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津工超市:社区连锁的算术题1

(2011-02-19 22:29:41)
标签:

杂谈

天津有一个津工超市,它与众不同,却十分成功。

  它与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及其他小型超市都不一样,与人们所理解的超市也不尽相同,却被视为“为本土超市找到了出路”.它甚至声明,自己不是一家零售企业,而是一家服务企业。

  津工超市是一个异类,它立足受外部冲击最小的社区市场,却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2010年,只在天津发展、只做社区店的津工,门店达到456家,销售15亿元,增长14.2%.随着连年高速增长,津工在天津独占鳌头。它究竟是怎么做的?

  在津工170号店,《商界》记者见到了卢代盛,就整个商业模式,这位津工掌门人打开了话匣子--

  关键时刻壮士断腕

  1997年,我们开了津工超市的第一家门店,很快在天津站稳了脚跟。2003年,我们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数百名老员工持股,企业迅速发展。到2004年底,销售近六亿元,有了200来家大到5000多平方米,小到100多平方米的门店,那时最大的一个店年销售额近一个亿。

  然而,就在这春风得意的过程中,我们却越来越发现,津工超市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随着中国零售行业向外资企业全面开放,2003~2004年,大量的外资零售巨头像八国联军一样涌入天津,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日本大荣、易初莲花等。来者不善,它们与津工展开了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毫无悬念,弱小的津工在与巨无霸们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企业面临灭顶之灾。在残酷的竞争面前,“走正确的路比正确地走路更重要”,怎么办?津工必须找到一条正确的路。

  我决定转型,转移阵地,转变商业模式。

  我发现,200平方米左右的店--也就是更接近社区顾客的店,满足社区里的家庭日常生活需要的店,生意会更好,“离顾客越近,离竞争越远”.从2004年底开始,我决定关掉500平方米以上的所有100多家店,把新店全开在了居民社区里面或旁边。

  在零售领域,这样的小店,与数千上万平方米的大卖场相比,市场、战略、策略、管理都不同,是一种新的业态。大卖场肯定不会分心去做他们瞧不上眼的社区店,二者井水不犯河水。

  从此我们摆脱了巨无霸们带来的生存威胁,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设计、经营这个全新的市场。

  “社区一站式服务”的基本架构

  津工门店新的定位,即以店址为圆心,半径300米以内,如果有1000~1500户居民,就开一家200平方米的店。当时我们计算,2005年,快速消费品的销售额,天津官方数据是12元/人/天,10元的食品和2元的用品(2010年为20元/人/天),1000~1500户,每户按最低两人计算,每天必定产生24000~36000元的消费,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我们决定,就做这种社区生意。

  把店开在社区门口,这对社区居民有很强的吸引力。这必然对那些通常去大超市采购,但又远又不方便的消费者形成截流。先入为主,只要我们抢先在天津各大社区开店,别的社区店很难再进来。

  事实果真如此,当时我们是第一家上规模地做这种社区超市的。后来跟进的华润万家,现在只做了200多社区店,而我们已经有了456家。

  整个2005年,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关大店、开小店,经历了一次艰难的脱胎换骨。直到2007年,我们的店一直保持在240~260家之间,虽然总量没变,但店已经置换到社区里来了。另一方面,津工从一开始就一切围绕顾客需要做足文章。我们不断发现,社区居民的需求中,竟然有许多亮点可以发掘。

  比如,2005年我们就在社区店内卖鲜肉,当时觉得肉是老百姓最需要的。但我们很快发现,顾客老是抱怨说,“哎呀,买完肉还得去菜市场。”一句话提醒了我们:能不能卖菜?于是2006年,津工超市开始卖蔬菜水果。但还是有的顾客买了东西就急急忙忙往外走,因为和店员都熟了,店员就问,“干吗去啊?”“交电费去。”顺理成章,我们能不能代收电费?

津工对顾客各种需求的了解,都是从顾客的嘴里知道的。于是,我们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宽广:和国家电网合作,代收电费;和政府合作,卖政府储备菜;又和铁路合作卖火车票;又收交通罚款……服务项目多了,津工把整个系统进行梳理、完善,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模式,这就是:社区超市、社区厨房、社区服务、社区物流、社区养老相结合的“社区一站式服务”.

  为什么只做180~220平方米的店?

  我们先说社区超市。超市是整个商业模式的基础,一是赚取后续发展的资金,二是可建立后续大规模的业务平台。而超市要做成功,选择店面面积,是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关键点。

  2006年,津工决定做生鲜的时候,同行无不认为200平方米的小门店不可能卖菜,一是出自自身经验,二是连锁行业有一个所谓标准:“500平方米以上的店才可以做生鲜。”但是,500平方米以上的店,津工超市已经都关完了。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讲究,从单店盈利能力来看,500平方米的社区店,绝对创造不出200平方米社区店2.5倍的销售额。

  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在200平方米内完全足够陈列,这是社区店的最佳盈利面积。多出来的300平方米,陈列的必然都是社区日常生活少有用到的商品,而且多出来的面积,租金要付,照明成本要付,用的员工要多,陈列的商品也要多,库存要多,就连做卫生的面积都大得多。但是销售不会按照相应比例增长,这些都是白白增加的成本。

  所以,门店的面积决定了方方面面的成本。

  社区店的生鲜诀窍

  社区店里,卖得最多的就是肉和蔬果。但是在200平方米的社区店里卖肉、卖蔬果,国内没有第二家做成功的。某着名大型超市在天津有18家大卖场,一天销售蔬果20吨,平均一个店一天1吨多,而津工一天销售蔬果100吨!

  我们的蔬果销售,高峰时间是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显而易见,客户群主要是上班族,刚下班,只图便捷,对价格不敏感,毛利就高。因此,我们拿出店面中每平方米产出小的位置,改成卖周转快、毛利高的蔬果。这样单店盈利能力就提升了。

  而做肉的诀窍有三:

  第一,决心比条件重要。我们做生鲜的经验,都是赔钱赔出来的。做蔬果,我赔了500多万元。卖猪肉最初两年,赔了600多万;

  第二,机制比技术重要。活儿不是我在干,是几千名员工在干。因此奖励机制太重要了,好的机制可以让400多个大肉工在分割肉的时候更科学、更负责,分得好,肉就可以卖贵点,分差了,好肉也只能便宜卖。蔬果也是这样,门店可以提留50%的毛利,这大大刺激了店员减少生鲜伤损的积极性。每天卖不完的菜,店员不会扔掉(别的很多超市就是这样),甚至宁愿搬到街边去,3元、2元也卖,卖2元他们可以提1元。好的机制,可以扩大边际利润;

  第三,口碑比利润重要。口碑好,自然赚钱。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即周六周日猪肉打9折。每个周六,津工猪肉的销售额有60万~100万元,周一到周五每天销售则只有20多万元。

  这叫做“分类定价,及时打折”,为什么要这样?其实还是有许多社区居民还是会看重价格的,让他们周六周日图个便宜,把一周的肉全都买了。这两天,我的毛利率只有5%~6%,图的就是量大;而周一到周五的主要顾客是上班族,他们讲究品质,要新鲜的,价格贵一点无所谓,这部分人贡献的毛利率高达15%~16%.

  每周六周日打折,时间一长形成口碑,社区居民一到周末就全都会来了。周转快,销量非常大,完整的供销链就快速运转起来了。

  这就是200平方米社区店将生鲜做成功的主要诀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