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创业者

标签:
杂谈 |
文:《商业周刊》记者吴佳
创业是什么
对遭受“成功学”毒侵的一些年轻人来说,一提到“创业”就如同打了鸡血,“创业”两字彷佛成为天使头上的光环,闪耀着梦想、成功、个性发展、自我实现等各种美好的光芒。而对现实中创业过的人们而言,“创业”两字是一段难以磨灭的回忆,因为其中的大多数,是不堪回首的失败与屈辱。
“创业就是典当灵魂,成功者才能将灵魂赎回。”
如此触目惊心的话来自于一个创业者,他是一个成功者,从创业初始到现在,事业逐渐做大,可他见证过很多失败,有个朋友创业多年,最终一事无成,婚姻也走到了尽头。尽管现实残酷,可每年仍有许多人前仆后继地奔赴这场与魔鬼的交易。
2011年初,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与腾讯网展开网络问卷调查,在4551个有效样本中,81.5%的受访者对创业“有兴趣”,接近半数的受访者(49.1%)打算“自己创业”或者“和朋友共同创业”。
这些年轻人看见的,是来自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马云、俞敏洪等创业大亨的光芒,却忘记了看看身边同行者凌乱的脚印,走在这条路上,三个问题始终伴随着创业者: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的目标在哪里?
在创业的三大终极问题中。有多少人能上下求索,坚持到底,在不断地追问中,创业者更加迷茫和彷徨,创业不是简单地谋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从有了新想法开始,创业者就选择了普罗大众的对立面,孤独,几乎成为与生俱来的特质。
http://www.feimalv.com/plugi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20607/20120607001120_59911.jpg
创新这道鬼门关
提出“日心说”的布鲁诺遭受火刑,声称能造出飞机的莱特兄弟遭到别人的耻笑。自古以来,新理念从来就没有轻而易举的被大众接受过,选择创业的人们,从他们的新点子一出炉,就注定伴随着不被人理解的落寞。
当人们兴高采烈地把突然想到的一个绝妙的idea告诉密友、同事、父母、上司、老板甚至是投资人的时候,多半会得到以下回答:
“神经病啊,异想天开!”
“这有什么稀奇,我早就想过了。”
“在你之前很多人研究过,都没成功。”
“这玩意儿会有市场吗?别做无用功”。
“怎么赚钱?上面肯定通不过!”
……
每种回答都是对创新的打压,当1个人这么说,10个人这么说,100个人这么说时,创新的念头多半以夭折告终。坚持下来的人,注定孤独。
http://www.feimalv.com/plugi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20607/20120607001139_64209.jpg
“我晚上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么好的理念,为什么大家都不接受?”
一名创业者说,他的理念不被共同创业的朋友所接受、不被手下的员工所理解,他感觉“孤独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
发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让创业者感到孤独,可这一特质,恰恰是创业者成功的关键。在“日本制造”教父盛田昭夫的创业故事中,SONY也曾有过它漫长的蹉跎岁月,盛田昭夫一次次用毛笔在塑料带上涂抹着磁粉,更是亲自带着样品跑遍世界各地去敲经销商的门,向他们推销当时被看做是“异想天开”的Walkman。就是背负着这种孤独,SONY把顾客对Walkman的需求研究到极致、不同价位、各种功能、五颜六色,几乎卖遍了世界每个角落。
当时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垄断全球的产业,会像恐龙一样,突然在地球上绝迹?
这是创新独有的威力,它不断破坏着旧秩序,开创着新秩序,哪怕开始不被人理解和接受,但终究推着历史车轮滚滚前进。宏观来看,创新如一部史书般宏伟,可从微观角度看去,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下,碾倒了众多前仆后继的创业人。
创新要面临的考验太多:时代的淘汰、社会的否定、商业规模转化、消费者认可、市场成熟度、还有层出不穷的山寨模仿,唯一能抵制这一切的,还是创新,历久弥新的创新。创新永无止境。
《商业周刊》记者采访乔布斯:“请问你是如何系统地进行创新的?”乔爷简练地回答:“You
红尘浪里,千山独行
不论创业的团队有多大,创业家永远千山独行,没有人能为公司的成败负全责,也没有人会在公司毁灭前陪老板走完全程。这是创业者必须要承担的孤独。
暂不论创业失败的案例,即便是极其成功的创业团队,表面上公司里架构严谨,分工设职,各有所司,平时正常运作不成问题。可在艰难之际、在关键的决策时刻,纵有千军万马,整个团队似乎都派不上用场,没有人敢提供明确的建议,只有创业者自己能决定、能负责。处境艰难的时候,往往也只有创业者自己去面对。
http://www.feimalv.com/plugi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20607/20120607001202_26413.jpg
“千军万马中的孤独”,与团队是否健全无关,也与公司规模大小无关,更不是儒家所言的“众叛亲离”的“独夫纣”,这是所有创业者必须面对的真实。
横店原属东阳市农村贫困区,是一个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山区,当地一家乡镇企业——横店集团的创始人徐文荣建设圆明新园的构想被披露后,几乎成为众矢之的。有人骂他“商业炒作”,有人骂他“劳民伤财”,还有人骂他是“商人沾满铜臭味的破坏”。然而徐文荣对于自己的投资眼光很自信,他说:“骂吧。你骂你的,我做我的。反正我照样吃饭,照样睡觉。”在多数人不看好的情况下,横店竟在徐文荣立足长远、特立独行的决策和影视产业的发展下,奇迹般地成为了“东方好莱坞”。
创业初期,创业者从一个人的想象出发,这是千山独行;在创业遭遇困难的时刻,所有的员工都可以跳船求去,只有创业者不行,必须死守到最后一刻,这又是千山独行;在公司濒临倒闭之际,所有的投资人、股东,都可以放弃,只有创业者不行,因为要为所有的人负责,更要为自己负责,这更是千山独行。
“员工要吃饭,客户要好处,公司要发展,工商要处理,税务要担心,可很多事不能表现在脸上,很多事不能找人商量,很多委屈只能自己承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的点上一支烟,看着冉冉飘起的烟影,这时才是自己。”这句心声,道尽了创业者独行的酸楚。
在企业高度竞争的红尘浪里,千山独行,是一种折磨,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惩罚。但要度过重重危机,获得最大的成果,千山独行是创业者必经的历程,也是不能或缺的能力。一旦准备踏上这条路,创业者永远要假设“只剩我一人”时还能走下去,创业才能成功。
孤独是种饱满的存在
“如果你觉得寒冷和孤独,这很正常,创业者就是这个感觉。”
英特尔投资中国区总监卜君全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句名言来鼓励创业者。
孤独是一种力量,会造就一个人从脆弱走向强大。具有责任感的决策者是孤独的,孤独是实现宏伟梦想的过程中必须的修炼,是社会对特立独行者的考验。
当可以与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便不会孤独;而在创业的路途中,慢生活的状态不容存在,于是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
http://www.feimalv.com/plugi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20607/20120607002425_51955.jpg
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应该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应当鼓励特立独行,让每一种特立独行都能找到存在的价值,当群体对特立独行实行压抑时,生命价值的多元性便无法彰显。如果活不出孤独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独行,创业何以进行?
对创业者来说,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蒋勋的《孤独六讲》中有这样一段话,或许我们可以与创业者们共勉: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