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低毛利高周转:王晓路

(2011-05-05 12:56:15)
标签:

杂谈

最近跟一位食品饮料行业的腕级研究员饭局,(包括好些投资界的高人),听他聊食品饮料,侃茅老五,吃着吃着没留神,他说到低毛利高周转,我以为说的是快消品的商业模式,再一听,原来说的是板块轮动,投资策略。大意是如今机构投资者(他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基金)基本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有一定盈利就撤,先来的吃鲍鱼,后来的买单。嘿嘿,这跟buy and hold的策略很大不同啊。也难怪基金,连本质上需要长线投资的保险公司,如今做短线都不亦乐乎,仓位调整得特别勤快。

咱不评价机构们的行为,他们有他们的道理,至少在振荡市,buy and hold并不是最好的策略。

 

坦率说,除了部分细分行业还有无限空间(有无限空间的行业,集中度是否很高,是否在里面的公司有无限前途,咱另说。例如环保行业,比方说垃圾处理,各地方政府的考虑,海量的资本支出都是致命缺陷)大部分行业都是进入稳定增长,行业洗牌,竞争格局的研判远比行业空间的思考更重要。比方说地产开发行业,政府调控是肯定的,房价小涨或不涨是大概率事件,成交量也未必有井喷,地价高企甚至更高也是大概率事件,房地产开发行业总体毛利率持平或下降也是大概率;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也是铁定事实。瞧,基本没啥令人振奋乐观的。唯一令这个行业值得看一样的是集中度甚低。就算行业不增长,万科、保利、中海等份额持续增长,就有一定的投资机会。只要政策平稳,房地产市场稳定下来,估值恢复的概率就很大。行业未必有整体性机会,但个体公司有。

所以在地产和银行这两个细分行业来说,银行的集中度已经很高,但面临的两大不确定性――利率市场化和拨备覆盖(以及由此带来的融资渴求)始终未能阴云消散。一旦行业好转,同质化程度甚高的整个银行板块,都有估值修复的要求,市场有足够多的资金来推动么?行业一旦没有趋势性机会,个体公司也很难有。一季度银行的季报好得惊人,但息差貌似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差异?说不好,非利息收入贡献颇多。目前的息差水平,虽然不算历史最高,但也是中等偏上,到底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们能否协同一致,垄断资金市场,稳定毛利率(利差)?还得走一步看一步。存款方面,现在拉存款的现象已经出现,一旦利率放开,估计银行的成本上升是大概率事件。贷款方面,质量好的还得看国企、央企,这部分客户能接受多高的贷款利息?博弈的结果还不知道。中小企业当然是可以提高贷款利率的,只不过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要相当好。整体的想法,利差会缩小,但也不至于差到让银行无以为继。反正银行持续维持20%的增幅是逻辑上说不过去的,因为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放缓,通胀压力下企业的盈利能力在萎缩,没理由银行业独树一帜,日子比别人都好过。

 

理想的投资标的,当然是十倍空间,有限的下跌风险;高成功概率,低失败机会。就是我们前面博文所引述的4种投资机会中最吸引人的那一种。但关键是,这样的标的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容易捕捉到。而且好一点的标的――行业空间大、行业集中度高、领先公司护城河足够宽广,经过布局和耕耘,公司业绩逐渐进入释放期,这样的标的通常都贵的买不下手。高估值状态下万一看错公司,业绩远低于预期,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基金们追求低毛利高周转,其实是适应当前经济的不确定性、市场情绪不稳定性的一种办法。

 

投资变得越来越不好玩,至少在振荡市是如此。要么有独门功夫能抓住十倍股――风险是看错公司,赔了时间还搭上本金;要么就是勤劳辛苦低毛利高周转――风险是追涨杀跌弄错方向搞错热点,每每没有吃上鲍鱼还总是那个买单者。

 

独立思考,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