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星期了,终于能打开博客,呵呵!“未完待续”了好几天了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得意无如书味好,可人还是菜根香”,“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寄书读胜看花”。。。。。。
喜欢看书?喜欢看哪类的书?喜欢比书喻什么?在我看来,爱读书的人应该都会分类别,或者几大类,这也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态度,呵呵!扯远了。
这就是妈妈的态度!妈妈这回好好看了看上篇,因为要接着写嘛!唉!沉重!可也没办法啊!既然是我的第一次出游,妈妈说可不能马虎记载,不然怎么“到此一游”!
不过,这回可得说些新鲜有趣的事了,虽然我还是不怎么配合拍照。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欢迎回来!!!
富厚堂四处藏书楼各有千秋,暂且不说是表明其主人性格迥异,但是志趣不同是很显然的。
这些藏书,除均藏有浩如烟海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史、子、集外,又各自有其特色:
曾国藩一生著述甚丰,家书、日记、奏稿及收剿太平军的文槁,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他还喜欢刊刻书籍,如他书楼中藏有王船山所著《读通鉴论》等十几种著作抄本,都是他刊刻《船山遗书》的底稿;
曾纪泽曾出使英、法、俄等国,像《大英百科全书》一类外文原版书籍搜罗不少;
曾纪鸿精于算学,郭筠工诗词,还喜看医相、小说等书,故他俩藏书五花八门;
曾国藩的第四代孙女曾宝荪,热心教育,自然多藏有关教育、科技的书。
无慢室,我才不“慢”呢,我“闪”了,无奈,老妈又上阵了。。。
由于南方的房子比较潮湿,所以一楼不用于藏书,而是作为客厅,取名叫无慢室。“无慢”一词,出自《论语•尧曰》“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一语。意思是不要怠慢客人,就是说来到曾府的客人不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来到曾府的一律是贵客,一律不能怠慢。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客厅正中间挂的是曾府三杰图,中间的是曾国藩,左边拿扇子的是他的九弟曾国荃,右边是曾纪泽,旁边的对联是:“欹枕旧游来眼底,掩书余味在胸中,”大意为:斜靠着枕头,以前的师友都在眼前浮现,合上书,书中的余味久久还在心中。![[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咦?这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咱可是第一回见着。。。。。。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拉拉看。。。还有点意思!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哦!原来是为了书籍的运输方便专门设计的“电梯”!
一只大箩筐用绳子吊上吊下。这在当时的科技不发达状态下看来还是蛮先进的了。(读书使人进步!真是一点都不错啊!)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看书看久了,眼睛有些疲倦了,没关系,站在窗户旁放松放松吧。这儿光亮充足,空气也好,眺眼张望,也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呢!(可惜没拍几张推开窗,架起眺望的远景)只是,没有玻璃,下毛毛细雨都能飘进来,当时,曾家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能看清窗户中间的木栓吗?知道有什么用处吗?那隐藏了一块遮挡板在里头,每当狂风骤雨抑或是轻风细雨来临时,将板子往上拉遮挡住,然后用木栓栓紧。。。
佩服!凡事预则立!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思云馆,这是在咸丰七年(1857年),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过世,曾国藩特地从江西九江赶回来,亲自营建的,当作为父亲守孝的地方。
“思云”二字典出唐狄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取望云思亲意。为怀念自己的父母亲,门旁的对联:“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这里介绍到的是曾国藩的思想变化,思云馆是研究曾国藩思想变化的重要史物之地。
曾氏思想,一生三变,早年以程朱为依归,他一开始接触的是程朱理学传统的儒家文化,他继承和维护传统文化的核心,忠孝节义的纲常伦理,对朝廷忠心耿耿,所以他不会反清王朝,严守君臣界限,不敢取而代之。中年平定太平天国,“治乱世须用重典”,他采用了最为苛刻的法家思想,申韩之术,说他是曾剃头、刽子手、杀人如麻就从那时候喊出来的。1857年,可以说这一年是他人生当中最失意的时候,在江西九江湖口连连战败,他回到这学习黄老之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他说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老是去指责他人的过错,应该回过头来好好反省,也不要学习宋人那样拔苗助长,一切顺其自然,以柔道行之,以柔克刚。
曾氏思想有所谓的一生三变,并不是说曾氏是从儒到法又从法到道家思想,“一尊宋儒,不废汉学”,说的是他没有门户之见,中国的儒、法、道、佛甚至看相用人之术,他都各采其长,故被学术界认定其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依然是简陋古朴。又要提问了:窗板上的洞是?确实要读书啊!难怪曾公将读书摆在第一位,原来他知道读书使他受益匪浅啊!不卖关子了,这可是相当于我们今日的时钟,这一米阳光照射入室,依此的射程还有方位来判断大概是什么时辰。真是科学的殿堂啊!神!妙!绝!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呵呵!这可是曾家交通工具待的地方,今时今日的“车库”?!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看到这儿,咱就当温故而知新吧!“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曾府把教育看得很重,所以把读书摆在第一位,要读书、种蔬菜、养鱼、喂猪,早上早起,打扫卫生,考是要祭奉先祖,宝是指对待邻里要和睦,对待长辈要尊敬人,待人是无价之宝。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好不容易发现一小孩儿,我跑过去抢走一只鞋立马就跑,这一下是被老妈赶回来“弥补错误”的——穿上。。。。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唉!脱鞋容易穿鞋难啊!真不容易啊!汗!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 [转载]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之二——我的第一次出游(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看到我旁边的围栏上的小洞吗?那是旗座插孔,高高飘扬着大清的龙凤旗、湘军帅旗、万人伞等,可以想象当年是何等威严、壮观!
好了,富厚堂就到这吧,我们“白玉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