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没有意识到,我们每天都在“听”人讲话,却很少懂得什么才算是达到了“听”的最高境界。成功学大师卡内基先生总结的“听”的五个境界检验我们对他人真诚关心的程度:
一、假装在听
二、选择性聆听
三、听
四、聆听
五、同理心聆听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听”往往停留在“假装在听”的层次;许多领导选择“选择性聆听”;大多数人只是在“听”对方讲话,没有“听”到他的心声;好朋友常常能对我们做到“聆听”;只有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才会“同理心聆听”。
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杂志编辑爱德华·拔克仅上过六年学校,他成功的事业生涯原来来自于他有一项异于常人的能力——聆听。在他13岁在西部联合公司做小弟的时候,就熟读《传记百科全书》,并写信给那些书上的名人问他感兴趣的话题。由于他的提问显现出他对这些名人真诚的兴趣,很多人给他回信,甚至同意当面向他讲述自己的传奇。善于“聆听”使他视野开阔,成功的机会自然也就比一般人多得多。后来,他顺理成章地做了编辑,将听来的更多的好故事编辑出来与大家分享。
另一位新闻从业人员以撒克·马克森,每天要与上百个名人见面。他宣称,许多人不能让对方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自己没有专心听对方讲话,而是只想着等一下自己要说什么,因而根本没有注意对方在讲什么。许多名人表示,好的听众比好的演讲者重要,但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显然不多。
西格蒙·弗洛伊德具有一般人没有的特质:当别人讲话时,从没有一个人像他那么全神贯注。他的眼神并不锐利,而是柔和可亲的。他的声音低沉亲切,也很少用手势。那种态度,让人久久难忘。虽然我们不可能与弗洛伊德对话,但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身边敬佩的领导人、老师,他们在听你讲话时,是否正体现出那样的特质?
只谈自己的人,通常只想到自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巴特勒博士说过:“只想到自己的人根本没受过教育,无论你怎么教导,还是无药可救!”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谈话高手”,必须先是一个能专心听讲的人。要风趣,要对事物保持兴趣,问别人喜欢谈论的问题,鼓励他们多谈自己和自己的成就。
让我们一起用这个方法来共勉吧:下一次,如果你还想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试着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