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知识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 |
“新”的源泉及发掘——关于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
作者:李萌
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新的知识被创造出来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一个产生深远影响的概念:“创造知识的企业。”在与竹内弘高合著的管理经典名作《创造知识的企业》中,系统地提出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式,精辟地指出正是由于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或者形象地说形成了一种“知识螺旋”运动,新的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所谓的暗默知识是指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它源自个人的体验,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经验、直觉、秘诀、预感等是暗默知识的同义词。形式知识则是指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包括文字陈述、数学方程、技术说明书和手册等。这类知识是可以通过书籍、软件或网络进行传播的,可以脱离人的直接作用,而在获得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暗默知识方面,因其必须涉及人际互动,合作意愿、共有经历、默契配合等“软条件”便成为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涉及个人预感和直觉这类知识时,个人的意愿和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
企业需要更加重视由暗默知识所引发的知识创造,以形成创新的原动力
既然个体所蕴藏的暗默知识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那么组织的首要管理任务便是创造新的理念和理想、动员各种资源使个体共享暗默知识、增进实践智慧,在知识的转换过程中形成创新的原动力。这一观念很重要,它提醒企业注重数据和信息管理固然重要,但它们需要更加重视由暗默知识所引发的知识创造,鼓励个体亲身体验、切身领悟和共享知识活动。然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脆弱的过程”。与非生命的机器处理过程不同,“创造新知识”与个体的信念和投入有关、与特定的情境有关,与组织的氛围密切相关。在现代的多元社会里,缺乏崇高组织愿景及理想,缺乏共享态度,没有有效的沟通,调动个人意愿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不仅如此,若“场”的氛围不合适,也很难让成员将他们丰富的暗默知识和盘托出。组织若没有设计适当的保护机制,个别成员的机会主义态度也会使知识螺旋难以持续进行。
创新的精髓是根据具体理想或愿景来重新创造一个世界
从某种角度来讲,野中郁次郎认为管理者是无法对知识进行“管理”的。管理者需要提供新组织愿景、新经营理念和新方式方法,通过创造理想的场所,鼓励组织成员共享暗默知识,并促进知识螺旋,从而创造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产品概念、新创意流程、新设计和新产品和服务,将组织的“创知”活动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它们最可能是由组织内不同层面的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创新是高度个人化的个人和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在这个方面,新知识的创造既是关于理念的,也是关于理想的。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精髓是根据具体理想或愿景来重新创造一个世界。
10年之后,野中郁次郎与合作者又出版了新作《知识创造的螺旋》,对知识创造理论进行了回顾。在这本著作里,他们用大量的实际案例来充实知识创造理论的内涵。后来,他们又在合著的《创新的本质》一书中用知识创造理论对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三得利、雅马哈、富士通等与体验、服务和感受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案例进行解读。上述三本著作构成了在经营型组织内创造新知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准确地说,创新就是在“此情此景,彼时彼地”下“因人因事”创造新含意及新情境的过程。没有设身处地的体验,就缺少具体场景的信息,因此无法深入理解或再现事物本来的全貌。而唯一能够获得这些散落的信息的做法,便是动员集体的记忆或体验,将非理性的成分发掘出来,通过创新、模仿、创造和综合的方式来弥补知识流动环节的缺失。强调借助团队精神和个人投入的态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含而不露的个人暗默知识得以共享,利用集体的想象力找出新思路和新角度,酝酿和传播新概念,创造新生意模式、新市场契机和新动力,使组织完成从仿造到制造,再向创造阶段的进化,形成新的核心价值、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便是野中知识创造理论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本文作者系日本国立先端科学技术研究院知识科学学院博士)
=========================================================
知识创造理论之父野中郁次郎
尽管知识管理成为显学只是近10来年的事,有一点倒可以确定,要讨论知识管理,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的观点绝对不会缺席。野中郁次郎率先提出"知识创造螺旋",说明知识创造主要来自个人的内隐知识,可以透过建立分享的平台,将员工累积的知识不断互动、扩大,从个人、单位、部门,转化为整个组织层次的智能。
野中郁次郎目前是日本国立一桥大学教授,他在1995年与同事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出版的《创新求胜》(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一书,从柏拉图(Crater Plato)、笛卡尔(Rene Descartes)、博蓝尼(Michael Polanyi)的知识哲学谈起,融入日本企业的实务经验,企图建构一套系统性的知识管理理论,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们把知识当成解释公司行为的基本单位。"
崛起中的亚洲大师
过去许多全球知名管理大师都出身美国或欧洲,主要因为欧美较早接受工业革命洗礼,有更多成功的企业经验可供观察实证。日本却是其中少数的例外。
80年代日本产品挟着卓越的制造管理技术席卷全球,也造就第一位亚洲管理大师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以日本的成功经验与卓越的英语能力,大前成为少数能登上全球舞台的亚洲大师。在大前之后最让西方管理业界注目的后起之秀,就是野中郁次郎了。野中的理论虽然和大前一样建构在日本的成功经验上,但他强调,日本企业的成功并非只在优良的生产技术、和顾客、供货商与政府部门间良好关系、终身雇用制度、或者重视年资等这些我们所熟知的"日式管理"特色,他试图说明,日本企业的过人之处,其实在于其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
野中郁次郎1935年出生,1958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随后进入日本富士电机制造公司服务。之后他负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前后共花了5年半时间取得商管硕士与博士学位。
研究知识管理的契机
谈到野中开始研究知识创造理论的契机,其中过程颇多曲折。
事实上,野中刚到柏克莱大学时主修的是营销,当时吸引他的是信息处理这个主题。在那里他遇到指导教授尼古夏(Francisco M. Nicosia),并在他指导下进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尼古夏来自意大利,他的专长是以行为科学为基础,从信息处理的观点将消费者决策过程概念化,因为研究领域相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赛蒙(Herbert Simon)还曾为他的书做序。受到尼古夏的影响,野中的兴趣逐渐从营销转向组织理论。此后,野中又受教于多位社会学教授,对他研究组织产生极大影响。
不过,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82年。当时野中和几位任职哈佛大学的日本教授合作一项计划,研究日本企业如何管理新产品开发流程。在研究时野中逐渐发觉,现有的信息处理理论并不足以解释创新,因为除了信息处理,创新过程还包含知识的取得、创造、运用与保存等多种内涵,换言之,仅仅处理信息是不足的,知识才是重点。
其次,在访谈许多创新者时,野中也发现,创新通常来自于创新者个人的信念,这些信念是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或者称为心智模式(mental model)。随后他们将主观观点转换成客观语言,并努力争取所处组织的认同,最后才将概念转化成具体产品。尽管创新过程漫长,但是整个过程的开端其实是相当主观的。因为这样的经验,野中后来特别强调内隐知识(Tacit knowledge)的重要性。
来源:台湾《经理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