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全靠我们自己
全靠我们自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91
  • 关注人气:1,96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幅字引发的

(2009-02-13 12:42:59)
标签:

情感

文化

人生

杂谈

 

一幅字引发的

 

这是冯月庵先生在1984年信手写的一幅字。当时先生已经年余古稀。先生生前擅多种书体,尤以楷、草见长。所作楷书端严凝重,浑厚质朴;所作草书沉着痛快,纵横自然,气势流畅,自具面貌。工诗词,严于声韵,长于用典。上世纪九十年代仙逝。

 

 

先生是我写字的启蒙老师。早年我学字于先生,开始用毛边纸临柳公权的玄秘塔,每天一页,逢周日便去先生家里上交“作业”,先生总是仔细看过并圈批,不时提笔在作业纸上示范。遇先生不在,便讲作业留下,下次再去时,作业一定已经被先生圈点批改完,仔细折好放在大纸袋中等着我脸红。

 

先生的闲话不多,精瘦的老头举手投足都有“孔孟之道”的范儿,除了学问还是学问,记得一天我偶然翻了《嫁轩词编年笺注》,在密密麻麻的竖排繁体中找出一首词,在纸上记了第一句,晚上便去“请教”,不曾想,先生不仅完整吟咏长长的全词还讲了当时的历史沿革,之后信手在宣纸上用草书写了那词递给我,繁体字边还特地注上了简体字。从此至今,我便记住了不能在学问家面前卖弄的道理,山外有山,人应虚怀若谷,半斤八两的“晃”实在不是做人和治学的态度。

 

那时的生活不富裕,我如恰巧在先生家赶上饭口,便坐下一起吃,师母笑眯眯为我夹菜的印象很深,我总觉得他们家的菜花样多、油水大,格外好吃,所以往往吃的很饱。先生家吃饭老派,只要开始吃饭就严格遵循“食不语”的古训,全家都静静的,吃好后说一声便悄悄起身告退,全无更多谈论,往往最后桌前只剩下先生,还在嘬他的那盅剩下的残酒。

 

先生有每晚小酌的习惯,两盅小酒后鼻头发红,坐在书桌前更不多说话,只就字和我幼稚初级的其他问题作答,那时的我年轻,除了没学问更没有与老先生“勾兑”交流的经验,所以往往坐立不安的窘在那儿。后来,每到此时,我便信手翻看先生堆在案头写好的字或者到书柜那儿找一本书翻翻,此时,先生便开始做自己的事情,静静的读一本书或者眯起眼睛似睡非睡的坐在桌前想他的事儿,昏黄的灯凝固了我那时的记忆。再后来,先生家里的客人越来越多,“喧嚣”也开始笼罩在这个原本“肃静”的家里,先生依旧少语,只是师母多了推开书房门的次数。这个时候,我则记住了许多人,尽管这些人一定早就忘了当时的那个常见的干瘦“孩子”。先生好面子,人家来求字不好意思不写,累了先生,饱了我的眼福,同时对笔墨也有了更直接的体会。

 

先生所用印章很多,引首多为“古为今用”、“曾经沧海”两方,落款处除名章外,有“枕吟庐”、“漫天大雪故人来”等,“枕吟庐”是先生的斋号,记录着先生博览群书一生沉浸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历程;“漫天大雪故人来”是对一段故事的记忆,那是先生“五七干校”期间,一次冒寒风大雪,提酱肉花生和一瓶酒,步行30多里看望老友的故事……

 

我存先生的字不多。当年没有任何收藏的念头,来的容易往往不珍惜。当时装裱好的字有:大字楷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一首、草书“大江东去”一首、草书“风物常易放眼量”一句、草书“运交华盖欲何求”一首等。先生谦逊,小款中多称我为“学弟”、“同学”等等,无论当时现在,每每看到、想起只有汗颜。我存的先生的字往往是先生示范时给我写的,或先生兴趣所至时写的条幅,偶尔为同学或好友问先生索的字,也都随手送了人。如今先生早已作古,只有翻出旧故而长思,再想亲眼看先生挥毫只有梦里。

 

实际上,那时侯我有机会大把的“拿”先生的字和工整的小楷、小草手稿,先生好朋友的字也不在话下,只是当年没有“心眼”,只是当年总认为前辈们可以长寿到永远……

 

当时年月不讲究“润笔”,记得我当时去见先生,除了带作业均两手空空,后来我上了大学,去时偶尔用省下的钱换两瓶普通白酒或点心拎上,这时先生经常从床铺底下掏出两瓶好酒让我给我父亲带回去并时时告戒我不要乱花钱。当时登门求字的多是先生的老朋友、老同志和学生,我所见过的最多也不过两瓶酒和一兜水果,不像现在,为了附庸风雅求一幅书画,往往要先托了人、了解好行情,带足“盘缠”,所得作品多了商品味道,少了情感品味、传统遗风和故事。

 

那时几乎都是感情,现在几乎都是商业,反差真大。

 

 

片段的记忆一转眼已经过去了很久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凑热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