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媒体困境

(2013-05-23 08:41:52)
自媒体困境

    潘越飞人生轨迹的改变源于科技博客再次上位。从2010年至今,国内科技博客界已涌现出诸如36氪、雷锋网、虎嗅网、PingWest、钛媒体等多家新创网站。科技博客有着十多年的历史,博主们赚到的名声比钱要多些,后因盈利模式的缺乏而归于平静。

    潘越飞就是活跃在拥有众多自媒体的虎嗅网上。成名后,同事们把他的绰号"潘姐姐"变成了"潘老师".他说自己与传统媒体彻底决裂了,
...

[点击阅读全文]>>
开始进入浙报集团新媒体事业部。他告诉记者,可能会做一些与新媒体有关的工作。

    他描述现如今的生活状态:"一个多月来,我以自媒体的名义到处骗粉骗关注骗酒喝,也到处找自媒体人饮茶饮酒饮咖啡。一个多月后,'你全家才是自媒体'成了我们这群人的口头禅,半戏谑半自豪半无奈。"

    《21世纪经济报道》评论员张立伟点评说:"自媒体繁荣是中国转型期的一种特殊现象,首先,与美国创业者主要是硅谷科技人员不同,中国媒体人的创业冲动比较强,以自己的媒体经验和人脉很容易进入低门槛的新媒体领域;其次,转型期刺激了一些公众对公共事务过度参与,不安全感强产生了信息饥渴症;其三,中国人是集体动物,社交话题主要围绕公共事件,如不关注似乎就会有社交障碍。"

    或许正是因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罗振宇陷入了一种身份认知的困惑:"你说我是自媒体吧,我也没办法,因为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但我觉得我确实又不是。"罗振宇说,"一方面,一个人在传媒组织之外,搭建一个传媒的品牌做大,从最初的一个人变成20个人,这跟一家杂志社有什么区别?所以自媒体不是一个新现象,而是一个老现象。绕过了现行的监管,完成了一个组织,不算新鲜事物。另外,在中国,监管很严格,自媒体人只是找到了一些缝隙。我的朋友说,像《罗辑思维》这样的产品,在美国早就被一些传媒机构收购了,脱口秀是一个很成熟的电视产品,只不过在中国电视这个特殊的情况下,它被主流媒体排斥,所以你们才沦落到民间成为自媒体。"

    对现在的罗振宇来说,每天起来想想今天说点什么。粉丝们收到他的语音微信的时间非常不确定,有人建议过他准点。他回对方,"我没本事准点起床。"他每个月集中去录一次《罗辑思维》,然后一周播一期,内容方面完全是他负责。

    内容的持续性对罗振宇不是问题,但对其他自媒体人来说则不然。

    程苓峰感慨:"不断订阅和取消订阅一些微信公众号。开始精彩,逐渐就乏味。这是个人媒体相对媒体组织的弱势:个人的思想和资源总有限,没多久就见底,而一个组织的脉络深广,成员会相互启发。个人媒体需要回答:你的营养源泉在哪里?是否有一个鲜活的群体、一个深度的视野与你链接?正如好的传统媒体所经历过的一样。"

    他自信持续性不会是他的问题,他会定期找一些业内高端人士聊天,然后记录下来,不会断裂。如今,他的云科技也有一些投稿。《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曾航运作"移动观察"的微信账号,找来了投资界的朋友一起操盘。潘越飞则总是被人催,干嘛还不更新。

    在这方面,拥有众多自媒体平台的一些网站,如虎嗅网、爱范儿、雷锋网则有明显的优势。"自媒体如果指个人的话,可持续性是存疑的。但拥有众多自媒体的平台我还是看好的。一个人力有不逮,但架不住众人拾柴,后浪推前浪。关键是互联网的平台有数据分析支撑,好稿子多少人看就给多少钱,微支付或精确广告都可以。"《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刘洲伟如此判断。

    困扰自媒体的问题还包括有效阅读。信息极大丰富,但人一天只有24小时,在一大堆信息当中,如何找到自己最想看的那一部分内容。

    罗振宇想得比较透彻,他说他只想把相同价值观的人集结在一起。他和合作伙伴申音达成共识,不做任何意义上的推广,也不希望人越多越好,只希望人越对越好。

    知名IT评论人洪波总结:"自媒体的价值不在于传递最新鲜的信息,而在于一两个人对社会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了不起了。(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