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上过初中的只听别说啊。我知道赵州桥最早出现在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中。
上学的人(不是读书的人)不一定记得所读书的版本,尤其基础教育阶段,只知道教科书,至于谁编的、谁出版的并不在意,这很正常。尤其现在,基础教育教材五花八门,版本千姿百态,内容良莠不齐,不实在不敢恭维。当年的教材叶圣陶先生等学者、专家逐字逐句审定,现在的专家大有人在,职称更是吓人,不过少有指点江山之人、少有真正的学问了。
关于赵州桥,当年教材初见于(凭记忆)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而后在初中韵文教材中也有再述。大抵应该属于:隋朝李春所建石拱桥,十分有意义云云。实话,当时能建该桥,从美学、从实用、从理念上堪称高手。
上周亲见赵州桥。
该桥不知道经过多少次翻修,旧貌新颜的让人不知所措。不过,桥仍是桥、路还是路,大体的摸样,还是会在心中勾勒出早先的恢宏和许多厚重的联想。
桥下的河已经冰封,数九寒天,站在河中间的冰面上脚下仍然咔咔作响、冰裂骇人,不知什么时候会不小心失足成恨。
我不敢造次,寻踏实处站好,避免为了拍照而成了冬天里河北赵县的一个笑话。真要有这个笑话一定比赵州桥周围硬化道路、肃立雕塑、去田成园、圈地收钱来的更搞笑。
距离赵州桥不远有一柏林禅寺,道听途说,天安门广场旗杆升高与此寺有关。
时值该寺闭关修行时节,只能随意外场一转,未及深入。这里,赵朴初居士的楹联、匾额随眼可见并不稀罕,最新鲜的是这里的“温馨提示”和“文明进香歌”倒是有点意思。这里还是人大、民族大学等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
不说了,照片记录如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