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又开幕了,如大家所期待,高房价问题再次成为焦点。我看到三位重庆来的代表委员去蚁族聚居的唐家岭实地体验蜗居者的艰难,并流泪不止,我也很是难过。想想十几年前毕业后开始工作,新到单位的一群毕业生15人,挤在一间会议室改造的集体宿舍里,也很不是滋味。好在一切都过去了,总算在北京安居。
作为被卷入房地产市场大潮的普通一员,这十年来我也经历了购房、租房的多重折腾。因此无比关心房价,常常也去看各种房子,包括到外地出差,也最喜欢观察当地的房地产情况,我的心思应当和多数人差不多。
最近5年来,从上海到北京,我天天盼着房价跌些再跌些,但房价却是年年上涨。2002年刚到上海时,那里最好的地段房价不过8000元上下,我和太太都觉得太贵,希望等等。结果等到2005年我离开上海,离上海市中心20公里远的地方,房价也不止8000元了。
回到北京,基本上赶上了北京房价上涨前最后的平静期.和同事谈到房价,我建议能买的最好快买,一位新到单位不久的同事要结婚,原准备租房,结果被我劝动了心,想方设法借钱在东四环外的国美第一城买了个两居,单价不到6000元。结果一年半之后,那里的房价就涨到了1万6.弄得这位同事现在一见我就说谢谢。
2007年北京房价最高时,和一位刚来北京不久的朋友聊天,他说太贵了,准备一直租房。但到2009年初房价横盘并有所下跌时,他的投资思维终于活了起来,卖了股票,去遥远的燕郊买了3000多元一平米的房子。他说这就像股票,低价股涨得快。果然,一年之后现在他买的房子已经涨到8000元,远比他做股票赚得多。
这样的故事同样也在上海朋友身上上演着。一位朋友在上海最好的地段(孙中山故居)附近有一个两居,2003年买进时不过7000元,后来一路上涨,2007年涨到3万,曾有一个邻居的房子当时要卖,朋友觉得太贵,没有买。但到2009年初,这个曾经跌了一部价的房子,竟然已涨到5万元。朋友家正好聚拢了一笔钱,加上要生孩子需要大一些的房子,就咬牙卖了小两居,换购了同一小区的三居,成交单价是5万5.
类似的故事,我相信在许多城市许多人周围出现。去年底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城镇化,后来一位我信任的专家解读说,其实主要是大城市化。我就相信,不用多说,房价仍然还会上涨。
现在可能是下一波房价上涨最后的平静期了,虽然今年可能加息,但房子作为资产,其价格仍然上涨。何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每年2000万人进城,加上地方政府靠地价补财政,房价下跌几乎是梦想,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中,这种事,短期会有,但幅度不大,而趋势与长期,总是上涨。
从这个角度说,买房,只要能力所及,在中国的核心城市里,总是对的。
反过来,如果觉得钱不够,那就租吧,现在租房其实很合算,居有其所,不必非要所有权。我现在就租房住,房东不错,我住得也愉快,不喜欢了就换新的租去,北京有的是可租的房子,都比买划算。
最后说一个观感。春节前去香港出差,和香港金管局一位部门负责人聊到香港房价,她在那里工作十年了,但仍然还只是租房,她说,香港好地段的房价太贵了,买不起。至于租房,她也没觉得不好,她说,其实并不需要人人都买房,香港许多人一直租房,也是快乐人生。末了,她笑着补充一句,真想买,我可以去内地呵,比如深圳,离香港不远,但房价不到香港的一半。我说,你还可以去北京,房价不到香港的三分之一。
一些数据:香港中环附近的海景房折合成平方米,单价最高40万元,通常价格在15-20万元;上海陆家嘴最好的房子,单价10-15万元,通常5-7万元;北京CBD或朝阳公园附近最好的房子,单价6-8万元,通常3-4万元。
和几位媒体同行刚聊到这个数字,来自上海的朋友就坐不住了,开始给万科公司的朋友打电话,万科在北京朝阳公园附近的新房子,一年前开盘时价格2万5,现在的单价是4万,还不打折,好朋友相托,不过选个好楼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