可供选择的范围太大,不忍耐糟糕服务。
而且用户体验是整个流程,不是单指产品,而是从界面到交互,再到社区,再到编辑跟用户互动反馈,都有社交网络介入,每一个环节都是接触点,都是用户体验。
谁设计打飞机那款游戏?知乎日报启动页面来源?新品发布会演讲怎样?
CEO的粗口和负面,会引发用户在社交网络大面积不满。
用户并不是单纯买有形产品,所有环节体验他们都计算在内,并且持续体验。
传统企业卖商品,提供国家检验报告就好。
而互联网,用户想了解你公司内部发生了什么,你怎样跟用户互动,你怎么看待整个行业,你下一个新品是什么?
用户行为更像股东,他想了解你,他希望你符合一定价值观,他关心你下一步行为,他痛斥高层无作为。

4)互联网职能界限模糊
一个产品经理,可能顺手就画出了UI,并对UE提出建议。
一个客服在微博卖萌宣传产品做营销。
工程师接听用户投诉电话,明了下一版改进思路。
公司高管讲创业故事,产品经理讲设计理念,跟用户建立情感联系。
公司福利和年会,也是宣传重要方向。
每一个社交论坛,都是传递公司信息的大好阵地。工程师,产品经理,设计等等,都应该在上面,并欢迎谈论公司和分享有趣信息。

5)长远的产品,必须有生态圈,眼光比技术更重要。
免费是吸引用户的一种方式。不是盈利模式。
盈利要拼生态圈。Android生态圈,小米的战略布局,微信平衡个人和商家。
眼光、对世界的看法、对资源的运用。这个环节拼的不是工程师技术,而是对世界和对群体的判断。
不少APP有大量用户后,大量战略合作,得到更好生态系统。

6)用户是产品的一部分。
忠实用户会树立口碑、帮助宣传和推广。
用户产生内容,帮助产品形态。美图秀秀,唱吧,知乎,XX手机,p2p借贷,热门游戏。
如果用户人群、使用习惯改变,产品也会需要改变。
产品 和 运营 是定义产品属性的最重要部门。
产品经理不是唯一因素,产品+运营+技术,三者同样重要。
太多水答案和伸手党,会改变知乎属性。
某些网站干货很多,但UE真的非常烂,用户搜索进入找到内容就离开,并不会留下贡献内容。
又好看又好用又有运营,但若经常当机掉资料。用户会慢慢寻找替代品。

7)创新,而不是重复造轮子,才是互联网产品最大趋势。
后台统计,用GA,或者友盟。
收款有大量第三方支付。 登陆用第三方社交账号。
语音识别、智能控制、在线沟通等等……大部分人都会利用已有模块,重复使用。
失败的项目会是从零开始,账号、搜索、用户注册全部重新制造轮子。
拖慢开发进度,服务不稳定,产品也并未得到市场验证。
有互联网思路的人,先合作,利用一切成熟模块,开发一个能用产品,证实可行性,最后开始做自己独立项目。
互联网思路做出的产品,一定是无可复制的。因为他们从零开始接触和了解用户,根据那一群人慢慢变更自己行为属性,成长和培养。
抄袭一定没有前途。再抄袭只看到UI,看不到互动所有逻辑。而且也无法拉到同一群同样价值观,同样喜好的用户群。
有创新,跟用户一起成长的项目,才能活下来。

他们把这种用户叫做:Super Whales,供参考。国外有大量案例。
中国网游有史玉柱的经典:

需要他花1000块钱。如果直接定价1000块,用户肯定不接受。
让他10块钱买1颗宝石,但镶嵌的成功概率是1%,其实最后也是1000块钱,但用户容易接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