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创始人2

标签:
杂谈 |
http://upload.iceo.com.cn/2011/0211/1297420121716.jpg
【海底捞的第一家店,张勇梦想的起点。装修不算豪华,甚至可以说是简陋】
世界就是如此奇怪,任何事情都好坏参半,张勇相信别人的性格,不可能不延续到他对海底捞的管理上,他对海底捞员工和干部的信任也是天下无双。这就是海底捞服务员有给客人送菜、打折和免单权力的源头。
海底捞尽管有四个股东,可相当长时间内管理的比家族企业还家族。头两年没有账,大总管施永宏既管收钱又管采购。每个月结一次账,是亏还是赚全凭施永宏的良心。
信任可以节省很多管理成本,施永宏有时早上2点钟起床,跟踪供应鸭血的小贩看看他们进的货是否新鲜;为检验供应商说的是否真实,他会把手伸到鸭肚子,去试试鸭的体温。
四个股东既是老板,又是员工,还是两对恋人。顾客来了,大家凭着自觉性干,客人走了,就喝水聊天打麻将。
看着这支忠诚但散漫的队伍,张勇觉得这不是干事业的做法。一天下午客人走后,舒萍和李海燕同对面美容店的两个姑娘又支开了麻将桌。这时张勇提出火锅店要开个会。四个女人战意正酣,没搭理张勇,本来就不喜欢打麻将的张勇,一下子把桌子掀了。
等外人走后,他把掀翻的桌子翻过来,脚踩着散了一地的麻将就开始开会了。
张勇说:“一间正式运作的公司,必须要有经理,我决定我当经理。”
舒萍撅着嘴,冷笑地说:“四人公司,还要什么经理?”张勇更火了,他一下子把一杯茶水泼向舒萍,舒萍哭着走了。其他二个人,谁都没吱声,默认了。为什么?反正平时都是张勇说了算。
但,形式重于内容,一间公司有经理和没经理就是不一样。张勇没白看《第三帝国兴亡》他上演了一个完整的希特勒掌权翻版。
这是海底捞的“遵义会议”,从此,奠定了张勇对海底捞的绝对话语权。
自大的张勇对待客人却表现出超过常人的殷勤和谦卑。我由此理解了海底捞员工在客人们面前表现出超过常人的谦卑、忍让和殷勤,这不仅是张勇的要求,也是他自己身体力行所信奉的价值主张。
“暴君”张勇
海底捞的成功不断强化了张勇骨子里的自大。他感到同他一起创办海底捞的三个股东越来越不符合他的要求,他让他们一一下岗了。
除了很早就让自己的太太回家,2004年他让施永宏的太太李海燕也回家了。2007年在海底捞生意快速起飞的时候,张勇竟让在法律上跟自己平起平坐的股东、最忠诚的死党、20多年的朋友,同他一手一脚创建海底捞的施永宏也下岗了。要知道施永宏夫妇可是占海底捞一半股份的股东。
张勇对施永宏的处理,让人不能不想到卸磨杀驴,而且杀得毫不留情。作为朋友,张勇显然不厚道;然而,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勇无疑是优秀的。因为海底捞要想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必须解决家族企业创业者天花板的问题。否则,职业经理人不可能在海底捞有大作为。张勇的两个弟弟也都曾在海底捞干过,但最终也因不符合张勇的标准,从海底捞走了。
张勇的不讲情义,在他对施永宏处理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人需要被提醒,胜于被教育。如果他对一起打江山的死党尚且如此“斩尽杀绝”,那么所有人就会明白,情义在海底捞不值钱,值钱的只是能力。这就是张勇的原则。张勇是为海底捞而生,海底捞是张勇最重要的儿子;为了这个儿子,他绝对六亲不认。
我同海底捞其他高管交流时,问他们一个同样问题:“施哥走了,可不可惜?”他们给我的答复好像都被洗了脑似的一致:“我们喜欢同施哥在一起玩,喜欢同张勇在一起干事。出去玩时,张勇的车里总是空的,施哥的车里满满的。”
给这样的老板打工,人自然会如履薄冰。然而,让海底捞干部更紧张的是,张勇的脾气就像三岁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他看到不顺眼的地方,说翻脸就翻脸,毫不顾忌场合和对象。
一次他同员工一起吃饭,看到一个普通员工把饭掉在桌子上没有捡起来。他坐过去把掉在桌子上的饭捡起来吃了,然后,把员工还没吃完的盘子一把端走了。
另一次,他同高管去四川一个高原旅游。大家边走边唱的时候,杨小丽随手摘了路边的一束野花。结果,张勇一下子就变脸了,高声责备杨小丽:这么寒冷,海拔这样高的地方,长一束花容易吗?你怎么可以随手就毁掉一个生命?你的素质怎么这么低!在整个旅途中,张勇竟然喋喋不休,当着所有干部的面,把这位海底捞副总经理“骂”哭了。
最近海底捞店越开越多,每个管理人员的能力都在不断经受考验,张勇在巡视中,经常会发现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于是,他的脾气就会经常肆无忌惮地爆发。
一个干部同我说:我们的工作是一条连续性的线;他偶尔过来看一下,只是一个点;他看到的这个点,可能不尽人意,但一定是有前因的,当事人也不是不知道,而且,在未来也是能解决的。结果他披头盖脸就开“骂”,我们自然很难受。更关键是他的这种作风也会引起下属效仿,现在海底捞很多干部都用这种方法去沟通,而且还感到很威风,很有效,结果下属感到很委屈。
“你们这么害怕张勇,那能不能跟他反映真实情况?”我问。
一个干部说:“有时会,有时不会;说的越多,挨批的越多。”
“那你们会不会把张勇说的东西就变成最高指示?”我又问。
“一般都是最高指示。”一个小区经理说。
“哪怕是错的?”我问。
“对,执行一段时间后,发现真不行,再跟他反映。好在,他懂行,还能听进别人的话;知道不行,就改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