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朱南松,戴志康背景(两篇)

标签:
转载 |
(在中国股市的资本作手中,朱南松和他的上海证大是其中的真正高手,13年股海征战,200倍投资业绩,这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的高材生深谙中国资本市场潮水的凶猛和深浅,下面一句话是他对市场最好的注解,这句话不如“时间的玫瑰”诗意和浪漫吧,但做到它才能让你不输钱。)
13年股海征战,200倍投资业绩;1994年年底是1万元,现在200万了,获利收益是百分之四十几吧;实际上很多人都曾经做过41%以上的收益率,年收益率,但要保持这种就比较难一些;亲历327国债事件,净挣400万;一个小时就挣了这么多,细说他的投资方法;
朱南松
江苏人1966年生
1994年开始从事期货投资
1995年开始进行股票投资
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中国老牌的投资机构,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私募基金之一。公司创建于1994年,目前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手上掌控着几十亿规模资金。公司董事长叫戴志康,他是新财富“500富人榜”的常客,2006年,他在该富人榜中位列第145位;朱南松是公司的总裁,曾经是戴志康的校友,两人都是从有金融黄埔军校之称的五道口毕业。从1994年以来,公司的投资活动都由朱南松掌管,13年后,他创造了200多倍收益的投资神话。
您当时对私募这个行业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解?
我们当时在证券公司,是主管大户室的,也看到很多投资者,从很少的资金,不断地壮大。后来不断地加一个零,这个给我们的刺激也很大的而且他们自己本身的学历和专业都不是这个行当的,都能做成这么样,所以对我们来讲,是个很大的刺激。我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走这条路呢?因为注册资本只有300万,所以当时只能叫上海证大财务顾问公司。
我们第一个阶段,还是自己的学习,投资这个阶段,基本在1995年之前通过国债期货的投资,中国股票的投资。打了两个胜仗,积累了一些规模,注册资本从300万变成3000万。实际上在这过程中,主要就是国债期货的投资比较成功。
1992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国内第一个开办国债期货交易。1994年,朱南松开始他的投资生涯,正是从国债期货交易开始的。第二年,震惊全国的“327”国债事件爆发。“327”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品种,当时市场传闻财政部会给“327”贴息,多空双方围绕这一消息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对赌。当时的空方为证券界头号实力人物――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老总管金生,多方的代表则为中经开。1995年2月23日,“327”贴息传闻得到证实,“327”暴涨,持有大量空仓的万国遭遇灭顶之灾,开始砸盘,国债期货市场一时大乱。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做出最后8分钟交易无效的决定,并在事后组织协议平仓。做多的朱南松由于在这一天早些时候进行了平仓,资金竟然毫发未损。
我们在“327”出事那一天,那一天就挣了大概400万。就是一天挣400万。当时这个也是很重要一个战例,当时我们也感觉到,保值贴补的应该偏向于有的。就是说你们是做多做多了。
当时一天赚400万 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在当时,应该来讲那个年代还是相当于后边加一个零了。这也是你的第一次投资获利的比较大的,因为平时也有这种。因为我这个公司成立以后,一直基本上每年都挣钱的,因为我原来学宏观的。对整个物价的统计这一块也是积极地研究,包括和相关的人员,保持信息方面的沟通,把整个的物价的走向大体看清楚了,看清楚了以后就对保值贴补这方面国债期货的走向就看清楚了,看清楚以后基本上一直在做多就是基本上我们挣钱最重要的,就是在国债期货上面国债期货挣了很多钱。
你一天挣400万是不是很刺激的感觉?
那当时是非常激动的,因为实际上相当于不是叫一天了大概就一个半小时,一个小时就挣了这么多。后来下午的时候我们还没收盘的时候我就很激动,就离开了市场,后来出事,我都不知道。后来他们打电话跟我讲,说出事情了,后来我一想,也无所谓,反正我对冲掉了,怎么弄对我都没影响,大不了这个钱没有当时也没有太大的遗憾和问题。
1995年5月17日,国债期货被暂停。朱南松开始转战股票市场。由于较早地接触了国外股票投资的经验,朱南松在1995年逐渐开始了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在当时,这样做的机构还非常稀少。
当时跑上市公司的时候国内没有哪一家机构,当时唯一的机构就是君安,君安现在也不在了,变成国泰君安了,这两家去跑上市公司所以我们当时到上市公司,都是第一家去,我们的研究员去的时候,人家董事长都很激动很兴奋。
为什么呢?
他说上市以后两年三年,没人去看它的没人理它的,它好坏没有关系股票乱炒他心里有很多话要讲。所以很多研究员去了以后,都是用车子去接,还请吃饭呢,和现在整个是已经倒过来了,不一样了。
你们从调研得到的信息,对你们投资有什么帮助吗?
应该帮助比较大的,后来我们特别1996年
1997年中间,比较成功的抓住了几个项目包括后来伊利,包括还有杉杉还有包括海尔包括现在经常说的长虹。
四川长虹。上世纪90年代,给中国股票投资者莫大的希望,又制造了无情的伤害的一只股票。朱南松在股价启动之前,通过调研,挖掘了这只牛股。
当时我们甚至提出要投资倪润峰观点,也是在中间不断地摸索和学习过程中,先是要投资长虹,后来上升到一个高度说要投资企业家。
你觉得他做的是不是之前企业家没做过的事?
他就是纯粹在打市场 因为以前那些企业家 可能更多的是 不是那种完全是打市场的企业家
,当时长虹怎么个不错。规模化的低成本的,大规模的扩张这种过程,实际上来讲,就是它有一些营销策略,这个方面对它来讲,当时在倪润峰的领导下在那个时代确实是非常好,中国当时就没有很好的企业家。
你看中了长虹,很多意义上是看中这个企业家?
因为当时觉得公司业绩很好,市盈率很低,我就买了很多了很多以后,所以当时我们觉得是很不错的,至也想希望其他人来分享个是很好的一个投资。后来我们甚至都跑到当时的上交所的杨祥海那边去上一个报告,杨向海人不错,杨向海还接待了我们。后我们跟他讲要和深圳竞争是要把长虹作为领头,甚至要把上广电让长虹来吸收合并,把长虹打造成沪市龙头股。当时实际上我们想的,我们实际上也一方面有利益因素。但实际上也是有一种理想成分,因为对这个市场但实际上当时适合当时的情况应该说适合当时的情况。
1998年,朱南松在跟踪四川长虹的时候,发现情况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公司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于是开始逐渐退出。证大在四川长虹这个项目上获得了四倍的收益。
后来也发现问题了,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们就开始退出来,他们说,你们怎么退出了,我说我们就该退出来啊。
实际上,在朱南松投资生涯中,二级市场的投资只是他所有投资中的一条路线,他还有另外一条比较隐秘的路线:一级市场的投资。他在这条路线上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前者。如果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第二条路线提供的安全边际要比第一条大得多。
我们买转配股和买法人股,都是在当时二级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这个价格一般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价格。什么概念呢?就是说这个价格不动,我出就有三倍、四倍、五倍的收益,这个应该来讲是很容易,这个应该和二级市场还不太一样,二级市场叫做高举高打。二级市场的投资遵循主力板块。主力行情不做庄的概念,一直做这个原则。2001年的时候,市场上当时总结了六大派系我们当年也算一大派系,我看到后来另五大派系,基本上都消失了,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做庄派。
你们归到哪类派系?当时归成什么派系?
好像他们认为我们是跟庄型的,跟庄型的一种。
因为你们是追逐主力板块?
对,主力板块、主力行情的。所以有的时候就会在上市公司的年报里半年报里就反映出来。他说,这个股票涨了以后你也在参与了嘛,但他们很多人认为说,主力板块涨得这么好一定有人做庄,你又参与了但又不是你做庄的,他就认为你是跟庄的。但实际上往往是我们可能已经买好了,觉得这个项目不错可能就进去做,也有可能是有人带有做庄性质的,我们不知道也不管,觉得估值高了,市场要进入条件阶段了,可能又退出来了,就是这样的做法。
这么多年的投资你们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有一个互补?
是互补,所以你才能够安全地度过熊市。
你是在二级市场获利多 还是在一级市场获利多
一级市场获利最多。
从1996年开始,利用制度性机会,朱南松通过投资法人股、转配股获得的利润之高,可以用“令人瞠目结舌”来形容。
它实际上就是价值投资了,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价格比较低的去进行投资、这种概念因为它正好比较巧,这两种等放出去的时候都是在牛市阶段,这是很重要的,买的时候又是比较低,这个里边就很明显的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当然它这个应该是制度性的,一个盈利像我们有些法人股最多挣到几十倍的都有。
苏常柴转配股,是朱南松在1996年投资的一个项目。从苏常柴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朱南松在投资时的耐心、远见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常柴在国内柴油机动力这一块,是第一块牌子。后来和他们另外一个他们本身解决不了它这个转配股的问题,因为当时是君安给它承销的承销以后解决了一部分,还有一千万股就没法解决,没法解决了以后,后来我们就和它搞了一个,实际上当时我们在1996年初的时候实际上它这个已经转配股配股。还没全部配出去它就希望我们拿,但我们又没钱,我们当时就讲,那这样吧,我们就借你的钱给利息,给12%的利息,到年底付钱,那这样好了1996年正好市场好了,我们把这个钱挣好了以后后来就把这些打下来了。这样的话就和常柴,形成了一个战略的关系,战略合作关系,这样的话实际上等到1996年
1997年的时候,我们再去看常柴的时候,实际上它的高峰期已经过了就是它的增长力已经不行了,所以说后来我们在二级市场,就基本上没怎么碰它。
你选法人股投资的时候,选择投资的方法跟选股,有没有相通之处?
有相通之处,我们实际上当初专门为这个出了一本书,叫《战略投资法人股》。有四点要求:第一个,就是要求我们和二级市场之间要有巨大的一个差距,一般要求五分之一以上,你要要求六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就是你的价格一定要低,这是从价格要求。第二个就是价格要求上面要以净资产还要低比净资产要低,但是主要躲在国有大股东后面,因为大股东是按净资产来作为计价的,当时因为它还没全流通,我要躲在它后边,因为躲在它后边以后,有一个好处,就是说不会贱卖它就不会和我来竞争,用低的价格来卖,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第二条件也是很重要的。第三个,我们要看一些行业,我们当时看的行业,基本上都是比较稳健,比较可预测的行业像我们投的电力,长江电力,电力公司。这个东西也是没问题的,商场,汉商也是搞商场的,然后土地开发园区,苏高新这种类型的。这种类型都是,当然还有上海一些本地企业,东方明珠什么的,也有一些都有这种情况。什么概念呢?我们当时觉得要能够有一定的预见性,觉得五年八年能够活得下来的公司,不要到时五年八年活不下来的公司。我这个东西因为我们当时预测,法人股流通的话,一个是和牛市,第二个可能和外资要进来有关系,因为只有这个市场好的时候才把它放出来。市场不好不会吧它放出来,我们有这个观念一定要活得长,就是这个所以这个里面从行业选择上有很多。另外一个同行业周期上面来讲,希望这个行业最好已经坏了两年三年了,坏了两年三年以后有的人说,下跌了两年三年以后,这个它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也不会特别高,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打五分之一的话,那这个基本上就还是比较有保障的。
这个让你们有多大的收益?
这块应该是后来在2000年8月 9月份出来,出来的时候应该是大概4倍多涨了4倍多
经过几年资本市场的摸爬滚打,朱南松早已是轻车熟路,从1996年起,他开始不断地在几个市场之间调配资金,以此进行风险规避。
我们在对我们自营这块的投资,在牛市上涨阶段参与一定阶段以后,我们就撤回来了,撤回来以后就基本上转向制度性的机会我们从最早的转配股。因为转配股,实际上从1996年开始就参与,后来1997年
1998年又参与以后到了2000年的时候就开始大规模进入收获了。我们就尝到了这个甜头后来到2000年
2001年的时候我们从二级市场挣了钱以后,我们就拿出相当一部分又进入法人股,法人股投资法人股投资实际上后来又出来,出来以后我们现在又开始转向PE(私募股权投资)
朱南松在投资的时候,还善于资金杠杆的使用,当市场处于低谷的时候强调加大杠杆的运用,当市场狂热时则禁止使用资金杠杆。他认为投资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在本轮牛市,只要抓住了投资的主线,就能够获得很好的回报。
股中股是朱南松独创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在坚持价值的基础上,不妨选择有许多概念的公司进行投资。这样一方面能保证不亏,另一方面还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他投资的南京高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南京高科,我们去年十月份的时候,当时就对南京高科做了一个研究和分析,他有南京商业银行的股权一算,它每股里面含0.6股再后来一看它还有中信证券,栖霞建设的股权,都很多。当时就进行了一个研究,研究以后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我们就把它假设,南京商业银行上市以后定价定在20元,因为当时我们感觉它有这种可能性的,因为它的业绩,可能在0.5元
0.6元。当时算下来应该当时的市场价可能会做到20元,这个情况下,它按照所持有的东西它的净资产可以搞到20元,当时股价只有7元
8元,所以说我们当时就说,这个东西在牛市里面的这种状况应该被严重低估的这个也是一种价值投资了。后来我们又通过进一步去调研,又去调研,调研完了以后又去了解它的地产这一块。觉得它地产也很好,地产这块也会增值它的这一块,而且我们感觉它的净资产可以搞到25元。
像这种你们选的股中股,你会一直持有它吗?我想知道您选择退出的时机是怎么把握?
退出的时机跟我们上次讲那个烟花理论有关系。因为它应该还有可能,要放三次烟花,现在才放了第一次烟花,第一次烟花相当南商行上市。一上市以后大家都知道它估值能估到什么水平,这是第一次。第二次南商行它最后进入它的净资产,包括它现在栖霞建设,还没完全进入它的净资产,把净资产一算,它就可能变成十几块二十几块的净资产了。这样的话它的PB一下子就变成一点几的水平,很低的水平了这个就是第二次。第三次放烟花它这个放烟花,还可以连接放几次。因为什么,它明年所得税调整以后,我感觉它可能会把中信证券应该实行利润,因为中信证券对它主业没什么关联度也没什么好处。它也可能把中信证券卖掉,卖掉以后光中信证券这一块,就有大概靠近18个亿20亿的利润。如果扣掉税可能少一点扣掉成本少一点,但是它这个利润就在十几个亿十几亿的话,相对它三亿多股的股本它可以业绩可以做到三块多四块钱。
最后一个,还有一个放烟花,就是它把挣出来的钱,包括它把栖霞建设,也可以再抛掉抛掉以后,把挣出来的钱再去开发房地产园区开发房地产这个又是很大的一个概念,三次烟花,放完了以后也许差不多或者估值很高了市场估值靠拢了,也可能差不多。
朱南松认为,证券投资是一项需要许多假设和想象力的活动,假设的条件应该尽量保守、客观,推理的过程则应该合情合理。
像您做投资的时候,这个结论重要还是结论前的这个假设?
假设最重要,因为我们实际上很多人做投资的时候人都是有贪婪恐惧。还有一个懒惰的特性,人家很注重贪婪和恐惧但还有一个懒惰。为什么懒惰,就是人希望不劳而获,不劳而获什么东西呢?就是希望人家的结论,最好你告诉我结论,你前面什么东西我不管了,只管结论。但实际上这个结论都是一种猜测都是有一个可能,都是一个假设在前面的,他不管。也许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假设不成立了。
对呀,那你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但他可能还在那边,抱着刻舟求剑一样就在这地方,我还是要在这个地方下去摸剑这个心情一样的,就是这个概念。
很简单一个道理,我们假设网络股起来以后很好很好,很能够创造生活也会业绩很增长但是最后我们后来发觉网络股没业绩,都是免费的,然后业绩还要靠通过广告什么东西。其他方面,后来才找到游戏,广告才产生利润都没利润的,那说明这个假设就有问题了。所以我们对网络股撤退非常及时的,后来一看,能炒这么高感觉好像已经兑现了,已经超出了,那赶紧就撤了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假设的运用了。
当你发现你之前设定的假设不存在、不确定,你就会立即决定退出?
是,因为核心问题在什么地方,因为所谓股票投资,它有个很微妙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放烟花呢实际上它放了一个空炮。可能市场上已经反映出来了,说你这个公司可能要整体上市,这家公司它自己都不知道要整体上市。市场上把它想象成要整体上市,已经是翻了一番两番三番了。这种情况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的话实际上你就是作为我们一种客观投资,理性投资者就知道,实际上它这种实现的可能性怎么样,它这个东西是不是价格上已经反映了多少程度了你要考虑这个问题,实际上即使它实现了,你的价格都撑不住,那你还能在里边待吗?肯定不能待嘛。
朱南松认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但是同时自己又不拘泥于理论,反对生搬硬套。他称自己的这种投资方式为“权变”。
有的投资人认为,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的公司很少,只有3%到5%?
对
您现在可以预测到可以看到能够进到3%的公司,他们会是什么样的?
只能讲将来有这种可能,像比如说蒙牛,但蒙牛又没回来,蒙牛制造业这里边会有一些企业会起来的,制造业像原来的中集、上港机箱、保险、保险在中国可能有一些大的企业,银行也会出现大的企业。很多人对招行、对平安寄予很大的期望,认为它也有这种可能性这种潜质。因为根据它以前的轨迹它能够从无到有,能够变成这个行业里面的。第二名或者第几名,他就觉得有可能将来变成第一名这种概念。
您如果认为它有这种长存可能性的公司,会长期持有吗?
我个人应该来讲,因为这些公司我还是希望找到这种机会,就是这些公司很多股票没有上市的部分,我去持有它。因为这样和二级市场,会有一个折价这是一。第二要等它有一定时机的盘整,调整以后我应该也有可能长期持有它。
你在考核一个公司好与坏,它最关键的要素是哪一些?
考核一个公司好坏实际上我们更多的应该还是看它的估值。因为我个人认为,因为有些东西是一直在变,很多东西一直在变估值也是在变化,那是因为一样的。出现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啦或者整个市场口味发生转变了,现在因为整个经济条件好了,人家喝茅台喝五粮液的多了。但是过几年以后这个老涨价了以后人家没钱了以后,那喝的人就会少了,总是会有波动性的,没办法讲的这个东西。
所以说我们在选择公司的时候比较注重公司在一定阶段的上升性怎么样,是不是在上升阶段。所以我们一般来讲而且上升有一种加速度的上升比较重要,所以我们一般来讲,要求速度是一个加速上升,而且如果你个这个速度已经下降了,那就不行了,你在下降过程中的速度经业绩增长30%以下至百分之二十几,觉得这个公司已经都不行了,是我们一个判断。为什么呢?它原来可能是从10%、20%
、30% 、50% 、80% 、100%增长。增长到后边以后,开始每年增长变成50% 、30% 甚至20%
到30%以下。我们就不看了,因为很多人觉得好像它还20%的增长比整个市场的增长速度还好,但我们认为它的增长速度就已经开始不看好这个东西。
为什么?
实际上它估值已经从高估值往下看了。那整个估值就发生很大转变 这个里边 我们是严格按照估值方法来进行。
从1994年年底到目前,朱南松管理的自有资产获得了200倍的增长。如果在当时投资10万元,到现在,这10万元已经变成了2000万。
获利收益是百分之四十几吧,但是获利收益也是在40%多一点41%的样子,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曾经做过41%以上的收益率年收益率,但要保持这种就比较难一些。我们对这个市场,持的比较恭敬的态度来对待它,因为市场就像一个大海,深不可测,你只不过在中间划着一个小舢板能够幸免于难,而不是你好像怎么能够征服大海,很难征服大海,市场是一个大海,人不可能征服它。
成立之初,上海证大的注册资本只有300万,不能达到投资管理公司的资本要求,只能叫上海证大财务顾问公司。1994年,朱南松开始他的投资生涯,正是从国债期货交易开始的。
1992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办国债期货交易。如今,国债期货早已淡出中国证券市场,主要原因就在于震惊全国的“327事件”。
“327”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期货品种,多空双方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对赌。1995年2月23日,受“327”贴息传闻得到证实的影响,“327”暴涨,持有大量空仓的万国证券遭遇灭顶之灾,开始砸盘,国债期货市场一时大乱。上海证券交易所最终做出最后8分钟交易无效的决定,并在事后组织协议平仓。朱南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当天参与了多方的操作,并在空头老大万国证券疯狂砸盘之前平仓,不但躲过一劫,而且当天盈利高达400万。在当时来看,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如果晚了十几分钟,或许朱南松和上海证大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尽管朱南松在国债期货投机中的成功有一些运气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宏观经济学的教育背景让他对于当时的物价以及国债走势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把握,在大的方向判断上没有出现错误。也可以说,历史给了上海证大一次迅速完成原始积累的机会。
1995年,上海证大注册资本增加到3000万元。
法人股与转配股投资:高速的财富积累
国债期货市场关闭之后,朱南松开始把精力转向股权投资。从1996年开始,利用制度性机会,朱南松通过投资法人股、转配股获得的利润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苏常柴转配股是朱南松在1996年投资的一个项目,当年上海证大战略性持有苏常柴转配股1000万股,成为其第二大股东。随后在1997年公司又追加持有宁波杉杉、大众交通等多家上市公司的转配股。
在这些项目上,上海证大取得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收益。
后来,朱南松专门写了一本《战略投资法人股》,提出投资法人股的几点要求:一是价格要低,不但要远低于二级市场价格,甚至要低于净资产;第二要看目标企业所处的行业,因为法人股投资周期比较长,要求目标企业所在的行业未来几年要保持比较稳健的发展。
虽然,目前“转配股”之类的投资机会在市场中已经比较少见,但是拟上市公司股权投资项目在牛市大扩容的背景下依旧存在,甚至还有不少的机会。包括上海证大在内的很多私募基金已经把触角伸向了这个领域。
正由于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同时进行投资,朱南松和上海证大也才可以从容地渡过A股市场漫长而难熬的熊市,并顽强的生存下来。
博弈二级市场:另类的价值投资
朱南松对外经常会说,上海证大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然而,从其二级市场投资的经典案例来看,朱南松眼中的价值投资和常人相比却又多了几分另类。
“理性、规范、长期、组合是我们稳健投资的四大原则,时机、项目、价格、资金管理是我们从投资实践中总结出的决定投资成功的四大要素。”在上海证大的网站中,这样总结公司的投资理念。
1996年,朱南松集中四川长虹,并持有至1998年初。对于这个项目,市场也有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朱南松就是在追逐市场热点,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对此,朱南松不以为然。在接受采访中,朱南松表示,当时的四川长虹在倪润峰的领导下发展还是不错的,业绩很好,投资价值是被低估的。
1998年,朱南松在跟踪四川长虹的时候,发现情况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公司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于是开始逐渐退出。上海证大在四川长虹这个项目上获得了四倍的收益。
朱南松认为,在坚持价值的基础上,不妨选择一些具有概念的公司进行投资。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股中股就是朱南松创造的一个名词,其实基本上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类似。在对南京高科的投资中,朱南松正是看中了公司持有的南京商业银行、栖霞建设、中信证券的股权价值。
这种基于上市公司持有股权的价值引发的投资热情,其实是一种投行眼光在二级市场上的延伸,是一种另类的价值投资。
如今,上海证大联手平安信托发行了三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收益率水平在信托型私募基金中名列前茅。截至2007年10月15日,平安证大一期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单位累计净值增长率为92.18%,这里面已经扣除了20%的业绩提成。因此,在一些公开场合,朱南松才敢于高调的表示上海证大并没有跑输公募基金。
不过,对待投资,朱南松还保持着一份固有的谨慎。他说,市场就像一个大海,深不可测,你只不过在中间划着一个小舢板能够幸免于难,而不是你怎么征服大海,人很难征服大海。
哲学的高度理解社会和人生
和戴志康对话,并不轻松,这个喜欢穿中式服装的江苏男人,与人交谈时经常停顿,言语中也总是充斥着“不知道”、“不确定”,让人琢磨不透他究竟在想些什么。不过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一本精彩的小说总是充满着神秘和不确定性,谁都不知道结果,一篇一篇地翻开去读才有意思。
戴志康把人分成三类:做“大事”的人是天生的,做“中事”的人是被社会逼出来的,做“小事”的人是被训出来的。而他把自己归结为第二种人——被逼出来的。
富豪中的高学历者
今年42岁的戴志康出生于江苏海门,家中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四。童年时,家中十分清贫,常常吃不饱。小时候的戴志康曾经从地里挖一些地瓜、收一些蔬菜到市场上去卖,也算是商业意识的启蒙。
戴志康的教育背景令人羡慕:1981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主修国际金融;1985年,考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后来,还在复旦大学学了两年哲学。这样的学历在各种“富豪榜”上榜者中实属罕见。
从人行金融研究所走出来后,戴志康先是进入中信实业银行行长办公室做秘书工作,1988年,戴志康辞职,南下海南创立了“国际金融公司”,半年多没有一笔业务,被迫回到北京,进入德国德累斯顿银行北京代表处做中方代表。
1990年,戴志康受到研究生同学、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张志平的召唤,第二次来到海南,担任海南省证券公司部门经理。
1992年,戴志康受命组建中国第一家公募基金公司——富岛基金公司,出任总经理。富岛基金第一次就募集了6000万元,主要是用于炒股票和房地产。这一年,戴志康28岁,在投资金融界声名鹊起。两次下海南,其中的原因,戴志康不愿多谈,只简单说了一句:“被逼的”。他说,“自己上大学,家里供得很辛苦,不光自己家,还有亲戚家,而刚毕业时的工资很少啊,自然想出来多赚点钱”。
学会从哲学的高度理解社会和人生1992年9月,戴志康创建了上海证大资产管理公司。1993年,他邀请了人民大学的校友朱南松在上海设立了业务部。其时,他还在杭州开始了自己的房地产投资之路。但1993年的宏观调控,让戴志康遭受沉重打击,除了把6000万元全部亏损外,还倒贴了500万元。不过,戴志康对所有的失误、挫折都没有失败感,“技巧只是一时的失败,不是永远的失败,把错误当做错误,继续往前走”。1996年,戴志康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再次进入股市并获得巨大收益。
1998年,戴志康成立证大投资集团,开始进军房地产。2000年,戴志康全面进入上海浦东房产市场,以非常低的价格拿到了足够开发10年的土地。证大集团精心打造的证大家园和经典楼盘水清木华等项目,获得市场追捧。2003年2月21日,戴志康出资1.5亿元全面收购上海世纪。
2004年7月,上海世纪易名为上海证大。同年,戴志康以17亿元的身价在胡润百富榜中排位第57名。
戴志康两次介入股市,两次都在股市低迷的时候,这都源于他的判断和信心;两次介入房地产,两次都是在低迷的时候选择了最佳的切入时机。有人把原因归结于戴志康喜欢研究哲学。而戴志康并不否认自己喜欢哲学以及哲学对自己的帮助,当初之所以会再到复旦大学,学两年哲学是因为“心中有很多问号”,而学完之后,“学会了从哲学的高度理解社会、理解人生”。“巴菲特、索罗斯,都是哲学家,机会不是报纸上登的东西,也不是‘圈子’里的人谈论的东西”。
不愿意称自己为文化人的商人
戴志康喜欢穿中式服装是出了名的。记者曾经先后六次在不同的场合看到他都是身着中式服装。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问上海期间,会见包括戴志康在内的上海商界精英时,戴志康是中国男性企业家中惟一没有穿西装的,而是穿了一身白色的唐装。喜欢穿中式服装的习惯让人容易把“文化人”、“儒商”这些字眼套在戴志康头上,不过他却坚称自己“不是文化人,是一个商人”,而且也不愿意用“儒商”形容自己。 但不管怎样,现在的戴志康与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近,他自己在企业内部刊物里还写过《文化、资本与财富》、《文化艺术的力量》等文章。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戴志康的又一个大动作——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正式动工,这座包括亚洲最大的当代艺术馆和一座超五星级艺术大酒店在内的新颖综合性公共建筑由国际级建筑设计大师矶崎新担纲设计,将于2009年竣工,它将成为未来上海国际电影节开闭幕式的主办场地。他认为,把文化享受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将会是今后的消费方向。不过,虽然证大现在做了很多文化艺术活动,但戴志康清楚这只是证大目前参与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的试探。他的基本想法是要为文化在当今资本时代找到价值体现,挖掘中国文化的产业价值。他说,“我相信中国文化的底蕴,有着世界上无可比拟的资本价值。这个事情中国的文化人没有办法做,我们商人要帮着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