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熊市,始终重仓优秀企业,近乎“固执”地坚守价值的信念,绝不参与随波逐流的炒作。投资的理性与激情,在私募基金经理林存的身上找到了交集。
偶然的聚合
2003至2005年,当市场还处于熊市的时候,林存的理财事业悄然起步了。
由于经历了长时间熊市,当时的市场“谈股色变”。证券分析师出身的林存将当时的自己比喻成一个在黑夜中孤独行走的人。因为价值投资在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相信并敢于实践的人并不多。而此时的林存开始为两市优秀的企业呐喊,并带着他的第一批客户先后持有中兴通讯、海油工程、同仁堂等绩优公司。两年过后,不仅在熊市中没有损失,反而累计收益率甚至达到50%以上。
“在熊市里,如果放任大家自己去玩的话,有可能大部分都会被腰斩;所以自己是强出头带着朋友们做。”林存表示,因为坚持和敢于担当,终于在逆境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就是这样,林存奠定了其理财事业的基础,并逐步向私募发展起来。
2005年8月,因为大量买入中兴通讯,林存越来越迫切地感到,需要与其他看好通信设备行业的投资人和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交流。为此林存在网上建立了一个名为“全国中兴通讯持股会”的群落,上传了大量研究报告和专业资料,无偿的资源共享赢得了国内不少投资人的尊敬和好评。随着此后牛市的到来,投资视野和范围需要延伸,在大家的倡议下,林存把该群更名为“森瑞证券论坛”,取英语“SUN-RIGHT(阳光正确的方向)”的谐音,并冠以新的LOGO。
更名之后,林存又多次组织深入上市公司的多次调研与考察活动,每次都充分地和大家分享研究成果,很多慕名而来的投资者迅速分享到了专业投资的力量。随着森瑞的知名度逐渐提升,大量券商研究员、证券营业部负责人、研究所所长以及基金经理也都陆续加入进来。2007年,林存成立了自己的私募投资公司,公司也一直沿用“森瑞”的名称。
和最优秀企业一起成长
“有人说价值投资到最后,是检验你的民族信仰,如果不爱国,不相信中国的崛起和日益成长,那只会沉迷短线的交易,只认为证券市场就是赌场。我倡导的是挖掘优秀的企业,并追随他的成长,所以在日益发展的中国,做价值投资的空间实际上非常大。”林存说道。
然而,与传统意义上的巴菲特式价值投资不同的是,林存并不完全赞同价值投资就是对优秀公司的长期持有。林存认为做价值投资简单而言就是“低估时买入,高估时卖出”,而对于所谓的“低估”,必须依靠自己的专业理解来对企业的价值高低进行判断。
2007年初,林存开始向客户主推大族激光,当时看好大族激光的理由很多,包括大族是国内激光行业具有绝对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预期公司未来3年均有复合50%以上的高增长等。最重要的是,市场对大族等成长型企业的股价定位认识不全面,仅按市盈率来理解显然低估,必须考虑其快速增长而给予溢价,所以应当引入PEG估值法。
值得一提的是,PEG估值法是著名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十分倡导的一种选股思路。林存表示,PEG估值法就是用公司的市盈率(P/E)除以公司未来3或5年的每股收益年均复合增长率,计算方法是“PEG=PE/(企业年盈利增长率/100)”。比如一只股票当前的市盈率为20倍,其未来5年的预期每股收益复合增长率为20%,那么该股的PEG就是1。而成长型企业的PEG通常都高于1,甚至在2以上,表明公司未来可能保持业绩的高速增长,股价也应当享有更高的估值。
同时,林存还邀请不少客户参加大族激光的股东大会,并对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与公司上到高管,下到车间主任的管理团队进行沟通。在林存的倡导下,2007年3月,不少客户在20元附近大量买入大族激光。买入的前两个月,大族激光仅缓慢上升了30%,相比当时题材股的鸡犬升天,涨幅并不理想,不少客户心存疑虑。林存却鼓励客户继续持有。
“价值投资不可以随便动摇,眼光不要局限在股价,股价的发展趋势是公司实力的表现。”林存的坚定也让客户吃了定心丸。不久后,市场恰逢“5·30”行情,不少题材股遭遇连续跌停,而此时大族激光却不降反升。到8月中旬,大族在经历了一次10送5的送配方案后,除权后股价再度上涨到32元,4个半月的收益超过了1倍。
此后,林存认为大族激光有两次增发意向,而来自同行业的竞争开始加剧,增长和估值上都已出现不确定性,于是带领客户在30元上方撤出。投资大族激光的成功,也为他的投资信念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和跟随。
投资是场“马拉松”
“短线经验是不可靠的,特别对于大资金来说,我更相信价格是围绕价值中枢波动,尽管市场很乱,但是这是大的主线,是纲领的问题。我寻找的机会就是找到被低估的公司,把它们挖掘出来,不参与过度炒作,而从成长性上做文章。”林存感慨地告诉记者,如果比较短线收益率,自己绝不是一个高手,但短线收益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尺度
“这些年来我有对也有错,但整个过程都立足于专业的价值判断。我是用一个正确的投资逻辑基于理性的选择,寻找被低估的股票,而不是跟随资金的盲流去冲,更绝对不染指任何操纵市场的行为。做这行这么多年,我敢说自己无愧于心。”林存说道。
正因为此,林存认为投资是场“马拉松”,所谓行情好坏只能决定短期走势,但最终还归根于公司质地的好坏。
立足长期做品牌私募
“很多人都想做私募,为的是来钱快,但事实上如果仅仅是为了钱,顺的时候还好,逆的时候不仅是没钱的问题,还有巨大的压力和折磨,甚至会有人想拿刀砍你。”面对近几年私募基金的快速扩张,林存笑言,“现在很多人认为联手操纵市场的,打电话拉人家买股票的就是私募,认真做投资的反倒不敢称自己是私募了。”
在林存看来,做投资管理,是生意,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我的理解是,把理性、客观、专业的判断发挥在信任自己的客户和周围的圈子里,给予他们正面的作用,即使没有缔造巴菲特那样的财富神话,也希望能给他们提供帮助。这是基于信仰的自然的过程,是职业惯性。”林存说。
“但短期内,每个市场参与者都有自己的竞技状态。明明是个神枪手,都有可能脱靶;就算是刘翔,也有一时特别灿烂,一时特别黯淡;主要是你把这个事业当成长期的追求,又如何去承担这种责任。”林存认为,国内私募品牌目前仍处于混战初期,缺乏有口皆碑的私募品牌,而成熟投资文化的建设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依赖短期的感觉,但未来10年到20年一定有大跨度的飞跃。
林存说,在探索投资的路上,更要探索管理制度及市场拓展的方法,要把自己的投资团队和客户群不断巩固和发展,从零售开始,再向信托和品牌化过渡,靠口碑靠专业化求长期的效应。
为此,林存在数年前就写下了这样的“座右铭”——用价值植根信念,用专业燃起希望,用坚毅应对困难,用真诚携手明天。
临行前的一刻,记者瞥见林存脚上的跑鞋,想起他曾经说过的,在事业的低潮期,自己时常在深更半夜去跑步以舒缓压力和平复情绪。
如果说林存是一个偏执的人,一如他只慢跑,就不参与投机,认定了价值投资就不再回头。但同时,他又崇尚理性,亦如他坚持的慢跑,寻找着一个适当的方式驰骋于变幻的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