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厚厚的中国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每当阶级矛盾激化,统治基础岌岌可危,即所谓的"乱世"出现时,统治阶级几乎都实行高压政策来平息这种不安定的局面。而这种高压政策的内容之一就是用重典治乱世。这样一条立法指导思想上的红线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最早提出治乱世用重典这一主张的是西周的周公旦。周灭商后,由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小国一跃成为邦畿千里的大国。这时国内最主要的矛盾是如何驾驭大量的殷商之民,如何对他们实行有效的统治,这一尖锐的问题便提到了周王朝统治者的议事日程上。正当周武王陷入不知所措之际,周公旦提出了刑乱国用重典的主张,被周武王及时采纳。结果武王通过一系列的重典达到了治乱世的目的。
继礼崩乐坏的春秋之后,历史步入了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由于国内外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处在大变动之际,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一些法学家、政治家都主张重典治乱世、轻罪重刑、重罚止奸,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及至秦灭六国后,为巩固风雨飘摇的秦氏天下,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一赢政就采用了著名法学家商映的"行刑重轻"的立法主张,即对哪怕是轻微的犯罪行为,也要处以严厉的刑罚。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的立法,秦是以严酷著称。之所以有这样的"重典",当然与秦始皇的铁腕统治手段有关,但也不能排除秦灭六国后,天下并未太平的史实影响。
汉武帝时期,由于北方匈奴入侵,战事连年不断,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所以变汉初的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为严刑重罚,尤其对于"盗贼"
(指武装起义的农民) ,更是采取诛连式的镇压。
封建社会进入五代十国时期,由于王朝不断更迭,战乱频繁发生,广大人民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五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宝座,都普遍实行重典。
自称淮右布衣、起自寒微的明太祖朱元璋,对刑乱国用重典的主张更是推崇备至。他在《大明律序》中说"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这位云脚行僧出身的布衣皇帝,不仅用重罚治民,而且用严刑治吏。他的强硬重典统治,无疑对稳定明初的社会形势,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清朝入关后,面对尖锐的阶级、民族矛盾,满族统治者也是推行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
由此可见,为了江山稳固,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治乱世用重典这一立法思想,并将它付诸实施。然而尽管如此,封建政权还是更迭不断。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既是历史的发展,同时又是历史的必然。"重典治世"并没有使帝王们的江山固若金汤,而是恰恰相反。之所以如此,并不在于这一立法本身的过错,而在于治乱世用重典所
维护的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封建社会制度。"治乱"的实质就是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维护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越用重典治乱世,天下就会越乱,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