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
这天去国家博物馆不是特意选的日子,是撞的日子。我是奔着“《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来的。展览规模不大,展室布光暗淡,但所展画作包括了来自法国卢浮宫等5家博物馆,拉·图尔、雷诺阿、毕加索等8位大师极具代表性的10幅油画作品。10幅,仅有10幅,不知是经费问题还是对方小气。
尽管头天在网上进行了预约,但到了现场才发现,人实在是太多了,不一会儿,我的身后已经多出了至少200人。好在我8:35已经到了排队等候拿票的位置,算是前20名进馆的参观者。
此展中,我印象最深的四幅画作包括:
一、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1876年)
http://s16/bmiddle/001qxFDizy6J1k1cydxbf&690
《煎饼磨坊的舞会》是印象派重要人物之一的雷诺阿的经典作品之一。我自幼就曾在当时为数不多的画册中见过《煎饼磨坊的舞会》,但当时没注意到,这幅画有131
× 175
厘米那么大。该画刻画了强烈的高光、透过树叶斑驳的光影下人物欢愉安逸的场景,这是通过光线、色彩和画家对甜美生活的参与形成的“印象”。该画现藏于奥赛博物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原作。
二、毕加索的《斗牛士》(1970年)
http://s5/bmiddle/001qxFDizy6J1k5aNqk64&690
藏于毕加索博物馆的这幅《斗牛士》是毕加索的晚期作品,斗牛一直是画家喜欢的创作题材。如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扭曲变形与线条、颜色的杂糅,打破原有西方绘画奉为圭臬的艺术准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体现出一种毕加索式的、独特的、以情感为主导的、冲突的自由风格。
三、里戈的《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像》(1702年)
http://s6/bmiddle/001qxFDizy6J1ka8yrjc5&690
当时在卢浮宫特定环境下看到《着加冕服的路易十四像》这幅画时,并没觉得有这么大(276 ×
194厘米),它也是此展中最大的一幅。该画作通过对路易十四的眼神、姿态、服饰和画作中权杖、皇冠等各种权力符号以及其他元素的刻画和综合展现,将皇帝的权威和至高无上表现的淋漓尽致,是肖像画中的典范之作。路易十四是古代西方最总要的君主之一,他对画作的肯定使得里戈名声大噪,成为当时法国乃至全欧洲上流社会最炙手可热的肖像画家。
四、拉•图尔的《木匠圣约瑟》(1642年)
http://s1/mw690/001qxFDizy6J1kf7w4070&690
在走马观花卢浮宫大量的传世画作中,我没时间也没注意到《木匠圣约瑟》的细节,此次能如此近距离的品味欣赏,实属非常难得。该画作将宗教、世俗、光影完美结合。仔细观察一下,圣约瑟的眼神极为写实且清晰传神、耶稣举蜡烛的手白嫩细腻透出光芒,而超乎寻常的脸部光芒更是画家有意表达的对耶稣的敬意,非常感人且具有震撼力。通过这位用光大师神秘、含蓄的诠释,神性和人性在这里结合的淋淋尽致。这幅作品是画家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展出的画家另外一幅作品《忏悔的抹大拉》也是用光精致的精品。
工作人员明确告诫:“严禁拍照”。我没搞清楚为什么这个展览不允许拍照,在卢浮宫、凡尔赛宫等许多地方展览的都是真迹,都是可以拍照的(有的地方会限制使用闪光灯进行拍照),展厅光线也没国博搞的黑黢黢的这么神秘。问了工作人员,回答是微笑的“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网上官方和个人关于此次展览的照片是怎么拍的。算了,不说了。说明一下:此文中所用画作图片来自新华网。
《名馆•名家•名作》展作品太少,不过瘾;书上印的、照片拍的未必颜色准确、细节毕现。“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国博此时还有多个个展,时间原因,只选择了古代瓷器、明清家具和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
出国博,坐地铁到西单已经是中午13:00了。精神的愉悦替代不了没吃早饭的胃口对食物的强烈需求,先垫吧一口。拿了车,去海鲜市场和菜市场,不能只犒劳精神而愧对舌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