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熊猫省电灯具
熊猫省电灯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234
  • 关注人气:8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格力到底该不该多元化?

(2011-04-02 12:43:52)
标签:

转载

今年2月份,有媒体报道称格力将在湖南建冰箱、洗衣机生产基地,但是格力总部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有听说此事”。

实际上,2010年已有媒体猜测格力可能进入冰箱领域,并引用董事长朱江洪的话说“是否进入冰箱领域正在调研”,给人以准备进入的印象。但是,总裁董明珠在随后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格力不会进入冰箱领域,并表示空调市场机会多多,围绕空调产业发展是格力既定战略。

至今,关于格力多元化的猜测仍然没有停止。

从媒体报道看,几乎所有“格力多元化”传闻均来自于第三方猜测,无一得到格力佐证。这意味着多元化实际上是公众(准确说应是媒体)对格力的期待而已。在公众潜意识里,众多家电企业已相继走上多元化之路,格力没有理由继续坚持专业化战略,背后的潜台词是:格力企业实力雄厚,多元化发展一定会有不俗的表现。

为什么社会如此关注格力多元化的问题?格力到底该不该多元化?如果多元化得与失又是什么?我们不妨分析一番。

先分析专业化对于格力的得与失。

中国做家电的企业不少,到目前为止仍坚持专业化的所剩无几,格力、创维、新飞、志高、奥克斯算是其中的代表。当然,也有人说这些企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比如格力除了空调还有小家电、房地产等,一个例子是:最近格力在CCTV大做空气能热水器广告。再比如创维,除了电视还有手机、房地产,不久前明确表示要做冰箱、洗衣机。其他几家企业的情况类似。实际上,我们说这些企业专业化,是指它们以一业为主,或者说主业占整个公司业务比重很大(一般超过80%),其他业务加在一起仍远小于主业。以格力为例,其空调业务占整个集团的比重超过80%,创维彩电业务占集团的比例更在90%以上。

专业化和多元化到底哪个更好?我相信有企业管理经验的人从来不会轻易给出好或坏的结论。专业化还是多元化?要看企业战略需要。

专业化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做精做透——这是董明珠坚持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事实确实如此,格力有今天,与其多年来心无旁骛地做空调有很大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专注制胜”。

三心二意的结果是什么呢?我们看看春兰的例子。1990年代中前期的春兰,一度是中国空调第一品牌,至今仍有不少人记得春兰“一杆打进一桌球”的广告。但是,到2000年左右,春兰已是颓势明显,江河日下,至今已完全退出空调主流品牌行列,市场份额估计不足2%,排名在10名之外。什么原因导致春兰遭遇滑铁卢?罪魁祸首就是多元化。自以为空调产业已经做到最好的春兰,于1990年代中期进入摩托车、载重汽车领域,十五年折腾最终成就了一场“竹篮打水”,等到幡然悔悟再想回归主业的时候,发现空调产业“山已不是那座山,梁也不是那座梁”。

当然,我们不能说多元化一定就是三心二意。但是,如果主业荒废而辅业一无所成,不是三心二意又是什么?

我们很难说格力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其坚持专业化战略的结果。正是致力于成为全球空调行业的领导者,格力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制冷研发中心,拥有研发人员超过3500人,累计取得专利超过3500项,2010年研发投入超过30亿元,并取得变频空调、中央空调、定速空调等多项核心技术。

因无别的产业赖以支撑,专业化企业往往具有勇往直前战斗到底的精神。因此,专业化企业更容易在自己的领域内出类拔萃。

可以说,格力已经成为坚持专业化路线的标杆型企业。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不自觉地“替”格力多元化呢?因为他们担心:格力坚持专业化,企业规模可能会受到制约。人们有一个潜意识:格力和美的是两大竞争型企业,虽然在空调领域格力领先美的不少,但是,因为美的走的是多元化道路,导致企业规模大出格力不少;假如格力也多元化发展,岂不是可以和美的拼规模了吗?

这牵涉到企业心态和多元化认知的问题。

我们分析一下多元化对格力意味着什么。

当然,格力专业化的成功,不能证明多元化模式注定会失败。相反,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多元化成功的例子,比如三星、索尼、海尔等等。

实际上,专业化和多元化并无好坏之分,亦无对错之别,企业走哪条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及价值取向,喜欢追求规模的企业,大可以多元化发展。但是,从专业化向多元化转型是门学问,不仅要把握好时机,还要把握好节奏与力度。并不是所有的转型都能成功,失败的也不少,比如前面提到的春兰。

专业化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往往会滋生多元化冲动。这是正常的,因为专业化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再继续做上去的难度很大;而多元化被认为是企业突破规模限制的重要途径——这是大多数中国家电企业多元化的主要原因。

当然,中国企业喜欢多元化,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即“鸡蛋理论”的影响。“鸡蛋理论”的基本主旨是,企业要降低风险,必须分散投资,这成了中国企业家多元化的启蒙教材。平心而论,这个理论毒害了不少中国企业,他们以为只要多元化,企业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实际情况绝非这么简单。实际上,多元化的风险一点也不比专业化更低。

首先,多元化有可能降低主业竞争力。进入新的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输送,资金从哪里来?企业自然而然的做法是从主业中抽取,这无疑将对主业造成威胁。这样的先例不胜枚举,春兰作为中国空调业曾经的老大,因为多元化战略需要,不断掏空空调主业,才导致其今日地位的边缘化。

其次,辅业的发展还需要主业给予人力资源上的支持,势必对主业人力资源形成威胁。

换言之,辅业的发展,势必与主业形成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资源的全方位争夺,如何才能做到主辅业之间均衡发展,避免出现抓个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很是考验管理者的智慧。

但是,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想明白这些问题即匆忙上阵,所以,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往往是冲动之下的结果。

格力“被”多元化,折射出人们对格力多元化前景的看好。在人们看来,格力多元化的条件实际上已经成熟,如果多元化发展,其结果未必不如美的。人们普遍认为,格力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精神”,对其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能形成强大的支撑。格力坚持专业化,有点谨慎过度的意味。

多年来,格力已养成理性、审慎的性格,在格力的企业文化里,规模效应从来没有被放在第一位,它追求的是规模与盈利的均衡发展。

实际上,格力对“多元化”有自己的理解。董明珠曾明确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格力并非没有多元化,格力是从家用空调向中央空调、特种空调,乃至整个产业链扩展。

在董明珠看来,随着格力产品品类的增加及全产业链优势的架构,格力未来若干年仍有望保持适度高速发展。

实际上,格力在多品类发展的同时,也在从空间上开拓市场,据悉,格力今年将在美国建厂,并把美国、欧盟作为海外市场拓展的重点。

格力的目标是未来3年内实现年销售各类空调产品4000万套,产值超过1000亿元。

作为家电专业研究人士,我个人认为格力在多元化上略显保守,以格力目前的实力积累及企业文化支撑力,进入冰箱乃至洗衣机行业同样会有不俗表现。当然,前提是产品定位要高,不走中低端路线。

另外,格力庞大的销售网络出货能力极强,经销商普遍希望有冰洗产品进入,以便实现渠道效益最大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