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对话傅盛:红海产品的10个血拼术(下)
(2013-06-08 08:35:57)分类: 段永平雷军文章 |
5、红海血拼方法论:只拼产品失效了,要拼大三角。
傅盛:做红海产品,我们内部总结了一个方法论叫做大三角。以前互联网公司觉得只要做好产品就有竞争点。在红海产品里我觉得这一条有点儿失效了,因为你做得好了,人家很快也做好了。大三角就是渠道、品牌、产品,这三个要用力均匀,偏颇一点是不行的。比如说我只做渠道,这个产品就会没有留存。如果品牌没起来,用户对你不认知。
要重视新的营销方法,要把老的营销方法尽快丢掉,因为你不能成为既得利益者。我们从成立没多久开始,公关上比较弱,在传统一些媒体上能发声音的能量不大。当时我们第一重视是微博,第二重视就是视频。视频上我觉得是一个巨大的点,当时拍视频,总不能拍一个视频说猎豹浏览器就是好,就开始讲故事,做情感营销。早期我们拍了一个《回家》的微电影,结果播放了几百万次,效果出奇的好。后来就结合这个不停做视频的东西,视频本身就是一个情感共鸣的点,后来慢慢又到了一个层次,做营销一定要和整个大背景在一起。以前做营销的时候,大家最喜欢的就是说产品改变世界,这种营销在这个时代变得非常低效。
6、爆点:“抢票”事件营销。
傅盛:抢票事件是最大的一个爆点,没有铁道部约谈的铺垫这次抢票是一定火不了。一方面,公关在抢票之前做了大量的铺垫,做情感营销。最后铁道部约谈是个引爆点。为什么铁道部会约谈猎豹,有很多原因,它的偶然其实是有必然性的。第一个我们抢票更新快。12306的技术几乎每天都要看我们的论坛,又发布新版了,因为我们新版很快就把它突破了。第二个我们当时因为比较重视抢票这个点,还投入了一部分的广告。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是投到铁道部的家属楼的广告里去了。还有《12306: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视频他们也看过,说这个太没有节操了,其实这几部分每一部分都在用力,最后都传递到那儿了。
7、红海血拼方法论:为小众设计。
傅盛:产品怎么能够让用户感觉与众不同?那就有很多方法论了,他们讲的我都认可,但有一点不一样,小众用户很重要。但是这个小众必须是未来能够成为大众的小众,是标杆用户。像小米做粉丝、做发烧友,为发烧而生就是小众用户。其实我第一次拿到苹果手机的时候是2007年底的时候,那个时候拿到的时候连中文都不支持。当时我拿着那个手机我就很震撼,基本上一般产品经理是不可能设计出来的,为什么?第一,这个大屏幕,每天要充一次电。第二,舍弃了全键盘,这是打死都不能做的。但为什么苹果敢这么做?因为大屏才是王道,它才能实现上网体验,而在当时的2G时代的情况下,谁会用手机上网?只有很少数的人用。所以苹果搞得是小众设计。所以为一个未来会成为大众用户的小众去设计,这是让你变得与众不同的非常核心的一点。
互联联产品是为小众而设计还是为大众而设计,是在2007年的时候,我在360的时候,我带领产品经营的时候,我展开过一次辩论会。在那个时候其实我就在跟大家讲,我认为互联网产品本质上就是为小众而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所有的产品是从小众定位开始的,然后波及到大众。比如,小米、QQ、优酷。
8、红海血拼方法论:先找第一个击穿点。
傅盛:聚焦之后击穿,而且击穿了一个人群,这个人群形成了一种粉丝文化。我当时做360安全卫士的前期特别聚焦为小众设计的,我做到什么程度?我做完安全软件都不需要用户去驻留。因为最早360面对的那帮用户是网管,是维护电脑的人,他帮着别人修电脑装一个360给清掉病毒了,他觉得好用就可以了。还根据这个特点做了漏洞修复,普通老百姓对漏洞修复是没有概念的,就是针对网管的,因为帮你修漏洞你不容易中病毒,网管就更轻松。
9、如何找用户痛点?
傅盛:第一,要有一个观察用户的机制。粉丝论坛是一个很重要的点。粉丝论坛其实很早就有了,只是小米把它更体系化了。
观察别人的使用也很重要,就是你的产品让别人用,我从来不觉得人家傻,我自己哪些可以改进。不断的用别人的产品也非常重要。很多用户的需求很离散,你真的不能从你的用户那里去找到那个点。如果你的对手是一个高手,你就一定会知道,他所有的东西不是平白无故设计的,一定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做。
第二,拷问用户为什么使用你的产品。举了个例子,我们在做卸载调研的时候,用户会说我机器慢所以把你卸掉。我们技术就花了很多的精力去找,我们在哪把机器给拖慢了,跟踪了800多个用户,发现其实我们没有真的拖慢机器,用户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是因为你的价值感不强,当他机器慢的时候,他先把你卸了。
第三,场景式的思考。就是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用你的产品,这点其实很重要。这个其实是看锤子系统时的感想,有时候罗永浩真正的能力就是搞场景式的描述。我们以前的做法,就是靠用户的定位。其实对很多产品来说,用户定位还是一个太难的词,场景式的思考会更简单。
10、从周鸿祎到雷军。
傅盛:老周其实最强的第一点是执行,第二点是对新事物的敏感。那时候他会经常买很多的软件盒子让我去用,就是体验别人的产品,还有撕很多书刊上的文章。周鸿祎对执行的要求很极致,他是能够在桌面上把你直接骂哭的。然后他在一个点上对执行的要求,他会不停的给你用各种方式给你压力。我到金山网络后,开始最不习惯的就是大家在开会的时候是不会发生任何的冲突的,有问题是不会讲的。
他们都说我这几年改变非常多,我以前那个批人,真的是凶悍。而且那个女孩子是一定会被我批哭的,我每天早上开晨会,然后就开始从头批到尾,我当时强大的内心观念是什么呢?帮你找到缺点,你才能成长。但是后来发现,这种方式有很大的杀伤力。如果你不注重去培养,你只靠这种方式,你培养不出人才。
雷军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格局和方法论的思考,我以前做过一个比喻,就是周鸿祎本质上是2D思维,雷军是3D思维,周鸿祎是单点的反应速度和这种口才辩论帝,我在行业内基本上没见过比他厉害的。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我觉得这人反应太快了,我根本跟不上他的思路。这种单点突破的能力很强悍,但是他缺乏从大局观去看事情。但是雷军不是这样,他从一个很高的高度去想这件事情怎么能做成,即便他在单点执行力上不如周鸿祎,但是他方向感非常强。今天我讲的很多方法论,其实脱胎于那个时候,我在离开360之前,我所有的方法论就是做好单点就可以了,我能把一个单点做得非常强,但是,这远远不够。
哪些方法最给力?欢迎你的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