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无鱼 人察无徒(good)
(2009-03-28 13:01:38)
标签:
杂谈 |
前两天和某老总闲谈,他多次提到外国总公司现在可是事无巨细都“插手”一把国内分公司的业务,弄得个越帮越忙的窘况不说,还增加了许多额外的资源成本。我说,你看,这就是典型的不信任成本,他慨叹道:“不是我们管理不到位,也不是充耳不闻下面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有些时候,怎么说呢?水至清则无鱼啊!”。。。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毋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敢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些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就连儒家的孔老夫子,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认不得‘真’字”的“直八”故事。看来人生在世,聪明也好,糊涂也罢,都是轮回的一个反映。郑板桥先生的“难得糊涂”更是把这层意思推到了极点,难得的糊涂,或者又是人生的另一个境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人家都能清楚地说明了“有中无,无中有”,如果不想丢弃有,就得无,同样得无也就是得有。想两者都有的话,看来还是平衡最好。从现实生活中来说,又有多少人凡事做绝呢?聪明人都会留有余地。
东方朔在《客难》诗云:礼义之不衍,何恤人之言。故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这正是古人眼中与人相处的“中道”。水清当然好,不过水太清则会无鱼,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最清的水,因为容不了任何微生物生存,也没有任何隐蔽,因此,鱼就无法存活。鱼难以生存,这也引喻于现实社会里,说人太精明而过分苛察,就不能容人了。现实社会里,人如果能明察是非分善恶,那当然是好的,但过分的明察秋毫,对别人要求过于苛刻,就变成对人求全责备的严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试问又有谁能受得了,并与你为伍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朋友,有了朋友你就会觉得天高地阔,而宽厚是交得住朋友的基础。如果对人要求尽善尽美,则根本不会有朋友,在你遇到困难找不到朋友帮忙,有了烦恼也找不到朋友诉说,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也找不到朋友分享。我们要认识到很多时,“残缺才是美”的道理,就象美神维纳斯一样,残缺才是最美丽的,千年难得一糊涂。糊涂一点可能会使事情容易办好,如果事事都认真,那么人就缺乏灵活性了。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次楚庄王在宫殿中与大臣们彻夜饮宴交欢。酒酣耳热之际,突然大殿上的蜡烛被风吹灭了。有人趁暗拉扯了王妃的衣服,王妃急中生智,把那人帽子的缨带扯断,并悄悄告诉楚庄王。庄王此时展现出“领导人”容人的气度,并不想追究此事,立即下令说,今晚君臣痛饮,如果不拉断自己的帽带,就不算喝得畅快。在场的官员纷纷在黑暗中把帽带拉断,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几年后,吴国攻打楚国,楚庄王遇到生命危险。这时,有一位将领奋不顾身保护庄王,并5次冲入敌军阵营奋勇作战。战后,楚庄王召见此人论功行赏,那人跪下说,我就是当年酒醉失礼之人,因为感念大王不杀之恩,自己的这条命早就是您的了,今天才有机会报答大王的恩情。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或者缺陷。你自己都并非十全十美,却希望别人十全十美,这是一种心理很不成熟的表现。所以做人不应太过苛刻地要求别人,对于小的弱点、过失,应该要包容、谅解,并尽量欣赏、鼓励别人的优点,包容原谅他的无心或情有可原的小过失,才是处世待人之道。否则,没有人愿意亲近你,尽然使自己落得孤独无依,自身陷入孤立无援之境,那也该是咎由自取。
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至察则无友,人至贱则无敌。道理就是这样。
我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帮这位老总将上述的一些儒家之道和处事哲学传译给他总公司的外国朋友,因为这里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和理念差异。就当作一些有趣的故事与之分享罢,但愿效果会来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