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内蒙小记

标签:
休闲生活旅游记录杂谈 |
内蒙去过多次,但从来没去过内蒙的草原,上周,我去了。
说到内蒙不能不提到热情豪放的蒙古族同胞,他们能歌善舞自不必说,喝起酒来也是极其豪迈,这里没有细喝缓品,有的都是一饮而尽,客人到了有“下马酒”,客人离开有“上马酒”,席间有祝酒歌、哈达伴着的敬酒,一盏盏银碗里盛的马奶酒都是让你不得不更进一碗的热情。
这个季节的内蒙古天气凉爽,可酒还是会让你饱开空调。当然,那是好朋友的招待。在呼和浩特,来自全国各地许多同事们都再次用酣畅的饮和酩酊的醉答谢着内蒙和内蒙的朋友们。
蒙古族的歌好听,除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歌曲外,祝酒歌是此行中听的最多的,还有《雕花的马鞍》、《陪你一起看草原》等等,亲切家常;悠长的长调忽而让人多了对遥远亲人的思念,唤起丝丝沉在心中的久违的涟漪;“呼卖”与昆曲一样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遗憾是在宴会厅听的,如果在星夜的草原上燃一堆篝火欣赏,一定会更有韵味。
最遗憾的是此行没有蓝天白云,几乎都是云彩不分瓣的阴天,此时草原的绿是今年最后的,内蒙草原在立秋过后会逐渐随温度降低降雨减少而逐渐转黄,完全没有“风吹草底见牛羊”的美景,见到的草场草的长度不及脚面,隐隐还会露出土地,严重处沙化严重。只有在偶尔的泡子周围草还有点绿草茵茵的样子,留给我们把想象铺向全部草原。
草原本不如此,只是我来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时间也不对,位置也不对。
内蒙地域东西狭长,揣着对草原的向往,会后即随代表登大巴日趋780公里,“跑路”成了百来人的每天的主旋律,坐车也有“收获”,我们看完了全本30集的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省了导游许多口舌。上车跑路,到地儿睡觉,只有疲惫不堪,完全没有云游的潇洒,团队出行,没辙。
草原上的旅游景点实际上是草原上最没有看头的,但旅行社只能安排这些,我的镜头里几乎都是人景,没有风景。联想到北京、上海的人满为患,更是没了滋味。
旅行社是要赢利的,赢利一定建立在“冤大头”的无知和不负责任,于是有了2000元一只的只有烤焦了皮而没有肉的烤全羊,没有现煮的新鲜奶茶,甚至没有手抓肉,看着每餐过后光溜溜的盘子,想着全国上下每天成千上万围绕着旅行小旗的各路旅游者,心中真不是滋味。参加旅行社安排的旅游实际上很是无聊,有时愉快的疲惫都没有。
没有好吃的只好自己找,可小馆的卫生状况足以考验每个人肠胃能力,一友贪嘴,夜半发作,吐泻加巨疼、高热,只好驱车百公里对症下药。外出旅游安全、卫生还是马虎不得。
众人50元上马,让人牵着享受马背的时候,我则行只影单远远反向走开,在心中编织着我的草原,读着我的世界。踏草不为觅踪,不用理会什么,不必有什么结论,就这样就好,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不管岁月的真实。
几个小特点很有趣:其一,因为草原上水少,所以几乎没有蚊子,实在舒服;其二,宿营草原,夜深之时万籁寂静,色如浓墨伸手不见五指,实属独特;其三,清晨残梦中,闻鸡鸣、马嘶、牛哞、肚叫,睁眼细听,皆真,窃笑一乐。
没有好景色,用几张不咋地的照片纪念一下。草原——等我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