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重温老巴出手比亚迪

标签:
转载 |
分类: 经典股经 |
1.业务简单,能够理解该公司业务。
核心业务:手机部件(43%)、充电电池(锂电、镍镉电)(34%)、汽车(23%)。
2.管理层能干并且可靠。
老巴特别发表声明称:“能够作为比亚迪和中国人的合作伙伴,我们对此非常兴奋,王传福先生(比亚迪总裁)具有非凡的管理经验,我们很高兴能有机会跟他合作。”
3.合理价格。
比亚迪10送28拆股,总股本由5.395亿股增为20.501亿股。EPS(预计每股收益)由2.99元变为0.79元,每股净资产5.22元。巴郡旗下MidAmericanEnergy(87.4%权益)以18亿港元认购2.25亿股比亚迪的股份,每股8元。有人误认为比亚迪股价从77.7跌到最低6元,实际是错误的。因为2月15日实施了10送28股除权,目前是复权价格。巴郡8元买入价相当于复权价格30.4元。
8元/股用最简单的几个指标估值一下:PE(市盈率)10.12、PB(市净率)1.53、PS(市销率)0.77。
4.长期稳定经济收益。
财务指标可以反映管理层是否干得不错。
1)股东权益:2003年32.56亿,2008年中期109.13亿,5年半增长3.35倍。
2)净利润:2003年8.69亿,2007年17.02亿,增长1.95倍。
3)销售收入:2003年40.63亿,2007年212.11亿,增长5.22倍。
之所以出现“非量价齐升”这种情况,从以下指标可以得出答案:2003-2008年中期,5年半时间毛利分别为(%):33、27、22、21、20、19趋降;ROE(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6.6、25.2、12.2(2005年锂电大幅下滑40%所致)、21.3、15.9(趋降);销售净利率分别为(%):21、15、8、9、8、5.9(趋降)。
毛利、ROE、销售净利率趋降反映该企业竞争行业的特点,定价能力不足。
2003-2008年中期,业绩总体趋升,但其中2005年,业绩大幅下滑49.8%,原因锂电销售下滑40%所致,或许可见电池业务市场并非总是很稳定。
2004年电池盈利占绝对重头,手机部件比例小,汽车亏损。2005年电池大幅度下滑,手机部件上升,汽车亏损。2006年电池平稳恢复,手机部件开始跃升,占重头,汽车开始盈利。2007年电池、手机部件销售大幅度增长(毛利下降),汽车平稳增长。比亚迪目前三大块核心业务,属于大众业务,老实说,看不到“护城河”。
巴老自述看重的是股票背后的业务,不是股价走势,不是下季盈利,合理价格买入未来5年、10年能够升值的东西。推想这项业务非常可能是目前还没有产生效益、富有前景的电油与电力的双模汽车,F3DM、F6DM,纯电动车e6在日内瓦和底特律车展混电汽车获得好评,以及今后的电动汽车业务。
巴郡此次买入价格对一家比较优秀的企业来讲属于合理。之所以用比较优秀,而非特别优秀的“明珠企业”来形容,是因为读年报的感觉。2005、2006、2007年最简单的几个财务指标,毛利、ROE、销售净利率反映出来只是比较优秀,2004-2007年资产负债率在53%-67%之间,财务杠杆及财务费用偏高,现金净流量情况较好,大于净利润,可视为报表净利较真实,短期偿债能力较高,没有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
投资最难的还不是耐心等待以合理价格买入,而是提前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未来可巨大增值的东西。
二、当时公司的相关资料
1.比亚迪准备A股上市。
2.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2002年在香港上市,主要拥有IT、汽车两大产业,特别是在电动汽车领域,比亚迪具有较为领先的电池技术优势和整车生产平台。
3.台湾《工商时报》报道,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农民家庭,由于他读初中时家里发生变故,让他从此变得沉默寡言,并把心思花在苦读上,养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
1987年,21岁的王传福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因看好电池事业的发展,1995年,王传福带领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展开创业的第一步。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1996年,比亚迪取代三洋成为台湾大霸电子的电池供货商。1997年,比亚迪的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4位,随后更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货商。
靠着不断抢单与挖角,比亚迪的手机代工业务发展固然一日千里,却也激怒了富士康。
2007年6月,富士康与台湾母公司鸿海联手在香港法院指控比亚迪窃取商业机密,索偿金额可达50亿港元。
然而1年多纠缠下来,富士康难以讨到太多便宜。
霸气如郭台铭,恐怕也没想到,一个原本不放在眼里的对手,竟然有如此手段,还找来股神巴菲特撑腰。
三、老巴出手时国内基金在干什么
“9•29”巴菲特买入比亚迪前夜:国内机构说“不能买”
9月29日,沃伦•巴菲特宣布以每股港币8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公司的股份,约占比亚迪总股本的10%。受此影响,比亚迪股价大涨,港股及国内A股相关概念炒作不断。
显然,关注比亚迪的并非只有巴菲特一人。就在此前两天,国内曾有多家基金公司前往比亚迪进行了考察。当然,他们并不晓得巴菲特认购之事。
有趣的是,这些很多事后追捧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国内投资人士,在当时恰恰做出了与巴菲特完全相反的判断。他们认为比亚迪估值偏高,需谨慎买入。
这一出一进之间,我们隐约看到“股神”的独到,看到投资理念的差异,也看到接到绣球后王传福的野心。
9月25-26日,申银万国组织了国内多家知名基金公司去深圳召开港股投资会议。在投资会议结束之后的第二天,众人曾前往比亚迪考察。当时,他们对巴菲特认购之事毫不知情,比亚迪严密地封锁了此消息。
两日之后,当巴菲特宣布此事,众人顿觉颜面无光,恼恨不已。
“我们当时的感觉是,比亚迪没什么不好,但也没什么特别。”该分析师对记者说。当日,比亚迪带领调研人员参观了电池和汽车两条生产线,并与考察人员做了一个会议交流。
“比亚迪没有给我们看那条什么新能源的生产线。这些还没有投入生产,估计他们也没什么好给我们看。”此分析师说,“可能巴菲特恰恰是看重了那一块吧。”
“我们和比亚迪的会议交流也很短暂。大家只是针对所看到的两条生产线进行提问,以及一些账面上可以看到的问题。”该分析师称。
“在我们交流到一半的时候,比亚迪突然说有“重大事项”需要处理,我们就草草结束了交流。”该分析师说,“现在我们感觉,比亚迪所说的‘重大事项’绝对是和巴菲特有关。”但当时,所有考察人员都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
考察完比亚迪,十几位基金公司人士的总体感觉是,比亚迪虽然基本面尚好,但人员流失严重,原材料成本上升。上半年虽然收入增加,但因成本上升缘故,利润也在下降。因此,感觉比亚迪与其他同类企业一样,基本上没有摆脱本年度整体经济下行的大环境。而且估值也不低。因此,基金公司的判断是“买入有风险,需谨慎。”
在基金公司作出判断几个小时后,就有消息传出巴菲特将要出手。
然而,这些本有机会和巴菲特一起分享蛋糕的基金公司们却失去了最佳买入时机。
9月29日,比亚迪公告,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MidAmerican Energy
Holdings
Company)与比亚迪签署了策略性投资及股份认购协议。根据协议,中美能源将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2.25亿股比亚迪的股份,约占比亚迪本次配售后总股本的10%,本次交易总金额约为18亿港元。
受利好消息刺激,比亚迪在9月29日港股大泻的情况下一度逆市大升90.4%,高见16港元,全日报收11.9港元,仍升41.667%。次日接着上涨7.90%,10月2日上涨23.83%。
四、煮熟的鸭子飞走了吗?
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4月,有半年的时间,比亚迪在15元一线,你可以有足够的时间买入,但你有足够的耐心持有吗?
2009年4月股价再次开始启动,到2009年10月,达到88元。
如今,稳在56元。
五、不是模仿巴菲特的吗?
跟着老巴买中石油赚了,但这次却抛弃了老巴,一路唱空,自我安慰说“我不能跑进跑出的,万一被捉住怎么办,我没有把握。”
为什么不再相信老巴了,不跟着老巴买了?
中石油赚了,就觉得自己也是神了,就觉得自己懂得了价值投资的精髓,可以看到大市的顶和底,这很可怕。因为自己本身又回到预测中去了,天天顶啊、底啊地预测,总想着大机会,绝对机会,幻想着到末日时,就自己有钱投资,别人子弹全部打光。很可怕,很可怜,很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