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制造”之忧
(2011-03-24 12:18:08)
标签:
杂谈 |
最近参加了一些论坛,发现台上的嘉宾企业多集中在地产、信息和金融投资领域,偶尔有一两家制造企业出现,也是制造与地产、投资“混搭”型的,制造企业似乎失去了昔日的活跃。
这个现象值得关注。与来自温州的企业讨论,他们说,近年来,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顶尖级企业的利润率也很难达到10%。实业没赚头,不少企业开始将资本从制造业中抽离,呈现“离制造”之态。资金从制造业中抽离后,像脱了缰绳一样,大多变成了游资,炒房子、炒煤炭、炒黄金、炒棉花……现在,它们又流向担保、投资领域,不管是民间借贷还是风投、创投,利润都远远高于制造业。数据显示,“低压电器之都”柳市镇规模以上企业70%以上利润不再投资本地产业,而是转移到外地开发房地产、开矿等;“2010年温州市百强企业”有40多家制造企业涉足房地产开发。
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举办的“两会沙龙”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也谈到这个现象。他说,这轮通胀是成本推动的,现在温州60%的资金都不做实业了,出现了实业空心化的苗头。
“离制造”是一种无奈。由于输入性、结构性通胀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制造企业不仅要承受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明显上升的压力,还要承受产品价格下跌的压力,步入“三明治陷阱”中的制造企业日子越来越难。
“离制造”是一种迷失。像温州这样的地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下,在新旧产业“青黄不接”的背景下,一些资本没有选择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转型升级,没有选择通过抢占制高点来布局新兴产业,而是游走在地产、投资等高利润领域,实际上就是一种迷失。
“离制造”是一种先兆。它发出的是一种危险信号:如果不能有效减缓资本从实业领域流向投资领域,我们的制造业必然遭遇空心化的挑战,我们的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也必将面临挑战。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任由“离制造”现象发展,它必将加剧通胀压力,强化通胀预期,加速经济“泡沫化”。
化解“离制造”之忧,治本之策是在结构调整中再造实体经济,做强制造业。2009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达15.6%,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制造国,去年我国经济总量达到39.8万亿,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道路还很漫长,只有引导中国制造坚定地走自主创新、转型升级之路,资本才能看到制造业的希望,才会从“离制造”状态中折身回归。
让游资“魔鬼”变“天使”,是一条现实路径。正如辜胜阻所言,通过推动积极的股市政策,尤其是大力发展天使投资、VC、PE、新三板等板块,建立起游资热钱走向实体经济的通道。在这个过程中,应将“天使”的目光引向“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