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回窥中国的世界遗产

标签:
中国的世界遗产端午节文化杂谈 |
明天是端午节。我的端午节记忆是由粽子、艾蒿、屈原组成的。赛龙舟没有亲眼见过,雄黄酒更是没喝过。
小时候帮助家人包过粽子,泡好了糯米、苇叶、红枣,先用几片苇叶作成漏斗状,在底角放一颗红枣,然后放入泡好的糯米用苇叶仔细裹好,再用马莲捆扎结实就可以下锅蒸煮了,粽子有三角形的也有四角形的,水开了以后,满是新鲜苇叶的清香。那时很小,参与包粽子是快乐游戏的过程。到了现在别说包,就算买也不买了,粽子粘粘的难消化,我的端午节不用粽子。
似乎是2005年左右,有一条消息: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代表作”。近几年来韩国把孔子等中国名人“设计”韩国人的事儿也屡见不鲜,每每只有摇摇头加上一抹无奈并未多想。
端午将至,整理、了解一下中国已经被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少也长点儿常识,同时也看看自己了解、知道多少被世界认同的中国文化遗产。
常识之一:
中国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我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业务主管部门是国家文物局。
截止到目前为止,好象我国申报并经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总数已经达到41个,其中自然遗产7个,文化遗产25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5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4个。正在申报45项。
常识之二(已经被批准项目的具体名录):
1.自然遗产
九寨沟
2.文化遗产
故宫
3.文化与自然遗产
4.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以上项目中,自然遗产只去过1处;文化遗产去过16处;文化与自然遗产都没去过;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均有浅显了解。要了解、欣赏的太多了!
需要找点时间、找点心情、找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